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手如云的名校申请竞争中,如何让自己的履历真正脱颖而出?
陈同学的选择是:挑战 International EPQ 项目,并以预估 A* 的成绩完成了一项聚焦电子工程核心元件的深度研究!他将校内的物理、电子学知识延伸至真实的科研领域,在导师指导下,亲手设计电路、分析数据、攻克难题,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科研经验,更提升了名校申请竞争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同学的 IEPQ 之旅,看他如何选择课题、克服挑战、收获成长!
Q
首先请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吧。
陈同学:我是南京市金陵中学高二学生,学习的 A-level 体系课程,主修数学、物理和计算机。雅思总分 7.5 分,International EPQ项目预估成绩是 A*。
Q
为什么选择参加 International EPQ 项目?
陈同学:我选择参加 IEPQ 项目,是因为我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剑桥和帝国理工,因此老师给我推荐了 IEPQ 项目。我对电子电气工程领域非常感兴趣,这个项目能让我在导师指导下深入研究专业知识,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提升科研能力。同时,我也想通过这个项目锻炼新的思维方式,学习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这对我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都很有帮助。
Q
最终确定的 International EPQ 选题是什么?为什么想做这个选题?
陈同学:我最终的选题是:Differences and Applications of Thyristors, Diodes and Triodes晶闸管、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区别与应用研究
陈同学 选题内容展示
最初我有三个候选课题,包括半导体器件应用、传感器技术和电力电子系统优化,每个课题我都非常感兴趣。但最终考虑到这三种电子元件在实际应用中更重要,技术也更复杂,所以我选择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个课题。不仅能够加深我对这些元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表现的理解,也能让我结合校内学习的物理和电子学的知识去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而且导师建议我结合未来职业方向和兴趣,我个人还是对电路和电子元件更有兴趣一点,因此我选择深入理解半导体元件的工作原理,并且挑战更难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Q
可以科普一下这三种电子元件的应用区别或共性吗?以及在研究中用到了哪些工具或方法?有哪些收获呢?
陈同学:三种电子元件的表现是不太一样的:
-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适合用在整流电路中,在高频电路中稳定性较好。
- 三极管:能放大信号,更适合放大电路,但高频下稳定性和散热能力较差。
- 晶闸管:适合开关电路,当达到门控电压时会导通电流。
陈同学 研究结果展示
设计电路我主要使用了 Multisim软件进行虚拟电路搭建,然后把这三种不同的电子元件放入不同的电路中去观察它们的效果,从而避免实际电路中环境因素和器件损坏的影响。
在收获方面,通过 IEPQ 项目,我深入了解到很多校内没学过的知识点。比如,半导体在电压小于 0.6 伏时电阻几乎无限大,大于 0.6 伏时电阻逐渐减小,这是由正向偏置和反向偏置下空穴电子的转移导致的。这些发现让我对半导体理论有了更扎实的理解。
Q
研究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陈同学:最大的困难是实验数据波动和不一致。因为三种电路元件本身就有一些特性差异,尤其是在不同工作条件下,他们的表现总是不符合预期,所以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较大波动。比如测试晶闸管开关特性时,不同批次元件的电流响应和耐压性能差异很大,使我很难获得一致的数据。我先求助导师,获得的建议是要先检查电路连接是否稳定,然后确保测试设备的参数设定都是对的。
因此我重新调整了实验设计,并尝试控制更多的变量来减少可能存在的误差源。同时,我还增加了实验的次数,可以确保大样本的数据来减少偶然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通过这种方法,有效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最终获得了较为一致和可靠的实验结果。
Q
你如何将 IEPQ 经历应用到大学申请中?
陈同学:我会在个人文书中重点展示 IEPQ 项目,突出我的科研能力和对电子电气工程的兴趣,并且 IEPQ 预估 A* 的成绩也能证明我的学术潜力。面试时我也能围绕项目经历与考官交流,增加话题和竞争力。
Q
你对剑桥、帝国理工等英国名校的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申请有什么心得?
陈同学:首先要打好校内基础,争取 3-4 个学科的 A* 成绩;其次丰富学术背景,比如参加竞赛努力拿到一些不错的奖项(我 AMC A 卷考了 133.5 分,进入前 1%;物理碗获银奖等),我也参与了哈工大冬令营、港大工程夏校等项目;最后认真准备文书和面试,尤其是准备面试时需要尽量积极的与老师谈话,并训练清晰讲解题目、表达解题思路的能力。
Q
你是怎么看待你的supervisor的?你认为他在你的课题研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陈同学:我认为我的 supervisor 导师是亦师亦友的。首先为什么是朋友关系,是因为在他的课上我不会感到有压力,没有那么紧张。我在课下也会与导师讨论我自己喜欢的电子电气领域的书籍,把我自己喜欢的书分享给他。
而作为老师,他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上给了我很多帮助,比如我用 Multisim 软件仿真时,元件在特定电压下工作异常,他帮我分析了电路设计和参数设置的问题,建议我调整电流电压初始条件,还引导我思考元件的非线性特性。
根据建议,我重新调整电路的初始设置,并且进行新的测试,最终得到了合乎预期的结果。同时,导师给了我很大的自主空间。他让我自己选择课题研究的框架和方法,并让我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些让我在独立思考和决策方面获得更多的成长。
Q
你认为 IEPQ 项目对你的主要收获和帮助是什么?如果用五个词或短语来概括这段旅程,你会选择哪些词?
陈同学:我会选择以下三个词:
紧张:因为项目成绩关系到申请材料,听说满分才能拿 A*,所以我非常紧张,想把每件事情都做好。正是这种紧张情绪,促使我把 planning table 尽可能写到最满,还有 production log 会尽量体现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的问题、困惑以及解决方式。
挑战:因此第一次接触课外知识点,并且需要独立查资料、分析数据、撰写结果和感想,整个过程很锻炼个人能力。
创新:我通过查阅知乎、知网等电路设计的资料,自己在软件上进行电路搭建,再把它们运用到实际当中。因为这些电路都是我自己搭的,所以我有很多的感悟,同时提高了我的动手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