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大到全球顶尖经济学项目她如何做到全揽杜克/康奈尔/UCSD/港中文-西北DMDP?

机构Tao同学

本科学校:中国农业大学+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2+2

本科专业:农林经济管理,辅修经济学+统计学

成绩:3.9+/4

托福:waive

GRE:325

科研:农大urp/清华大学 RA/OSU RA/Purdue RA

实习:八大审计/某Engineer Consulting (San Diego,CA)

Offer战绩

Duke

Cornell

JHU

UCSD

港大-西北DMDP

最终去向:Duke-Master of Economics

01、申请通用tips

第一,申请要有广度。申请不像高考填志愿限制那么多,可以申请多个专业,理论经济、应用经济、量化社科、金融、商业分析等,感兴趣都可以申。

虽然申请费可能较贵,但像宾大、耶鲁等学校有申请费减免政策,记得及时关注。

第二,关于选课。建议多修数学、统计和编程课程。数学的微积分、代数、概率论是基础,统计涉及数理理论和实操,编程常用的如 r、Python、SQL 等语言要有基本了解,这些技能无论是申请量化岗位、研究专业还是找工作都很有用。

第三,明确申请中各项事情的重要性排序。

最重要的是核心 GPA,很多学校申请时会要求填写核心课程和 GPA;其次是总 GPA;然后实习大于科研,因为科研出成果和发表的概率低,且现在部分科研较水,而实习能在两三个月内看到成果,更能丰富简历;

课外活动(包括学生组织、志愿服务、商赛等)主要为个人陈述提供动机,重要性相对靠后,但也不可或缺;

最后是合格的标化成绩,不同学校对不同专业的语言成绩有要求,GRE 一般无最低分要求,对于社科和商科专业,雅思 7.5 和 7.0 差别不大,没必要花大量时间冲高分,GRE 也不用执着于 325 分,但必须达到合格标准,否则会限制选校。

申请和在国外学习不是单纯线性努力就有好结果的,而是一种信息整合能力,整合资源能力越强,申请结果可能越好。

02、课内高 GPA 的经验

我快满绩毕业,总结了一些方法。

一是选课,把相关度高的课程放在一个学期,比如中微、中宏、金融、货银放一起,或者数理课程放一起,这样课程间知识相通,能减少压力。

二是学习过程中,合理使用 GPT 等 AI 软件解答疑问,考前做总结或思维导图,像用 xmind 软件,能让知识框架更清晰。

三是利用教授的 office hour,可以问课内问题,也可以探讨课外话题,还能了解教授的研究方向,询问是否招科研助理等,一来二去既能解决问题,又能拿到推荐信,同时还能了解教授的风格和喜好。

我还整理了一些课业上的宝藏资源,比如 b 站或油管上的博主,像讲计量经济学的小叶的灵魂自省,还有讲线性代数、微积分、金融等知识的肖威尔;软件方面,xmind 做思维导图,single lab 解数学题,case 类似小猿搜题。

03、科研怎么找

一是私下联系教授,通过 office hour 和教授建立联系,询问研究方向和是否招科研助理。

二是参加学校的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国内外学校大多有支持本科生科研的项目,我的第一份科研就是参加农大的项目。

三是通过社交平台,如公众号、小红书等,像找实习一样筛选科研招聘信息,投递简历。

04、申请季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整理

信息来源方面:

第一,一定要看学校项目的官网,上面有很多重要信息,如标化要求(语言成绩免考条件、最低要求,GRE 是否必需等)、期待的学生类型、课程设置(学分、选课灵活性、能否免修本科已学课程等)、毕业去向等,通过官网信息能更好地了解项目,思考自己的故事如何与项目匹配。

第二,社交平台,如小红书,可以认识有类似经历的学长老师,比如优秀博主猿人安妮,大家可以搜索关注。

第三,微博大 up 主,很多 up 主的选校答疑是免费的,能获取不少信息。

第四,领英,可以和校友或有相同经历的人建立联系,拓展人脉,获取申请季看不到的信息。

信息整理方面,我用几张表格来记录。

一是最低标化要求表格,记录各学校的标化要求,避免盲目追求高分。

二是 timeline 表格,记录各学校的截止日期、申请时间、面试时间、收到结果时间等。

三是推荐信跟进表格,如果申请项目多,推荐人也多,要记录推荐人是否及时回复和上传推荐信,并进行相应跟进。

05、申请季常见问题

1、大四成绩重要吗?

美国学校一般大四 9 月、10 月开放申请,截止时间大多在大四第一学期期末左右(12 月附近)。所以大四成绩还是重要的,如果大四上学习了很好的量化课程,可以在申请截止前补充上传成绩,大四下正常毕业,成绩别太拉垮就行。

2、GRE 的重要程度

申请经济专业,数学达到 169 - 170 接近满分的标准就差不多,整体分数在 320 - 325 是比较安全的区间,不用花太长时间纠结高分。

3、推荐信的流程

申请时填写推荐人的联系信息(主要是邮箱),推荐人会收到邮件,里面可能是评分表格或有完整的上传渠道。推荐信是申请必备条件,但权重不大,要防止“黑推”。

填写申请系统时要勾选不看申请人的推荐信,以保证推荐信的客观程度。不要不好意思向教授要推荐信,对他们来说很简单,大多是点链接打分而已。

4、英美港新申请的 Timeline

最早开放申请的是港新,每年 7、8 月,10、11 月出结果;英国稍晚一点;美国最晚,12 月、1 月申请,3 月、4 月是出结果的高峰期。

如果想混申香港和美国,要权衡一下,因为香港学校留位费贵,早申请早拿 offer 就要早交留位费,还不确定美国申请结果,所以不建议香港申保底学校,除非是自己非常想去且有一定冲刺性的项目。英国出结果也比美国早一些,6 月也会陆续有结果放出,大家耐心等待就好。

申请季中,很多人把申请想得太功利,像高考一样追求完美,其实申请结果和所谓的分数、背景强弱关系没那么大,它有点像一门玄学。

在申请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挖掘,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才能写出独特的故事。

如果能回到大二大三,我可能会参加更多志愿者活动,关注更多新闻,尝试更多不同的事情,坚持体育运动。申请季的最终意义是自我驱动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不要过度纠结背景和结果,保持好心态。

最后,感谢Lois老师和Eric老师在我申请季的帮助。

填杜克申请时要录一个视频,当时我自驾在加州玩还生病了,想草草了事,Lois老师提醒我可以再录一遍做得更好,我重新录制后,可能正是这个举动让我被杜克录取。

Eric老师帮我梳理了清晰的故事线,让我对自己的经历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6DSE考试报名费加价!内地自修生考试费翻倍!

下一篇

文社科小众项目推荐 | LSE-比较视角下的中国研究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