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理工大学 社会科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理工大学的Prof.Lee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教授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是犯罪学、青少年司法及儿童保护领域的知名学者。教授拥有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工作学士学位及博士学位,并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学术背景扎实而多元。教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司法程序公正、青少年司法系统、网络性剥削预防、警察工作压力等领域,特别关注香港本地语境下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开展国际比较研究。教授于2024年获选为香港社会工作学院院士,彰显其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学术影响力。
研究领域
教授的教学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犯罪学、司法系统和弱势群体保护等领域。根据其研究成果和项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核心研究方向:
- 警察程序公正与警民关系:教授对警察程序公正理论在香港语境下的应用特别感兴趣,尤其关注警察与青少年、特殊教育需要人士等弱势群体的互动。她运用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如时间线访谈法、视觉方法等,探究程序公正如何影响公众对警方的信任和配合。
- 儿童与青少年网络性剥削:教授致力于研究网络环境下儿童和青少年面临的性剥削风险,包括受害者污名化、求助行为障碍等问题。她的研究不仅关注香港本地情况,还拓展至国际比较研究,如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相关问题。
- 警察工作压力与职业健康:教授探究警察工作相关压力的多重因素,包括社会、工作场所和家庭等不同生活领域的要求,以及个人、家庭和主管层面的资源如何影响警察的职业压力和工作投入。
- 青少年司法与监护:教授关注被逮捕青少年的司法体验,特别是监护人、法律从业者和其他相关人员如何影响青少年在司法系统中的体验和结果。
- 技术与社会控制:教授研究技术对程序公正的影响,尤其是社交媒体和其他新兴技术如何改变警察与公民的互动模式和公众对警方的认知。
- 弱势群体保护与社区安全:教授早期研究涉及老年人金融犯罪预防、青少年援交问题等社区安全议题,体现了她将社会工作和犯罪学知识结合应用的跨学科研究取向。
研究分析
1:《A Contextual Understanding of Work-Related Stress Among Hong Kong Police Officers: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ith a Timeline Approach》(2025)
本文发表于《Journal of Police and Criminal Psychology》。
研究采用创新的时间线访谈法,探究中国香港警察面临的工作相关压力的情境因素。研究发现,警察压力源自多个层面,包括组织因素(如工作量、管理风格)、操作因素(如危险情境、创伤经历)以及社会因素(如社会动荡、公众期望)。研究强调了香港特殊社会政治环境对警察压力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支持策略。该研究为理解警察职业健康提供了本土化视角,对改善警察福利政策和心理支持服务具有实践意义。
2:《Online Sexual Exploita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Tanzania: Exploring the Stigmas of Victimization and Help-Seeking》(2025)
本文发表于《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体现了教授研究的国际化视野。研究探讨了坦桑尼亚青少年网络性剥削受害者面临的污名化问题及其对求助行为的影响。研究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基于955名青少年的样本,揭示了受害污名与求助污名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自我效能感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发展中国家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具有重要启示,强调了降低污名化对促进受害者求助行为的关键作用。
3:《Police procedural justice for arrested youth in Hong Kong: the narratives of guardians and legal practitioners》(2025)
本文是教授在美国犯罪学会年会上的会议演讲,探讨了中国香港被逮捕青少年经历的警察程序公正问题,特别关注监护人和法律从业者的叙述。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分析了这些关键人物如何理解和影响青少年与警方互动的公正性。研究发现,监护人和法律从业者在塑造青少年对警察态度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观点和行为直接影响青少年对程序公正的感知。该研究丰富了程序公正理论在亚洲语境下的应用,为改善青少年司法实践提供了新视角。
4:《Preventing Online Sexual Exploitation against School Children: An Application of Vignette》(2025)
本文是教授的另一项会议演讲,介绍了运用情景故事法研究学校儿童网络性剥削预防的创新方法。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具体情景,用于探究学校人员、社区成员对网络性剥削情况的认知和反应模式。研究特别关注香港语境下的社区感知,为开发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了实证基础。该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为敏感话题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其结果对学校预防政策制定具有直接应用价值。
