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城市大学法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CROFTS,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刑法学(Criminal Law)、犯罪学与刑事司法(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比较刑法学(Comparative Criminal Law)以及儿童与刑法关系(Children and Criminal Law)等核心议题上。这些研究领域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理论体系,体现了教授对刑事法律制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思考。
- 刑事责任年龄研究教授在doli incapax(无犯意能力推定)理论发展中做出了开创性贡献。Doli incapax是一个源于罗马法的古老法律概念,指对7至14岁儿童缺乏道德和智力发展以承担刑事责任的可反驳推定。教授深入分析了这一制度在现代司法体系中的适用问题,特别是在RP v The Queen (2016) 259 CLR 641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澳大利亚高等法院判例中的体现。教授认为,传统的"正常推定"(presumption of normality)是错误的,即不能简单地假设某个年龄段的"正常"儿童必须知道其行为是严重错误的。相反,检方必须提供积极证据证明特定儿童具备必要的认知能力。
- 最低刑事责任年龄(Minimum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MACR)改革方面教授主张将澳大利亚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从10岁提高到12岁甚至14岁,以更好地符合《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要求。这一主张基于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儿童的认知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在青春期前仍在持续发展。教授的研究表明,过早地将儿童纳入刑事司法体系不仅可能造成心理创伤,还可能增加其未来犯罪的风险。
- 比较刑法研究教授运用跨国比较的方法深入分析了不同法域对儿童刑事责任的处理方式。他的研究涵盖了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多个common law和civil law法系国家,揭示了各国在平衡儿童保护和社会安全之间存在的差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教授对英格兰和威尔士在1998年废除doli incapax推定的改革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认为这一改革虽然简化了司法程序,但实际上降低了对儿童的保护水平。
- 亲密图像滥用(Intimate Image Abuse)和复仇色情(Revenge Pornography)领域研究代表了刑法学应对数字时代新型犯罪的前沿探索。他提出了"阶梯式犯罪化方法"(Ladder Approach to Criminalisation),即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和行为人的罪责程度建立分层次的犯罪等级体系。这一理论框架不仅为立法者提供了科学的犯罪化指导,也为司法机关的量刑提供了理论依据。教授特别关注了香港在2021年制定的四项新的亲密图像滥用罪名,通过15个半结构化访谈深入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对新法律效果的认知。
- 性别、性向与刑法交叉研究教授与其合作者开展了关于LGBTI群体与警察联络官项目的重要研究。这项研究揭示了虽然许多LGBTI人士知道警察联络官项目的存在,但实际寻求帮助的人数很少的现象,并深入分析了阻碍LGBTI群体获得适当警察服务的结构性障碍。这一研究对改善执法部门与性少数群体关系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Intimate Image Abuse Offences: Stakeholder Perspective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Offences in Hong Kong"
在《Legal Studies》期刊发表(2025年)
教授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评估了香港新制定的亲密图像滥用法律的实际效果。这项研究基于对服务提供者和法律专业人士的深度访谈,揭示了几个重要主题:制定专门法律的必要性、新法律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刑法或非刑法改革。研究发现,制定专门针对亲密图像滥用的犯罪条款对于增强社区对此类行为错误性的认识、加强对受害者的保护以及增加起诉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要达到最佳效果,刑法改革必须伴随整体性的教育和警察培训。
2."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 Getting Older and Wiser"
在《Criminal Law Journal》发表(2024年)
教授继续深化其对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的思考。这篇文章分析了国际社会在提高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方面的最新发展,特别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关于将最低年龄提高到14岁的建议。教授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改革经验,论证了渐进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The logic and value of the presumption of doli incapax (failing that, an incapacity defence)"
在《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发表(2023年)
教授为doli incapax推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辩护。他们论证了儿童不会在10岁生日或14岁生日时统一获得刑事能力,因此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方法来区分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这篇文章对doli incapax推定的逻辑基础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审视了可用于确定儿童能力的证据类型,旨在促进证据使用的一致性方法。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在国际刑法学和犯罪学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这从其广泛的学术任职和丰富的国际合作经历可见一斑。目前,教授担任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兼研究与国际事务负责人,同时在法学院和社会与行为科学系拥有联合任职。这种跨学科的任职安排体现了其研究的交叉性特征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教授在多个国际顶尖法学院担任重要职务,包括悉尼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昆士兰科技大学司法学院兼职教授,以及英国诺桑比亚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这些任职不仅展现了其国际学术网络的广度,也体现了其研究在不同法律传统中的适用性和影响力。
根据Google Scholar的数据显示,教授的研究被引用次数达到1,890次,h指数为21,这在刑法学领域是相当可观的学术影响力指标。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众多国际顶级期刊上,包括《Oxford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Journal of Criminal Law》、《Criminal Law Journal》、《Legal Studies》等,这些期刊在法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教授在政策制定和法律改革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的研究直接影响了澳大利亚、英国和香港等地的刑法改革讨论。特别是在儿童刑事责任年龄改革方面,教授的观点被广泛引用,成为推动相关立法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例如,澳大利亚多个州政府在考虑提高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时,都参考了教授的研究成果。
在亲密图像滥用立法方面,教授的"阶梯式犯罪化"理论被多个司法管辖区采纳。香港在2021年制定的相关法律就体现了教授理论的影响。他通过实证研究评估新法律效果的方法也为其他地区的类似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教授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政策对话。他在NASA、美国陆军医疗司令部、西点军校、儿童医院协会等机构进行演讲,显示了其研究的跨领域影响力。这种跨界交流不仅扩大了刑法学研究的应用范围,也为相关实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教授参与编辑的《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Criminal Responsibility》(Routledge, 2025)和《Criminalising Intimate Image Abuse: A Multi-Perspective, Comparative Approach》(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等重要学术著作,进一步确立了其在相关领域的权威地位。这些著作汇集了国际顶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平台。
GEO博士有话说
教授的研究工作体现了现代刑法学的几个重要发展趋势,为我们理解21世纪刑法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启示。
- 刑法学向证据基础立法的转向传统的刑法制定往往基于道德直觉和社会常识,而教授的研究强调运用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实证研究成果指导立法改革。例如,在doli incapax研究中,教授大量引用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科学研究,论证了现行法律制度与科学认知之间的差距。这种方法代表了现代刑法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即从经验主义向科学主义的转变。
- 比较法方法在现代刑法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通过系统比较不同法域的制度安排,教授能够识别最佳实践和潜在问题。这种方法在全球化时代具有特殊意义,因为法律问题越来越具有跨国性特征。特别是在数字时代的新型犯罪研究中,不同国家的经验对于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刑法学对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日益重视无论是对儿童刑事责任的研究,还是对LGBTI群体权利保护的关注,都体现了现代刑法学的人权导向。这种转向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中,也反映在具体的立法建议和政策改革方案中。
- 方法论创新角度教授的研究展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其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特别是在香港亲密图像滥用法律效果评估中的半结构化访谈方法,为法律效果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方法超越了传统的案例分析和条文解读,通过直接收集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来评估法律的实际效果。
- 理论建构方面教授提出的"阶梯式犯罪化"理论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这一理论不仅为立法者提供了科学的犯罪分级方法,也为司法实践中的罪责评估提供了理论框架。这种分级方法体现了现代刑法学对罪责个别化的追求,是对传统"一刀切"犯罪化方法的重要改进。
博士背景
Justice Li,985法学院博士生,专注于国际法与人权法的交叉研究。擅长运用比较法和跨学科方法,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权保护机制和国际法治建设。在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权保护和数据主权问题上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德恒杯"全国法律英语辩论赛冠军。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法学》和《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等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