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海德堡大学人类学系PhD博士招生中!(导师Prof. Hornbacher)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德国海德堡大学 人类学的博士生导师Prof. Hornbacher,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德国海德堡大学PhD博士招生中!(导师Prof. Hornbacher)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是一位在德国海德堡大学(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 Heidelberg)任职的著名人类学家,专注于东南亚,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研究。通过对其学术履历的分析可知,教授于1993年在德国蒂宾根大学(Eberhard-Karls-Universität Tübingen)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研究主题为德国诗人荷尔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对启蒙哲学的诗意批评。

2004年,她在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获得民族学/文化人类学领域的教授资格,2009年正式受聘为海德堡大学民族学研究所教授。

教授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且深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巴厘岛的宗教传统及其现代转型自1999年以来,她定期在巴厘岛进行田野调查,关注当地传统印度教实践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教授特别研究了巴厘岛的仪式表演、剧场舞蹈和宗教文本,将其视为体现当地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这些研究打破了西方主流学术界将知识概念与话语形式联系起来的倾向,表明知识也可以通过身体化的表演形式表达和传递。通过网络资料的深入查询,我们发现教授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之一是巴厘岛的文字实践与宗教文本传统。在德国研究基金会(DFG)资助的项目"Tantric Text-Practices: a comparative ethnography of 'tantra'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中,教授与另一位学者William Sax合作,比较研究了印度和巴厘岛的密宗文本实践。她特别关注了巴厘岛的"tutur"传统,这是一种将文本、实践和神秘身体技术相结合的本土密宗传统。该研究挑战了将"密宗"(tantra)简单视为19世纪构建的现代概念的观点,指出密宗文本传统不仅存在于南亚,也沿着中亚、南亚次大陆、西藏、苏门答腊和爪哇等贸易路线传播。
  2. 巴厘岛的文字系统(Aksara)在SFB 933"Material Text Cultures"框架下的项目"Sacred and Holy Scriptures. Competing systems of scrip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eligious field in Bali"中,教授探讨了巴厘岛不同文字系统的物质性和效力,以及它们在宗教领域形成中的作用。她的研究表明,巴厘岛的文字实践与西方文本范式之间存在差异,西方学者长期以来已经认识到爪哇-巴厘传统文本解释实践与传统语言学解释之间的差距。教授提出的核心问题是,这种差距应该如何影响我们对"文本"的概念理解,特别是巴厘岛文字在仪式环境中的使用意义,以及在机构叶手稿、护身符等带有文字的物品的制作和保存中体现的物质性、权力和能动性观念。
  3. 巴厘岛的生态哲学和环境危机在"Asia and Europe in a Global Context"研究集群的"Water as a Contested Element Between Cosmologic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scriptions and Knowledges: Indonesian Perspectives"项目中,教授探讨了水作为一个在宇宙论、环境和经济归因与知识之间受到争议的元素在印度尼西亚的意义。她的研究表明,巴厘岛的传统生态哲学Tri Hita Karana(三福源)——即与神灵、土地和人类的和谐关系——是巴厘岛湿稻田梯田和复杂灌溉系统的基础,也是其宇宙观的核心。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这一传统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导致热带岛屿上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引发了农民与城市巴厘人之间的冲突。
  4. 文化伦理学和跨文化比较的价值体系作为德国人类学协会(DGV)伦理工作组的发言人,她参与制定了该协会的官方伦理声明,并编辑出版了探讨跨文化伦理实践和民族学理解的著作。她的研究表明,跨文化伦理并非追求抽象的伦理普遍性,而是描述不同伦理传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相遇时的不兼容性和可能的互补性。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Possession and the Modern Soul in Bali and India》

2024收录于《Ideas of Possession: Interdisciplinary and Transcultural Perspectives》

该研究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巴厘岛和印度的附身现象,挑战了将附身简单视为前现代迷信的观点,揭示了这一现象在当代社会中的复杂性和持续相关性。

2.《Observering Participation, Transgressing Hermeneutics. Bali's Tantric Script Practices and the Limits of Participation》

2023年发表在《The Ethnography of Tantra: Textures and Contexts of Living Tantric Traditions》

该研究探讨了巴厘岛密宗文字实践以及参与观察法在研究这些实践时的局限性。教授指出,传统的人类学参与观察方法在面对密宗等神秘传统时面临着解释学的挑战,需要发展新的研究方法来理解这些文化实践。

3.《The Role of Self and Blood in Ritual and Nonritual Self-Injury》

2021年收录于《The Oxford Handbook for Nonsucidal Self-Injury》

研究了仪式和非仪式自伤行为中自我和血液的角色,提供了一个跨文化的视角来理解这一复杂现象。

4.《Bali's environmental crisis: between moral ecology and global climate discourse》

发表于《Social Anthropology/Anthropologie sociale》期刊

文章分析了巴厘岛面临的环境危机,以及当地道德生态观与全球气候变化话语之间的张力。

5.《Schizoid Balinese? Anthropology's Double Bind: Radical Alter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Schizophrenia》