5:《Procedural justice for individuals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 visual timelines approach in youth interviews》(2025)
本文发表于学术会议,展示了教授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研究采用视觉时间线方法,通过艺术绘画等形式,探究特殊教育需要青少年对程序公正的感知和体验。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沟通能力有限的个体,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他们与刑事司法专业人员的互动体验。研究结果揭示了特殊教育需要青少年在司法系统中面临的独特挑战,为提高司法系统对这一群体的包容性提供了实证支持和实践建议。
6:《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Procedural Justice: A Qualitative Inquiry among Police Officers》(2025)
本文探讨了技术,特别是社交媒体,对警察实施程序公正的影响。研究通过对警察的质性访谈,分析了技术如何改变警民互动的性质和动态。研究发现,技术既创造了新的机会(如增加透明度、改善沟通),也带来了挑战(如隐私问题、误解风险)。这些发现对理解数字时代警察工作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为警察培训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警方更好地适应技术变革并维持公众信任。
项目分析
1:《Developing Appropriate School Responses to Online Sexual Exploitatio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Qualitative Vignette Study in Hong Kong》(2023-2025)
这是教授担任首席研究员的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项目,获资助656,119港元。项目运用质性情境故事法,研究香港学校对儿童和青少年网络性剥削的应对方式。研究通过分析学校人员(如教师、社工、辅导员)对各类网络性剥削情境的认知和反应,评估现有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并识别学校应对这类问题的挑战和需求。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情境故事法研究敏感话题,避免直接询问可能引起不适的问题,同时获取对真实情境的反应数据。研究成果将为学校制定有效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干预策略提供实证基础,最终目标是建立更安全的网络环境,保护儿童和青少年免受性剥削。
2:《Making Sense of Procedural Justice at Work: A Qualitative Study of Hong Kong Police Officers, Arrested Youths, and Guardians》(2022-2024)
这是另一个由教授担任首席研究员的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项目,获资助826,543港元。项目探究程序公正在香港警察工作中的应用和理解,特别关注三个关键群体:警察、被逮捕青少年和监护人的互动经验。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和叙事分析,揭示不同群体如何理解和体验程序公正,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影响警民互动的结果。该项目的重要发现包括文化因素(如权力距离、集体主义)如何影响香港语境下程序公正的实施和接受,以及监护人在塑造青少年对警察态度中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对改进警察培训、促进警民关系和提高青少年司法系统的公正性提供了重要启示。
3:《Preventing Financial Crimes against Older People for Building a Safe and Secure Community》
这是教授早期的一项香港研究资助局公共政策研究项目,获资助308,397港元。项目聚焦老年人金融犯罪预防,旨在建立安全社区。研究调查了香港老年人遭受金融犯罪的类型、模式和风险因素,以及现有预防措施的有效性。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会孤立、金融知识不足和认知能力下降是增加金融犯罪风险的主要因素。基于这些发现,项目开发了针对性的社区教育材料和干预策略,包括同伴教育模式和跨代金融教育计划。该项目展示了教授将研究转化为社区实践的能力,其研究成果直接影响了香港老年服务机构的预防策略和政策制定,为建立更安全的社区环境做出了贡献。
研究想法
1. 数字时代的程序公正新框架
研究理念:发展一个适应数字时代的程序公正新理论框架,探究数字技术如何重塑警察与公众互动的性质。该框架将整合传统程序公正理论与数字化转型理论,分析社交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警民互动四要素(尊重、中立性、声音表达和信任)的影响。
实施方案:
- 建立多维度评估工具,测量数字环境中程序公正的新表现形式
- 开展跨地区比较研究,分析不同数字化程度社会中程序公正的差异
- 设计模拟实验,测试不同数字互动策略对公众感知公正性的影响
- 开发针对数字时代的警察培训模块,提升数字环境中的程序公正实施能力
2. 青少年网络性剥削的生态系统干预模型
研究理念: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网络性剥削综合干预模型,将微观(个人)、中观(学校与家庭)和宏观(社区与政策)层面的干预措施整合为一个协调系统,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预防和干预。
