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FUNG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城市大学 社会科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城市大学Prof.FUNG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香港城市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FUNG

教授现任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及行为科学系副教授,是儿童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导师拥有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学博士学位及英国基尔大学咨询学硕士学位,学术背景扎实而多元。自2005年起,导师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从访问助理教授(2005-2006)到助理教授(2006-2012),直至2012年晋升为副教授至今,展现了其在学术领域的稳步发展。

研究领域

导师的研究兴趣广泛而聚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核心领域:

  1. 儿童与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研究导师在反应性攻击(reactive aggression)和主动性攻击(proactive aggression)行为的研究上具有独特贡献。她系统地研究了这两种不同类型攻击行为的特征、成因、表现形式及干预策略。反应性攻击通常是对感知威胁的情绪性反应,而主动性攻击则更具工具性和预谋性。导师的研究不仅区分了这两种攻击类型,还探索了它们在面对面和网络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2. 校园欺凌与网络欺凌导师深入研究了传统校园欺凌与新兴网络欺凌的特点、关联性及预防策略。特别关注面对面欺凌与网络欺凌的交叉影响,以及受害者在不同环境中的脆弱性。她的研究为识别高风险群体和开发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3. 基于社会信息处理模型的干预研究导师基于社会信息处理(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IP)模型开发了一系列创新干预方案,特别是将讲故事(storytelling)技术融入干预过程中,帮助儿童改善社会信息处理能力,减少攻击性行为。这一方向代表了导师将理论框架转化为实践干预的重要贡献。
  4. 家长参与和家庭教育效能研究导师研究了家长参与和家庭教育效能对减少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在行为塑造中的关键作用。她开发的家长干预方案旨在提高家长教育效能和参与度,进而改善儿童行为问题。
  5. 跨学科干预研究导师的研究展现了显著的跨学科特点,整合了社会工作、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例如,她探索了欧米茄-3脂肪酸补充对减少高风险青少年外化行为问题的效果,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整合研究视角。
  6. 技术应用于社会工作教育和干预近期,导师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工具在社会工作学生发展中的应用,体现了她对新兴技术与传统社会工作实践融合的前瞻性思考。

研究分析

1. 《An Innovative Storytelling Intervention to Reduce School Aggression Among Schoolchildren With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2024,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这篇最新发表的研究探索了创新的讲故事干预方法在减少儿童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行为中的效果。导师开发的干预方案基于社会信息处理模型,通过小组讲故事活动帮助儿童识别和修正社会信息处理中的偏差。研究结果表明,该干预方法显著减少了参与者的攻击性行为,特别是对反应性攻击者的效果更为显著。这一研究为学校环境中的攻击行为干预提供了可行且有效的实践模式,展示了叙事技术在行为干预中的潜力。

2. 《Forms of Face-to-Face Victimization as Significant Correlates of General Online Victimization and Sexual Online Victimization》

(2024, Behavioral Sciences)

这项研究探讨了面对面受害与网络受害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性相关的网络受害。通过对中学生的自我报告问卷调查,导师发现面对面受害经历是网络受害的显著相关因素,特别是传统受害形式与性相关网络受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一发现揭示了不同环境中受害经历的连续性,强调了全面性防御策略的必要性。该研究为理解青少年受害的复杂性提供了新视角,对学校安全政策和干预计划具有重要启示。

3.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in Schoolchildre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ace-to-Face and Online Contexts》

(2024, 书籍章节)

在这一书籍章节中,导师详细分析了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行为在面对面和网络环境中的差异。研究表明,这两种攻击类型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独特的特征和模式,而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和缺乏即时反馈可能导致主动性攻击更为普遍。这一研究有助于理解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攻击行为的表达方式,为针对性干预策略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4. 《Prevention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al, and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s》

(202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在这部与Katherine Tzoumakis和Alexander T. Vazsonyi合著的专著中,导师从进化、发展和社会信息处理三个理论视角系统地探讨了儿童青少年攻击性和暴力行为的预防。该著作不仅深入分析了攻击行为的多元成因,还综合评估了各类预防策略的有效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导师强调了发展适宜性干预的重要性,即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和社会发展特点调整干预策略。这部著作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框架和实证依据。

