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TOP20圣母大学哲学&戏剧双专业学姐申请与就读分享

“哲学赋予戏剧深度,探寻角色的灵魂与道德的迷宫;戏剧赋予哲学舞台,将抽象理念化作鲜活的故事。两者交融,锻造出犀利的批判性思维与动人的艺术表达力。”圣母大学哲学与戏剧双学位、查普曼大学电影编剧硕士——张师姐,将向我们深入解析这两个看似迥异却内在相通的专业如何塑造批判性思维、艺术表达与人文素养,为有意向选择人文社科的学生提供参考。

01、专业认知

哲学与戏剧的隐藏关联

Q:哲学总被说“太抽象”,戏剧又像“纯艺术”,这两个专业到底有什么内在联系?

A:它们的核心关联是“对人类本质的探索”——哲学用理论追问“人是什么、应该如何生活”,戏剧则用故事演绎这些追问。

1.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马克思韦伯)

工具理性指“为达成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例如金钱是获取资源的工具),而价值理性关注“事物本身的意义”(比如道德、美、正义)。哲学是一门构建和探讨价值体系的学科,属于典型的“价值理性”学科,它不直接指向“功利性结果”,却能帮我们理解“为什么要追求这些结果”。

工具理性的学科(如金融、工程)更侧重于直接应用和就业导向。艺术(包括电影、戏剧、文学、历史)则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学习这些学科,其核心价值不在于直接获取物质财富(工具理性),而在于让我们感受美、理解道德、传承文化,文化本身即具有深刻的内在价值。韦伯指出,现代社会过度强调工具理性,而相对忽视了价值理性,这构成了潜在的危机。

2.哲学与故事的共性:

故事(戏剧/文学)讲述具体事件,而哲学探讨抽象理论,但故事的主题往往深刻体现哲学思潮与价值观。亚里士多德曾说“写诗(戏剧)比写历史更富哲学意味”,因为戏剧讲述“普遍人性与命运”(比如任何人都可能遭遇的困境),而哲学则提炼“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比如《红楼梦》中“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虚无感,与存在主义“人生本无意义”的思考高度契合;《罪与罚》中对“罪恶本源”的探讨,本质上是对“道德边界”的哲学追问。

3.从理性到荒诞的呼应

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现实主义戏剧:

①理性主义哲学:主张世界存在客观规律,可被认知和解释(呼应科学兴起)。

②现实主义戏剧:在同时期蓬勃发展,代表作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该剧讲述家庭主妇娜拉在父权社会束缚下觉醒、出走的故事。它虽揭示了社会问题(女性压迫),但其逻辑在于:这些问题源于特定的社会观念和制度(如旧式婚姻),因此是可被解释的,并在未来有可能被解决。这正呼应了理性主义“世界可被解释”的核心观念。

20世纪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

①存在主义哲学:在一战、二战(大屠杀等)的背景下兴起。它认为人生本质上是虚无的,快乐短暂,苦难不可避免,死亡使一切努力显得无意义。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提出的“平庸之恶”概念也反映了人在无知无觉中犯罪和受苦的状态。

②荒诞派戏剧:应运而生,代表作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剧中两人无尽等待一个永不出现的“戈多”(象征幸福)。该剧揭示了:纯粹的幸福难以企及,人生就是在无意义的等待中走向终结。这深刻体现了存在主义对人生荒诞性和虚无性的看法。

美本TOP20圣母大学哲学&戏剧双专业老师申请与就读分享

Q:哲学和戏剧在生活中能用到吗?感觉离现实很远?

A:恰恰相反,它们是理解生活的“底层工具”我们日常的观念、社会制度、甚至政治选择,都根植于哲学思想。

1.哲学与政治的关联:哲学与政治息息相关,我们熟悉的“平等”“自由”“民主”等政治理念,本质上都是哲学命题。比如“共产主义”的核心是对“资源公平分配”的哲学思考;“民主”的底层逻辑是“每个人生而自由,应参与社会决策”——这些理念的定义、边界、联系(比如“极致平等是否会侵犯自由”),正是哲学的研究核心。

2.戏剧与生活的“拟剧论”: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任何涉及两人或多人的人际互动都具有表演性。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演员”——与他人互动时是“前台表演”(掩饰真实想法,呈现“符合期待的角色”),独处时才是“后台状态”(展现真实自我)。比如演讲前的刻意准备、社交中的礼貌伪装,是戏剧化的“前台行为”。而为“上台”做准备,私下内心“灰暗”或“自私”的想法,则是“后台行为”。这种视角让我们重新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02、圣母大学双专业课程设置

严谨与灵活并存

Q:圣母大学的哲学课程有什么特色?会很枯燥吗?

