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中文大学 人类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详细解析香港中文大学的Prof. Guan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导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是当代中国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导师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获得博士学位。
导师的研究视野广泛,但主要围绕现代性与主体性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她特别关注生活中的偶然性以及在大规模社会趋势和历史转变中人们对控制的体验。目前,导师正在关注中国大陆家庭治疗及其他相关治疗方法在应对青少年心理困扰方面的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导师曾获得2013年文学院杰出教学奖,这充分体现了她在教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此外,导师还获得了2016年文学院人文学科奖学金和2017-2018年文学院研究卓越奖,彰显了她在学术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
研究领域
导师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 中国人类学研究作为中国人类学研究专家,导师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有着深入的研究。她关注中国社会在市场改革背景下的变迁,尤其是这些变迁如何影响家庭关系、育儿实践以及个体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通过对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导师揭示了宏观社会变革与微观个体体验之间的复杂联系。
- 伦理人类学导师在伦理人类学领域有深厚的研究积累,她关注伦理实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构建、协商和体验,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推理和伦理判断。她对责任分配、道德运气(moral luck)等议题有特别的研究兴趣,这体现在她关于家庭责任和亲子关系的研究中。
- 儿童研究导师对儿童研究有着持续的关注,特别是育儿实践、儿童社会化过程以及儿童的主体性建构。她的研究揭示了育儿实践如何受到文化观念、社会期望和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塑造儿童的发展轨迹和家庭动态。
- 心理人类学心理人类学是导师的另一重要研究领域,她关注文化如何塑造个体的心理体验、情感表达和心理健康。导师对中国心理治疗实践的研究,尤其是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发展,体现了她对文化特定心理健康实践的深刻理解。
- 医疗人类学在医疗人类学领域,导师关注健康、疾病和治疗实践的社会文化维度。她对家庭治疗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措施的研究,反映了她对医疗实践如何被文化理解和社会关系所塑造的兴趣。
研究分析
1. 《爱的不确定性》(Love's Uncertainty)
导师的专著《爱的不确定性:当代中国育儿的政治与伦理》,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她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该书基于导师在中国大陆的深入民族志研究,探讨了市场改革背景下中国家长如何应对育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这部著作分析了中国中产阶级家长如何理解和实践"负责任"的养育,以及这种理解如何被市场化环境、国家政策和全球化育儿知识所影响。导师通过细致的民族志观察,揭示了当代中国育儿实践中的政治与伦理维度,展示了私人决策与公共话语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2. 《小组体验中的舒适感:对心理培训的狂热》(Comfort in Group Experience: The Frenzy for Psy-Training)
这篇即将于2025年发表在《日常生活中的非凡:中国的家庭与社区形式》一书中的章节,探讨了当代中国心理培训热潮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力。导师分析了参与者在小组培训中寻求舒适感和共同体验的过程,揭示了这种心理培训如何成为个体应对现代性压力和建立社会连接的一种方式。
研究表明,心理培训在中国的流行不仅反映了个体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体现了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社群体验的渴望。导师的分析超越了简单的心理学解释,将这一现象置于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理解,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心理健康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3. 《真相还是诡计:将电车问题视为调整》(Truth or Trick: Thinking of Trolley Problems as Tinkering)
导师在2023年发表于《社会分析:国际人类学期刊》(Social Analysi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hropology)特刊"'电车问题'人类学:程式化困境与民族志回应"中的这篇文章,批判性地审视了在伦理研究中广泛使用的"电车问题"思想实验。导师提出,将电车问题视为一种"调整"(tinkering)活动,而非单纯的真相揭示工具,这为理解伦理思考的社会文化维度提供了新的角度。
文章探讨了程式化的伦理困境如何与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决策相联系,以及民族志研究如何丰富和复杂化我们对伦理推理的理解。
4. 《情绪与情感》(Emotion and Affect)
2023年发表于《剑桥伦理人类学手册》(The Cambridge Handbook for the Anthropology of Ethics)的这一章节,导师系统地探讨了情绪和情感在伦理生活中的角色。文章回顾了人类学对情绪和情感研究的理论发展,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情感如何塑造伦理判断和道德行为。
导师特别关注了情感如何成为伦理自我培养的资源,以及情感体验如何被特定的文化伦理话语所塑造。这一研究为理解情感的文化差异和伦理维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对于跨文化伦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 《替代责任与"过度"问题:从日常伦理视角看道德运气》(Vicarious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roblem of 'Too Much': Moral Luc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dinary Ethics)
这篇发表于2021年《一元论者:国际哲学研究季刊》特刊"替代责任与境遇运气"的文章,导师探讨了替代责任(vicarious responsibility)概念在日常伦理实践中的表现。文章分析了人们如何应对"过度"责任的问题,以及道德运气(moral luck)如何影响责任的归属和接受。
导师通过民族志材料,展示了替代责任和道德运气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特殊表现,挑战了西方哲学传统对道德责任的理解。
6. 《情感在家族中流动:中国的亲属治疗与原因配置》(Feelings Run in the Family: Kin Therapeutics and the Configuration of Cause in China)
