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PhD博士招生中!(导师Prof. Chan)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Chan,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香港理工大学PhD博士招生中!(导师Prof. Chan)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是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助理教授,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基于对教授的研究足迹的全面梳理,可以发现其学术工作主要围绕四个核心方向展开:气候变化心理影响、亲环境行为动机机制、阴谋理论信念的心理基础,以及跨文化社会心理学比较。

  1. 环境心理学教授对气候变化焦虑(Climate Change Anxiety)的研究尤为深入。气候变化焦虑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现象,指人们在思考气候变化问题时可能产生的持续性焦虑感受。教授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这种焦虑不仅仅是对气候变化威胁的理性反应,更可能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心理负担。在其最新发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的研究中,教授提出了气候变化焦虑的整合模型(Integrated Model),该模型将焦虑与气候变化的经验、感知和评估相关联,并认为这些过程受到经验性、认知性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一理论框架不仅有助于识别与气候变化焦虑相关的心理因素,还帮助区分了情感型反应(焦虑相关的感受)和症状型反应(焦虑相关的障碍)两种不同类型的焦虑表现。
  2. 亲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的心理机制教授通过纵向研究探究了环境关注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了这种关系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变化。他的研究表明,环境关注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联系在某些社会中较弱,并提出了"自我表达假说"(Self-Expression Hypothesis)来解释这种跨国差异。该假说认为,在那些更重视自我表达价值的社会中,人们更可能将其环境关注转化为具体行动。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全球环境保护行为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3. 阴谋理论研究教授关注的是阴谋信念(Conspiracy Beliefs)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危机下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特别是在COVID-19疫情期间,他与合作者共同探究了阴谋理论信念如何影响人们对疫情的认知和应对行为。教授的研究表明,阴谋信念并非简单直接地影响预防行为,而是受到多种社会心理因素的调节。通过理解这些复杂的机制,可以更好地设计干预策略,减少阴谋理论对公共健康的负面影响。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Testing an Integrated Model of Climate Change Anxiety》

2024年发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该研究在美国和中国进行了两项预先注册的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经验性、认知性和社会文化因素在预测气候变化焦虑中的作用。研究特别区分了情感型和症状型两种焦虑反应,揭示了它们与不同预测因素和结果变量的复杂关系模式。这项研究不仅在方法上采用了严谨的跨文化比较设计,还在理论上提出了气候变化焦虑的整合模型,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

2.《From Negative Feelings to Impairm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Climate Change Anxiety》

2024年发表

这项研究通过两个两波纵向研究,探究了气候变化焦虑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之间的双向关系。研究发现,情绪型反应与随后的认知情绪障碍正相关,而认知情绪障碍则与随后的功能障碍正相关。这一发现为理解气候变化焦虑的发展过程提供了初步支持,证实了气候变化焦虑可能从情绪反应发展到功能障碍。

3.《Hotter Weather, Less of a Hoax? Testing th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Experience of Temperature Anomalies and Belief in Climate Change Conspiracy Theories》

2024年发表于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文章探究了个人对异常高温的体验如何影响其对气候变化阴谋理论的信念。这项研究结合了客观天气数据和主观调查数据,提供了理解气候变化阴谋理论产生机制的新视角。

4.《Climate Change Anxiety in China, Indi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2023年发表

该研究比较了四个国家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焦虑反应,揭示了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人们对全球环境挑战的感知和应对。这种跨国比较研究对于理解环境心理学现象的文化普遍性和特异性具有重要价值。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作为环境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交叉领域的新锐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已建立了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分析其引用数据、研究合作网络和资助项目,可以评估其学术地位和研究影响力。

根据学术引用数据,教授的研究成果已获得超过1,500次引用,h指数为15,表明其研究已在相关领域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尤其是其关于环境关注与亲环境行为跨文化差异的研究,以及气候变化焦虑的研究,被广泛引用,成为该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

在研究合作网络方面,教授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建立了合作关系。特别是与香港中文大学洪盈颖(Ying-yi Hong)教授领导的文化实验室(Culture Lab)保持密切合作,共同探究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人们对全球性挑战的认知和应对。此外,他还与美国、中国大陆、欧洲等地的研究者合作,扩展了研究的国际视野。这种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不仅促进了知识交流,还提高了研究的跨文化适用性和理论普遍性。

教授在获取研究资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他目前主持和参与多个由香港研究资助局(Research Grants Council)资助的研究项目,包括以"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Identiti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during Socio-Political Transitions – The Case of Hong Kong"为题的高级研究员计划(Senior Research Fellow Scheme),以及"Understanding Conspiracy Beliefs through the Threat Compensation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为题的优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项目。这些资助不仅提供了物质支持,也是对其研究价值和潜力的认可。

教授还积极参与学术服务活动,如担任期刊特刊客座编辑。例如,他与香港中文大学洪盈颖教授和英国肯特大学Karen Douglas教授共同编辑了关于传染病阴谋理论心理学的特刊,促进了该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发展。这种学术服务活动扩大了其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此外,教授的研究成果已开始在实践领域产生影响。他关于气候变化焦虑的研究为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心理影响提供了科学基础,而他对阴谋理论信念的研究则为减少阴谋理论在公共卫生危机中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启示。这些实践意义使其研究超越了纯学术范畴,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具有潜在贡献。

有话说

基于对教授研究工作的全面分析,可以提出一些创新性思考,以拓展和深化相关研究领域。

  1. 气候变化焦虑研究教授的整合模型为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重要框架,但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个可能的创新方向是将气候变化焦虑与其他环境相关情绪(如生态悲伤、环境罪恶感等)整合起来,构建更全面的"环境情绪谱系"理论。这种理论不仅可以帮助理解不同环境情绪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探究它们如何共同影响人们的认知、行为和福祉。例如,可以探究气候变化焦虑是否会转化为生态悲伤,或者两者是如何交互影响的。
  2. 跨文化比较研究揭示了心理现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但对这些差异的机制解释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一个创新思路是将宏观文化维度(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等)与微观心理过程(如认知评估、情绪调节等)结合起来,构建多层次的跨文化心理模型。这种模型可以更精确地解释为什么某些心理现象(如环境关注与行为的关系)在不同文化中表现不同,并预测这些差异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3. 阴谋理论信念的研究教授主要关注其心理前因和后果,但对阴谋理论传播的社会网络机制关注较少。一个创新方向是将社会网络分析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探究阴谋理论如何在社会网络中传播,以及网络结构如何影响个体接受或拒绝阴谋理论。例如,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网络如何促进或抑制气候变化阴谋理论的传播,以及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如何影响公众对阴谋理论的态度。
  4. 调查和实验方法教授的研究多采用调查和实验方法,但随着技术发展,可以引入更多创新方法来深化相关研究。例如,利用经验抽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实时捕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气候变化的情绪反应;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气候变化情境,研究其对心理反应的即时影响;或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环境话语,揭示公众对气候变化的集体心理表现。这些方法创新可以提供更丰富、更生态有效的研究数据。

博士背景

Sociology Li,985社会学系博士生,专注于城乡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擅长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治理创新。在研究数字化时代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重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奖。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等重要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2国际本科招生简章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