A:完全不枯燥,反而因为“接地气”而有趣。圣母哲学系全美排名约12位,90%课程由教授亲授(而非助教),课程设计兼顾深度与实用性:

1.全校必修课:所有学生需修2 门哲学课,打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基础;

2.专业核心课:

①入门:入门研讨课Gateway Seminar(围绕特定主题进行小班深入研讨和论文写作,如“正义是什么”)为有意主修哲学的学生开设,为高阶课程打基础;

②必修(通常大二开始):古代和中世纪哲学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奥古斯丁)、现代哲学史(从笛卡尔到康德、尼采)、逻辑学(分析哲学的“工具箱”,用符号逻辑拆解论证);

③选修:覆盖美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心灵哲学等,比如医学伦理(精神病学、临终关怀、药物滥用问题);动物伦理、环境伦理;人工智能伦理(探讨“AI是否该拥有道德权”);道德心理学(责任、性格、利己/利他主义分析);“法律哲学”(分析“法律的本质是保护还是约束”)。

3.高阶路径:

①荣誉项目:撰写毕业论文,可获一对一教授指导,优秀者能获年度唯一哲学论文奖;

②跨学科专业/辅修:哲学与政治经济(核心是罗尔斯《正义论》)、哲学与宗教学、哲学与科学等,比如“哲学与科学”会探讨“科学发现的伦理边界”。

4.特色资源:

①牛津交换项目(大三可申请,为期一年,学习“政治、经济、哲学”,接受一对一导师指导,每周写论文);

②埃塞俄比亚暑期项目:探讨社会、经济哲学理论如何应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发展中的哲学与实用主义视角”)。

Q:戏剧专业的课程会更偏实践还是理论,有什么特色吗?对零基础学生友好吗?

A:两者并重,且对新手很友好。核心课程设计循序渐进:

1.专业核心课:

①基础实践:戏剧导论(涵盖舞美、灯光、表演、编剧、导演,期末需分组导演10分钟片段并展演);

②理论基础:戏剧史1(古希腊戏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史2(莎士比亚到荒诞派、布莱希特“史诗戏剧”);

③必修方向:必修一门聚焦全球戏剧与身份认同的课程。强调不仅研究和制作主流的、欧洲传统的白人戏剧,更要关注少数族裔戏剧和世界各地的戏剧形态,打破传统视角。

2.特色与优势:

①灵活选课:戏剧专业学生可选修电影与电视课程计入专业课学分。这为我后来转向电影编剧提供了宝贵基础,让我了解到这些与戏剧传统一脉相承的姊妹艺术。

②戏剧范畴广泛,包括各种舞台表演,甚至大型活动(如奥运会开幕式、春晚)的文艺演出也可作为戏剧研究的对象(本校有教授研究“中国大型文艺演出的奇观与过剩”及“中国戏剧与技术”)。

③戏剧与政治的结合很紧密——比如用全黑人演员演绎经典剧,或用女演员扮演所有角色(如音乐剧《Suffragettes》),通过舞台表达“种族平等”“女性赋权”的政治诉求。

03、双专业

学习体验与多元路径

Q:同时学两个专业会不会很累?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A:主要是对思维和语言的极致考验,学习压力很大,需要热爱才能驱动

1.非直接就业导向:非职业技能培训型学科。不适合期望本科毕业即求职(非深造)的学生,除非目标行业(如咨询)不限专业。

2.高强度写作:哲学与戏剧(尤其学术路径)均要求海量写作(学术论文、创意剧本)。厌恶写作(无论学术或创意)者慎选。

3.哲学的“逻辑壁垒”哲学论文要求逻辑链条绝对严密。每句话需与上下文无缝衔接,论证须滴水不漏,远超简单罗列论点的要求(如论证“自由的边界”时,需先定义“自由”,再分析“哪些限制是合理的”,最后反驳“反对者的可能观点”)。

4.苛刻的语言门槛:阅读艰深文献(哲学原典/戏剧文本)、创作剧本(尤其英语)、撰写论文、导演沟通,皆对英语能力要求极高,需精准把握本土口语表达(比如美国人的俚语、对话节奏),避免“翻译腔”。非母语者需付出远超本地生的努力(如利用学校写作中心持续辅导)。

美本TOP20圣母大学哲学&戏剧双专业老师申请与就读分享

Q:克服这些困难后,你觉得双专业给你带来的最大成长是什么?