实施方案:
- 开发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数字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培训课程
- 设计家长-教师协作干预工具包,促进家校合作应对网络风险
- 建立学校-社区-警方协作机制,形成保护网络
- 创建应对网络性剥削的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系统
- 推动相关立法和政策改革,完善法律保护框架
3. 特殊教育需要青少年的司法体验改善计划
研究理念:针对特殊教育需要(SEN)青少年在司法系统中面临的独特挑战,开发一套适应性司法实践框架,确保这一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地获得程序公正和实质公正。
实施方案:
- 应用教授的视觉时间线方法,系统收集SEN青少年在司法系统中的体验数据
- 开发针对警察、法官、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SEN敏感性培训课程
- 设计适合不同类型SEN青少年的沟通辅助工具和协议
- 建立SEN青少年司法支持专家团队,提供全程陪伴和支持
- 推动司法程序改革,增加灵活性和包容性
4. 警察职业健康的整合支持系统
研究理念:基于教授对警察工作压力的研究,开发一个整合个人、组织和社会资源的警察职业健康支持系统,应对警察面临的多层次压力源,提升其心理韧性和职业满意度。
实施方案:
- 设计个人化压力评估和干预工具,帮助警察识别和管理压力
- 发展基于同侪支持的心理健康促进网络,减少求助污名
- 改革警察组织文化和管理实践,创造支持性工作环境
- 建立警察-社区对话机制,增进相互理解和支持
- 开发警察家庭支持计划,加强家庭资源
5. 跨文化程序公正比较研究网络
研究理念:建立一个国际性的跨文化程序公正研究网络,系统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程序公正的概念化、操作化和效果,探索文化因素如何塑造程序公正的实践和感知。
实施方案:
- 开发文化敏感的程序公正测量工具,确保跨文化比较的有效性
- 建立多国研究团队,在相似情境下进行平行研究
- 分析文化维度(如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程序公正实践的关系
- 探索全球化和文化混合背景下程序公正的新形式
- 提出文化适应性程序公正实践指南
申请建议
1. 专业背景与学术准备
- 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入学习犯罪学和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特别是程序公正理论、例行活动理论、监护理论等教授常用的理论框架。阅读Tom Tyler、Robert Worden等程序公机构域的经典著作,把握理论发展脉络和最新动态。
- 方法论能力:培养强大的研究方法能力,尤其是质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叙事分析、情境故事法等。教授重视创新的研究方法,因此展示你在方法论上的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将是加分项。考虑学习视觉研究方法、时间线访谈技术等教授使用的创新方法。
- 跨学科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将犯罪学与社会工作、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教授的研究体现了强烈的跨学科特质,能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申请者将更具竞争力。
- 实践经验:争取与研究兴趣相关的实践经验,如在青少年服务机构、司法系统或警察部门的工作或实习经历。这些经验不仅能增强你对研究问题的理解,还能展示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2. 研究提案准备
- 对准研究兴趣:仔细研究教授的最新研究项目和论文,确保你的研究提案与她的研究兴趣和方向高度相关。特别关注她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如网络性剥削、程序公正等,考虑如何与这些项目产生协同效应。
- 创新与实用并重:提出既有理论创新性又有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问题。教授重视研究的社会影响,因此你的提案应该清晰地阐述研究成果如何促进政策改进或实践创新。
- 方法论创新:在研究设计中融入创新的方法论元素,特别是那些适合研究弱势群体或敏感话题的方法。考虑如何运用新技术或创新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这将使你的提案在众多申请中脱颖而出。
3. 差异化竞争策略
- 技术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如果你具备技术背景(如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并能将其与社会科学研究结合,这将是一个独特的竞争优势。教授近期研究涉及技术对程序公正的影响,具备跨越技术和社会科学的能力的申请者可能特别具有吸引力。
- 创新方法论专长:发展并展示你在创新研究方法方面的专长,特别是那些适用于研究弱势群体或敏感话题的方法。教授重视方法论创新,因此在这一领域展示独特能力将使你的申请更具吸引力。
- 政策与实践联系:如果你有与政策制定者或实践机构的工作关系,应当突出这些联系。教授的研究具有强烈的应用导向,能够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的网络将增加你的申请价值。
博士背景
Sociology Li,985社会学系博士生,专注于城乡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擅长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治理创新。在研究数字化时代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重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奖。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等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