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趋势
对话部分的题型没有什么特殊的新意,还是以服务类对话和学术谈话为主,学术类的对话略微高于服务类。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对话的难度整体有所增大。学术类对话的词汇量、句子结构、背景知识方面的要求会更高。
讲座部分的题型变化更小,还是以以下4大板块内容为主。部分学生考试遇到原题,出现原题的频率疑似增多。
难度方面,听力难度自2023到2025年间逐渐递增。出现了一些新的场景话题,比如汽车展览,词汇上开始出现更多新短语俚语,语速也有更快更急的现象。
新题
新题的变化有哪些值得注意呢?
首先会考察对问句的反应,需要锻炼即时反应能力进行回答,其次对话的场景更多生活化。
备考
重视暑假完整的备考时间,集中冲刺托福高分,重中之重是近期真题,需要花时间刷掉。
无论是今年考试还是备战明年的新托福,宏观理解能力都是必须要锻炼的,对于文章结构逻辑的认识很有帮助。
阅读考情总结
·文本方面
拼盘式学术类信息密度增加
10-How Fossils Map the Past
=Fossil Preservation + William Simith
11-Human Responsibility for Megafaunal Extinctions
12-Adaptations of Marine Mammals
13-The Origins of Writing
·叙事逻辑变复杂
直接单一的因果👉多重隐晦的因果
顺理成章符合预期望👉例外出现反转增多
出题方面
推理型选项
不是只有推理题才会出现推理型选项
改革前备考
1. 真题适配
如果程度不错且备考时间紧凑,需要选择难度较高题目来刷。
2. 区分语言要求和专业知识要求
3. 搞清错题的底层逻辑
4. 心理建设
做好虽然刷了很多题,但在考试中遇不上的心理准备;遇到刷过的题也不要掉以轻心。
改革后前景
被托福阅读长难句折磨到崩溃?单词全认识,但连成句子就像天书?
机构阅读老师带你了解三步拆解法+真题实操,彻底打通阅读任督二脉。
1. 结构复杂,定语后置
托福阅读长难句往往嵌套多个从句、插入语和复杂修饰成分,使核心信息难以辨识。
例如:“The hypothesis, proposed by a group of geologists in the 1980s, that the sudden extinction of dinosaurs was caused by a massive asteroid impact,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despite initial skepticism.”
这句话的主干仅为“The hypothesis has been accepted”,但“proposed by...”和“that...”两个修饰结构增加了理解难度。 另外,修饰成分中大量的定语后置,和汉语习惯相反,进一步干扰了理解。
2. 逻辑隐蔽,考试跳坑
长难句常暗含因果、转折或对比关系,若忽略关键连接词(如although, thereby, whereas,以及一些表达逻辑关系的介词),极易误解句子真实含义,在考试中,很多句子简化题就是因为答案句有一个原句没有的逻辑关系词让考生无从下手。
3. 时间紧迫,大脑宕机
托福阅读每篇仅18分钟,若在长难句上耗费过多时间,不仅影响答题进度,还可能因紧张而误选答案。
核心问题:
长难句的症结在于无法快速划分句子成分,破解之道在于“快速锁定主干,逐层拆解修饰,重复朗读形成肌肉记忆”!
下面我们用三个步骤教会你如何快速拆解长难句,保证你能够看得懂
步骤1:5秒抓主干——核心信息一目了然
口诀:“主谓宾,定状补”
操作方法:
1. 跳过逗号、破折号内的内容,因为他们通常是插入语或补充说明。
2. 定位第一个独立动词:未被从句或分词结构影响的动词,确定谓语和主语。
真题示例:
"Th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technology in fifteenth-century Europe, which allowed for the mass production of books, not only made written knowledge more accessible bu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languages, thereby accelerating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exchange across the continent."
①跳过插入语(逗号/破折号之间的部分): 忽略"which allowed for the mass production of books"(定语从句)
②找到第一个独立动词:"not only made... but also contributed..."(并列谓语动词),那么主语就是:"Th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technology"
③主干提取:"Th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technology made written knowledge more accessible and contributed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languages."(印刷技术的发展使书面知识更易获取,并促进了语言的标准化。)
步骤2:拆解修饰成分—理清逻辑层次
两大修饰类型及破解策略:
1. 定语成分,修饰名词性成分,例如定语从句、介词短语、分词结构 → 括号标记,明确修饰对象
例如:"which allowed for the mass production of books" → 修饰“printing technology”,解释其作用:允许了书的大规模生产。
2. 状语成分,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例如状语从句 → 判断是伴随动作 or 原因结果
例如:"thereby accelerating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exchange across the continent." → 表示前文动作的结果:从而加速了欧洲大陆的文化与知识交流。
然后再去处理其他结构:
例如:not only...but also...:强调印刷技术的双重影响。
步骤3:逻辑重组—用中文思维简化句子
将拆解后的主干+修饰按逻辑重新组合,形成清晰表达。
例如上文的句子整理起来就是:
1. 主干:印刷技术的发展 → 使知识更易获取 + 促进语言标准化。
2. 修饰:
- 补充:该技术实现书籍大规模生产。
- 结果:加速欧洲文化与知识交流。
重构句(中文版):
15世纪欧洲印刷技术的发展(实现书籍量产),不仅让知识更易获取,还推动了语言标准化,从而加速了整个欧洲的文化与知识交流。
✅总结起来,核心策略就是:先抓主干,再拆修饰,最后逻辑重组!
1. 陷入细节泥潭
・错误倾向:对句子中的每一个修饰成分进行逐字翻译,导致时间无端消耗。
・正确方法:优先提炼句子主干,对于修饰部分,把握其功能(如举例说明、对比论证等)即可。
2. 逻辑信号失察
・错误表现:未能关注 however、thus、despite 等逻辑连接词,从而错误判断句子表达的态度和意图。
・有效策略:用 “△” 符号标记逻辑词,清晰梳理句子前后的转折、因果、让步等逻辑关系。
3. 从句划分失误
・常见错误:混淆定语从句与主句,错误判断修饰对象。
・解决办法:通过寻找 that、which、who 等引导词,精准界定从句范围 。
写作考情总结
学术讨论考情总结
学术讨论考情总结
复习要点
综合写作
·分析文章结构,识别论点以及关键论据
·加强听力部分的识别能力,包括笔记技巧
·检查结构要点
学术讨论
·利用好旧题机经,以23年的题目为主
·按话题进行分类练习,素材迁移
·梳理句间的逻辑关系
·积累词与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