A:挑战虽然艰难,但收获远超知识本身,我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达到了双重蜕变”:

1.深耕毕生挚爱:哲学与戏剧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持续阅读哲学书籍、参与讨论、观看戏剧、研读剧本(在洛杉矶保持高频观剧习惯),爱好带来的精神满足感,是功利性学习无法替代的。

2.思辨能力的提升:无论在生活或职场,形成独立观点并有理有据地论证至关重要(如讨论“死刑是否合理”,不会只说“反对”,而是从“生命权的哲学定义”“法律的目的是惩罚还是改造”等角度展开论证)。哲学训练极大提升了分析、论证与明辨是非、做出决策的能力。

3.自我认知的深化践行古希腊德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哲学迫使其不断追问内心价值观的根源(如“为什么想上名校?”,背后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以及“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这种反思使人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审视价值观。

4.故事表达的进阶戏剧专业(尤其编剧导演训练)精进“展现而非讲述(Show, not tell)”的核心技艺。通过人物行动与冲突揭示性格、观念与主题,而非直接说明(如通过“他抢走别人的机会却毫无愧疚”的情节来塑造“自私的角色”,不用直白描述)。导演课程更培养了指导演员、最终舞台呈现的能力。

5.跨学科思维模式:天然习惯将哲学思辨融入创作(角色动机、道德困境),或将戏剧化表达用于阐释哲学概念,形成独特视角。

Q:哲学+戏剧的专业背景在继续深造时有哪些方向可以选择?

A:有多种途径可以选择,既可以在本专业继续深造,又可以跨专业学习:

1.学术路径:攻读哲学/戏剧博士(适合热爱理论研究、想进入高校任教或研究机构),但需注意:这两个领域教职竞争激烈,趋于饱和,需求可能缩减,需有强烈的学术热情。

2.跨专业深造:

①法学院/医学院(普遍路径,哲学训练的逻辑与分析能力对LSAT考试、法律实务帮助极大,圣母大学哲学毕业生成功进入顶尖法学院者众多);

②艺术硕士(如我选择的电影编剧,戏剧基础让我更擅长“用故事表达主题”);

③公共政策、教育等。

美本TOP20圣母大学哲学&戏剧双专业老师申请与就读分享

Q:很多人觉得这两个专业“不好就业”,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A:其实出路比想象中广,关键看“怎么用技能”:

1.戏剧相关:表演、导演、编剧(舞台剧、音乐剧——百老汇路径相对易变现)、舞美设计、戏剧制作、戏剧教育等(需读艺术硕士积累人脉,进入行业圈层)。华裔在英语主流戏剧界机会相对受限,音乐剧领域是较可行方向。

2.不限专业领域:

①咨询、投行(看重顶尖名校背景、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表达、抗压性与学习潜力,入职后提供系统培训,不限本科专业,哲学/戏剧背景培养的批判性思维、表达和复杂问题处理能力是显著优势);

②公共政策、非营利组织(哲学的“社会分析”、戏剧的“共情能力”有助于制定贴合需求的政策)。

04、专业选择

结合个人经历选择专业方向

Q5:你高中是怎么发现自己对这两个专业感兴趣并坚定选择的

A选择哲学与戏剧双专业,主要源于我的个人兴趣与思考习惯:

1.对本质与逻辑的好奇:自小想要探究事件背后的逻辑和深层原因(如:凶杀案背后的心理、价值观、社会环境驱动力;社会事件中“恶”的循环与定义),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

2.对创意写作的热爱:通过小说创作与戏剧实践(高中尝试戏剧创作,大学选择了戏剧专业,毕业作品是一部自编自导的舞台剧剧本朗读会),培养了对叙事结构的敏感度。

3.哲学与文学的联结:在杜克大学暑期学校学习“存在主义”课程时,深刻体会到哲学与文学的紧密联系。对文学作品的思考(《红楼梦》的虚无主义主题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性黑暗面的探索),深化了对哲学的兴趣

这种从文学到哲学、从创作到理论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人文领域内部的有机联系。

Q:对于想要申请哲学与戏剧这类专业的学生,怎么开始准备?

A:从“兴趣渗透”开始,不用急着“专业对口”:

1.参加优质夏校项目(如涉及哲学、文学理论的课程)。

2.阅读入门书籍(如《苏菲的世界》、哲学通史类)。

3.关注哲学社团/资源:国内有哲学社团(如北京有相关组织及其公众号)会翻译分享哲学文章,是良好起点。

4.在既有兴趣中寻找哲学问题:从文学、社会现象、甚至科幻作品中发现值得追问的哲学命题。

哲学与戏剧或许不是“热门选择”,但它们教会我们“追问本质的能力、具象表达的智慧和终身学习的热情”,是任何领域都需要的底层素养。如果你也对“世界的本质、人性的复杂”充满好奇,愿意用一生探索“意义与表达”,这两个专业或许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成长。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MC8数学竞赛线上课程哪家好?AMC8线上培训课程上海名师等你抢位!

下一篇

西交利物浦大学&蒙纳士大学2+2国际本科专项班招生简章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