5. 《Parenting Programs to Prevent Child and Adolescent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Evidence Base, Evaluation, and Enhancement》

(2020,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这篇研究系统回顾了旨在预防儿童青少年攻击性和暴力行为的家长培训项目的实证基础、评估方法和改进策略。导师分析了多种家长培训模式的共同要素和效果差异,发现有效的家长培训项目通常包含积极行为支持、情绪调节技能训练和恰当的纪律策略。研究还发现,文化敏感性调适和家庭个性化需求评估对项目成功至关重要。这一研究为家长培训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重要指导,强调了家庭干预在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中的核心地位。

6. 《The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Impulsivity and Aggress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ng Kong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这项纵向研究探讨了道德脱离(moral disengagement)在冲动性与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导师跟踪调查了香港青少年样本,发现冲动性不仅直接预测攻击行为,还通过增强道德脱离倾向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研究强调了认知-道德因素在攻击行为发展中的重要性,为预防干预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这一研究的纵向设计增强了因果推断的可靠性,为理解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宝贵证据。

项目分析

1. 《Implementation of AI Tools for Student Development in SS2278 "Self Development Laboratory" Course》(正在进行)

这是一个教学发展资助项目,旨在将人工智能工具应用于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发展。项目探索如何利用聊天机器人等AI技术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专业技能发展,体现了导师对教育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前瞻性思考。该项目不仅致力于提升教学效果,还为社会工作教育中的技术整合提供了实践模式。项目结果预期将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的技术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和证据,潜在地改变传统的社会工作教育方式。

2. 《Reducing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by Enhancing Parenting Efficacy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A Randomised, 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and Repeated Measures Design Study》(正在进行)

这项获得研究资助局(RGC)资助的项目采用随机、盲法、安慰剂对照和重复测量设计,系统评估提高家长教育效能和参与度对减少儿童青少年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行为的效果。该项目的方法学严谨性体现了导师研究的高标准,同时项目的实质内容反映了其对家庭因素在行为干预中重要性的认识。该研究预期将为基于家庭的攻击行为干预提供强有力的实证支持,对相关政策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3. 《Group Storytell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IP) Model to Reduce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in Young Schoolchildren》(2018-2022)

这项同样获得研究资助局支持的项目开发并评估了基于社会信息处理模型的小组讲故事干预方案。项目创新地将叙事技术与认知行为理论相结合,帮助儿童识别和修正社会信息处理中的偏差,特别关注同理心和宽恕等亲社会能力的培养。该项目的完成为导师近期发表的相关论文奠定了基础,其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可实施的干预方案,显示了导师研究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潜力。项目成果表明,讲故事干预对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具有显著效果,特别是通过改善社会信息处理和增强同理心实现行为改变。

研究想法

1. 文化适应性攻击行为干预研究

研究立意:现有的攻击行为干预方案多源于西方文化背景,需要系统研究如何将这些方案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特别是华人文化环境。

具体方向:

  • 开发文化敏感性评估工具,识别华人文化中特有的攻击行为风险和保护因素
  • 探索儒家价值观(如孝道、和谐)如何融入干预框架,增强干预接受度
  •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家长参与干预的模式差异及其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 设计针对华人社区的文化适应性干预方案,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其有效性

2. 数字技术赋能的攻击行为预防研究

研究立意:随着数字技术在青少年生活中的普及,利用技术工具进行实时行为监测和干预具有重要潜力。

具体方向:

  • 开发手机应用程序实时监测青少年情绪和行为模式,及早识别攻击风险
  • 设计虚拟现实(VR)环境模拟社会冲突情境,提供安全的社会技能训练平台
  • 研发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干预系统,根据青少年特点定制干预内容
  • 探索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在识别网络攻击行为模式中的应用,建立早期预警系统