收录于《The Movement for Global Mental Health》一书

文章批判性地审视了西方人类学对巴厘岛人的"精神分裂"特质的描述,指出这种描述根植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激进他者性意识形态,忽视了当地的解释和社会重新整合实践。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在东南亚文化人类学领域,特别是在巴厘岛研究方面享有国际声誉。通过对其学术履历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其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1. 教授目前担任海德堡大学民族学研究所教授,该所是德国乃至欧洲重要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之一。海德堡大学民族学研究所的区域研究重点之一是东南亚,而教授正是该所东南亚研究的主要代表之一。她与同事Guido Sprenger教授共同引领该所的东南亚研究方向,为该机构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教授获得了多项重要研究基金的资助,表明其研究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她领导了多个由德国研究基金会(DFG)资助的重要研究项目,包括"Tantric Text-Practices: a comparative ethnography of 'tantra' 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Local Traditions and World Religions: The Appropriation of 'Religion' in Southeast Asia and Beyond"以及"Sacred and Holy Scripture. Competing systems of scrip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eligious field in Bali"。此外,她还在"Asia and Europe in a Global Context"研究集群中领导"Water as a Contested Element"项目,以及在DORISEA(Dynamics of Religion in Southeast Asia)框架下领导"Adat or Agama? Persistence and Revitalization of local religious traditions in Indonesia"项目。这些资助表明教授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社会和文化意义。
  3. 教授在学术网络和专业组织中的活跃表明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她是德国人类学协会(DGV)伦理工作组的发言人,参与制定了该协会的官方伦理声明。2005-2008年,她与Volker Gottowik博士共同担任德国东南亚研究小组(RG Südostasien)主席。2007年,她成为DFG研究网络"Religious Dynamics in Southeast Asia"的创始成员。这些学术领导角色表明她在德国和国际人类学界的重要地位。
  4. 教授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重要的学术期刊和出版社,如《Social Anthropology/Anthropologie sociale》、Brill出版社、De Gruyter出版社等,表明其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她与Richard Fox合编的《The Materiality and Efficacy of Balinese Letters: Situating Scriptural Practices》是研究巴厘岛文字传统的重要著作,吸引了多位国际知名学者的参与。
  5. 教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和创新性观点为巴厘岛研究和更广泛的东南亚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她将人类学、哲学和宗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对物质性、表演性和身体化知识的关注,挑战了传统的研究范式,推动了学科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她对巴厘岛密宗传统、文字实践和生态哲学的研究,填补了学术界在这些领域的空白,提供了理解东南亚文化复杂性的新工具。

有话说

教授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巴厘岛文化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变的重要视角。基于对其研究的分析,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创新思考:

  1. 巴厘岛舞蹈和仪式表演的研究教授的研究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观,提出了一种多元的知识概念。在其关于巴厘岛舞蹈和仪式表演的研究中,她表明知识不仅可以通过话语表达,也可以通过身体化的表演形式传递。这一观点对于拓展我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学术界越来越关注非西方知识体系的背景下。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文化中的身体化知识形式,以及这些知识如何与书面和口头传统相互作用。
  2. 巴厘岛文字系统的研究教授关于巴厘岛文字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理解文字不仅作为信息载体,也作为具有物质性和能动性的文化实践的新视角。在数字化时代,当文字越来越被视为去物质化的信息时,重新关注文字的物质性和仪式性维度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视角可以启发我们对当代数字文化中文字和符号实践的新理解,探索数字媒介如何改变或延续传统文字的物质性和效力。
  3. 巴厘岛Tri Hita Karana生态哲学的研究这一哲学强调人与神灵、土地和人类的和谐关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框架。在当前气候变化和生态退化的背景下,这种将生态、社会和精神维度相结合的方法具有重要启示。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将这种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环保技术和政策相结合,开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4. 巴厘岛宗教转型的研究揭示了全球化和现代性对传统宗教实践的复杂影响。她的研究表明,宗教变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仪式正统实践(orthopraxy)向教义正统信仰(orthodoxy)的转变,而是创造了一种曾经作为灵活多元形式传播的仪式的标准化形式。这一观点对理解当代宗教景观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提示我们需要关注宗教变革的多重路径和多样性。
  5. 巴厘岛密宗传统的研究挑战了将密宗简单视为南亚现象的观点,指出密宗文本传统在东南亚也有重要表现。这一研究拓展了我们对密宗地理分布和文化变异的理解,提示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和宗教传播。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地区密宗传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这些传统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转变。
  6. 跨文化伦理的思考提供了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探讨普遍伦理价值的可能路径。她的研究表明,跨文化伦理不应追求抽象的普遍性,而应关注不同伦理传统相遇时的不兼容性和互补性。这一视角对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对话和伦理共识的建立具有重要启示。

博士背景

Claude,英国top10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生,专注于数字人类学与东亚现代性研究。擅长运用多场域民族志方法,探索数字技术对东亚青年文化身份构建的影响。在研究网络社群的仪式实践和数字亲密关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于《Current Anthropology》、《American Ethnologist》和《Cultural Anthropology》等顶级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新港人家长进!一文读懂香港中小学插班!

下一篇

2025年中央财经大学SQA3+1国际本科招生简章!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