适合高中生参加的生物学科研课题项目推荐

生物学课题

  • 肚子里的“细菌”也会影响情绪和疼痛感
  • T细胞外泌体抗肿瘤研究
  • 抑郁症的神经炎症机制及免疫调控治疗策略
  • 血小板药物递送用于抗肿瘤研究
  • 通过成像技术助力脑科学探索
  • 氯胺酮对不同胶质瘤细胞系增殖抑制作用及增强替莫唑胺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 缺血性卒中脑局部酸性微环境对免疫调节的影响

1.肚子里的“细菌”也会影响情绪和疼痛感

生物学课题 | 肠道细菌真能“操控”情绪和疼痛感?科学家用斑马鱼实验揭秘“肠-脑轴”新机制!

本课题将以斑马鱼为研究模型,通过喂食含益生菌的饲料,观察它们在新环境中的活动是否变得更放松(焦虑减少),以及它们在接受轻微刺激时对疼痛的反应是否发生改变。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我们将在数据库中挖掘与“肠-脑轴”和情绪、疼痛相关的基因与通路。最后,使用小胶质细胞系(BV-2)来研究益生菌代谢产物对上述通道的影响。

相关学科

生物学

2.T细胞外泌体抗肿瘤研究

生物学课题 | 肠道细菌真能“操控”情绪和疼痛感?科学家用斑马鱼实验揭秘“肠-脑轴”新机制!

研究表明,活化T细胞产生的EVs含有致死性因子包括穿孔素、颗粒酶、溶酶体酶和FasL等。有研究表明,健康小鼠CD8+ T细胞释放的EVs可以诱导肿瘤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发生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因此,研究T细胞外泌体与肿瘤细胞的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等,对肿瘤免疫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关学科

生物学,化学

3.抑郁症的神经炎症机制及免疫调控治疗策略

生物学课题 | 肠道细菌真能“操控”情绪和疼痛感?科学家用斑马鱼实验揭秘“肠-脑轴”新机制!

抑郁症不仅是一种神经精神疾病,还伴随慢性炎症和免疫异常,但其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拟探讨脑内神经炎症在抑郁症发生中的作用,并探索靶向免疫调控的新型治疗策略。

相关学科

生物学

4.血小板药物递送用于抗肿瘤研究

生物学课题 | 肠道细菌真能“操控”情绪和疼痛感?科学家用斑马鱼实验揭秘“肠-脑轴”新机制!

用血小板膜包被二氧化硅纳米粒, 转运TRAIL来追踪并清除循环肿瘤细胞(CTC)。此外,血小板还可以靶向到损伤的血管部位,成为伤口靶向治疗的药物载体。利用血小板伤口靶向的特征,将化学药物如紫杉醇、抗体药物如PD-L1抗体(aPD-L1)装载在血小板,靶向肿瘤组织,在肿瘤组织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活化T细胞杀伤肿瘤。

相关学科

生物学,化学

5.通过成像技术助力脑科学探索

生物学课题 | 肠道细菌真能“操控”情绪和疼痛感?科学家用斑马鱼实验揭秘“肠-脑轴”新机制!

近年来,人们使用定量磁共振技术,进一步解开了人脑的奥秘。但是这些成像手段的复杂度较高,后处理时间较长,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本项目中,我们将探索较为简便且快速的成像技术或后处理手段,期望通过寻求有效的方法从而为进一步探索脑科学提供助力。

相关学科

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技术

6.氯胺酮对不同胶质瘤细胞系增殖抑制作用及增强替莫唑胺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生物学课题 | 肠道细菌真能“操控”情绪和疼痛感?科学家用斑马鱼实验揭秘“肠-脑轴”新机制!

本实验拟应用不同胶质瘤细胞模型(U251,U87MG,SHG44),探索氯胺酮对胶质瘤细胞是否存在直接治疗作用、氯胺酮是否与替莫唑胺治疗存在协同作用,并深入研究其涉及的关键通路和蛋白分子。

相关学科

生物学

7.缺血性卒中脑局部酸性微环境对免疫调节的影响

生物学课题 | 肠道细菌真能“操控”情绪和疼痛感?科学家用斑马鱼实验揭秘“肠-脑轴”新机制!

本课题探究以缺血性卒中为代表的脑局部酸性微环境对其中免疫响应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揭示潜在的干预靶点,并为进一步解析缺血性卒中下的病理环境及病理过程提供重要信息。

相关学科

生物学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学竞赛 JHMT详细介绍

下一篇

申请后续英国留学签证材料清单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