3. 神经生物学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研究

研究立意:整合神经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探索生物因素与社会环境如何相互作用影响攻击行为。

具体方向:

  • 研究压力激素水平与社会支持如何共同影响反应性攻击表现
  • 探索基因-环境互动在攻击行为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保护性环境因素如何缓解遗传风险
  • 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评估干预方案对脑功能的影响,特别是情绪调节相关脑区
  • 结合生物标记物和心理社会评估,开发多维度攻击行为风险预测模型

4. 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与转变点研究

研究立意:通过长期纵向研究,识别攻击行为发展的关键转变点和干预窗口期。

具体方向:

  • 追踪儿童从学前到青春期的攻击行为变化模式,识别关键发展转变点
  • 研究学校转换期(如小学到初中过渡)对攻击行为变化的影响及相应支持策略
  • 探索反应性攻击向主动性攻击转变的预测因素和预防策略
  • 开发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精准干预方案,最大化干预效果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准备

强化方法学训练:

  • 掌握混合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设计、纵向研究和定性分析方法
  • 熟悉SPSS、R或Mplus等统计软件,能够独立进行数据分析
  • 了解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和实施的关键步骤和伦理考量
  • 学习干预研究的评估方法,包括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

理论基础构建:

  • 深入学习社会信息处理模型、认知行为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 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特别是社会认知和道德发展理论
  • 熟悉攻击行为的分类体系,尤其是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的区别
  • 了解家庭系统理论和家长培训的理论基础

跨学科知识拓展:

  • 学习与攻击行为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知识
  • 了解数字媒体对儿童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 掌握文化心理学相关知识,特别是文化因素对行为表达的影响
  • 对社会工作实践和干预模式有基本了解

2. 研究经验积累

参与相关研究项目:

  • 尝试担任攻击行为或欺凌相关研究的研究助理
  • 参与学校或社区环境的行为干预项目,获取一线经验
  • 协助开发或评估干预方案,了解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
  • 参与纵向数据收集和管理,了解长期研究的复杂性

开展独立研究尝试:

  • 在硕士阶段完成与攻击行为或干预相关的研究论文
  • 尝试设计小规模的干预方案并评估其可行性
  • 进行文献综述或元分析,系统评估特定干预方法的有效性
  • 开发或验证评估工具,如攻击行为测量或社会信息处理评估工具

3. 申请材料准备

研究计划精心设计:

  • 确保研究问题与导师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特别是社会信息处理和干预研究
  • 提出创新但可行的研究设计,展示方法学严谨性
  • 清晰阐述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强调对现有研究的贡献
  • 提出详细的研究时间表和预期成果,展示规划能力

个人陈述战略性撰写:

  • 展示对导师研究的深入了解,特别是其核心概念和方法论
  • 阐明个人研究兴趣如何与导师研究形成互补和延伸
  • 说明自己的跨学科背景如何为研究带来独特视角
  • 分享对实践应用的关注,展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干预的意愿

推荐信策略性选择:

  • 选择了解你研究能力和潜力的学术推荐人
  • 尽可能请有干预研究或儿童行为研究经验的教授撰写推荐信

4. 面试准备与沟通策略

深入了解导师研究:

  • 精读导师近期发表的论文,特别是主要方法论和研究发现
  • 了解导师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思考如何与这些项目产生协同效应
  • 关注导师在学术会议上的演讲内容,把握其最新研究方向
  • 熟悉导师所在部门和学校的研究环境和资源

展示实践导向思维:

  • 准备讨论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实际干预方案
  • 展示对研究伦理和文化敏感性的深刻理解
  • 分享处理研究中实际挑战的经验和策略
  • 表达对研究对象(儿童和家庭)福祉的真诚关注

博士背景

Sociology Li,985社会学系博士生,专注于城乡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擅长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和治理创新。在研究数字化时代社区参与和社会资本重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社会学会优秀论文奖。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等重要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 考研新趋势这些变化你必须知道

下一篇

小托福报考流程/考试内容/评分细则/分数等级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