发表于《民族:人类学期刊》特刊"'它在家族中流传':探索具有传染性的亲属关系"的这篇文章,导师探讨了中国家庭治疗实践中情感如何被理解为在家族成员间流动的现象。文章分析了"亲属治疗"(kin therapeutics)如何配置心理困扰的原因,以及这种配置如何影响治疗实践和家庭关系。
研究发现,在中国的家庭治疗中,情感被视为可以在家族成员间传递和共享的实体,这种理解影响了心理困扰的归因和治疗方法。
项目分析
1. "修复关系:中国家庭治疗发展的民族志研究"(Repairing Relationships: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Therapy in China)
这是导师于2015-2018年获得香港研究资助局(GRF)资助的重要研究项目。该项目通过民族志方法,系统考察了家庭治疗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本土化历程以及其作为修复家庭关系的治疗手段的应用情况。研究深入探讨了中国本土的家庭治疗实践如何融合西方心理治疗理论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以及这种融合如何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体验。导师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家庭治疗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特殊意义和实践模式。
2.儿童研究与育儿实践
导师的另一重要研究方向是儿童研究与育儿实践。这些研究关注了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家长如何理解和实践"良好养育",以及这些实践如何受到市场化、全球化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导师的研究揭示了中国育儿实践中的紧张与矛盾,例如个体责任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张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育儿理念之间的冲突,以及家长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导航并做出育儿决策。这些研究为理解中国家庭变迁和儿童社会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视角,也为儿童福利政策和家庭支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研究想法
1. 数字时代的家庭治疗:中国在线心理健康服务的人类学研究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线心理健康服务在中国迅速发展。这一研究可以探讨:
- 数字平台如何改变传统家庭治疗的实践和体验
- 在线治疗如何重新配置治疗师-患者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 数字隐私与心理健康干预之间的紧张关系
- 数字鸿沟如何影响不同社会群体获取心理健康服务的机会
这一研究将导师关于家庭治疗的研究扩展到数字领域,探讨技术如何重塑心理健康实践和体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青少年生态焦虑:中国青少年环境关切的心理人类学研究
面对全球环境危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经历"生态焦虑"。这一研究可以考察:
- 中国青少年如何理解和体验环境问题引发的心理压力
- 文化背景和社会话语如何塑造生态焦虑的表达和应对
- 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回应青少年的环境关切
- 生态焦虑与代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之间的联系
这一研究将导师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责任伦理的研究与环境人类学相结合,探讨一个重要的当代议题,具有跨学科的创新性。
3. 当责任遇上算法:中国父母使用育儿应用的伦理困境
育儿应用和平台在中国家长中越来越流行,这一研究可以探讨:
- 数据驱动的育儿建议如何影响父母的责任感和决策过程
- 父母如何协商算法建议与个人判断之间的张力
- 育儿应用如何重塑"好父母"的标准和育儿实践
- 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在育儿科技使用中的伦理考量
这一研究将导师关于育儿和责任的研究扩展到数字科技领域,考察新技术如何重塑家长责任和育儿伦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创新性。
4. 心理化的孝道:当代中国的老年照护伦理与实践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照护成为重要社会议题。这一研究可以考察:
- 心理健康话语如何重塑传统孝道观念和老年照护伦理
- 家庭成员如何在照护关系中协商责任和亲密关系
- 专业照护服务如何与家庭照护相互补充或产生张力
- 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家庭如何体验和应对照护挑战
这一研究将导师关于家庭关系和责任伦理的研究应用于老年照护领域,探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心理健康话语的交汇,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申请建议
1. 学术准备
跨学科知识储备:导师的研究跨越人类学多个分支领域,申请者需要在以下领域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
- 心理人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 医疗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式
- 伦理人类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趋势
- 中国社会文化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当代发展
- 建议申请者不仅关注导师的著作《爱的不确定性》,还应阅读导师发表的期刊论文,以全面理解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取向。同时,熟悉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Arthur Kleinman、Tanya Luhrmann、James Laidlaw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方法论训练:导师的研究主要采用民族志方法,申请者应当:
- 具备民族志研究的基本技能,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叙事分析
- 了解伦理民族志(ethical ethnography)的原则和实践
- 熟悉心理人类学研究中的特殊方法,如文化分析、人格测试和情境分析
- 掌握质性数据分析的工具和技术
2. 研究提案准备
与导师研究的匹配度:申请者的研究提案应当与导师的研究兴趣和专长有明确的关联,同时展示自己的创新性思考:
- 关注导师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特别是中国家庭治疗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
- 提出能够延伸或补充导师现有研究的新问题或视角
- 展示自己对导师研究领域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3. 个人准备
学术背景展示
- 突出与导师研究相关的学术训练和经历
- 强调跨学科背景的优势(如果有的话)
- 提供高质量的写作样本,最好是与人类学或相关领域有关的文章
- 寻求有影响力的推荐信,特别是来自熟悉申请者研究能力的学者
博士背景
Claude,英国top10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生,专注于数字人类学与东亚现代性研究。擅长运用多场域民族志方法,探索数字技术对东亚青年文化身份构建的影响。在研究网络社群的仪式实践和数字亲密关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于《Current Anthropology》、《American Ethnologist》和《Cultural Anthropology》等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