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文学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Tang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大学 文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大学Prof.Tang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香港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Tang(597)

导师是香港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文学院的副教授,作为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导师拥有极其扎实的学术背景。他毕业于世界顶尖学府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前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及学士学位。

目前,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儒学、中国哲学、伦理学、现代性与中国思想以及比较哲学等领域。导师在学术界享有盛誉,尤其以其对荀子哲学的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而著称。

从其发表的著作来看,导师特别关注儒家思想中的德性伦理、道德修养以及礼仪文化等方面,并致力于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西方伦理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中国哲学在当代语境下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领域

导师的教学领域主要包括中国哲学中的儒学、道家思想和佛教。在香港中文大学,他负责教授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扎实的中国哲学基础知识。在研究兴趣方面,导师专注于以下几个领域:

儒学研究

师特别关注早期儒家思想,尤其是荀子的哲学思想。他对荀子思想的研究不仅关注其本身的学说体系,还探讨荀子思想与孟子思想的差异,以及荀子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现代重构和应用价值。导师对荀子"性恶论"、礼仪观念、道德修养以及心性论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

伦理学

导师在伦理学领域有深厚的研究积累,特别是德性伦理学和道德培养理论。他尝试将儒家伦理思想,尤其是荀子的德性培养理论,与西方伦理学传统进行比较研究,探索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中德性培养的异同点,为当代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现代性与中国思想的关系

教授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何应对现代性挑战,以及如何在现代语境下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这方面的研究反映了他试图将古老的中国哲学智慧与当代思想对话的学术追求。

比较哲学

教授擅长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传统进行对比研究,寻找不同文化传统中哲学思想的共通之处与差异性,从而拓展哲学研究的视野。他的研究显示出对中西哲学传统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比较研究中发现新见解的能力。

研究分析

1.《Self-Realization through Confucian Learning: A Contemporary Reconstruction of Xunzi's Ethics》(通过儒家学习实现自我:荀子伦理学的当代重构)

由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导师对荀子道德哲学思想的系统性研究成果,试图从"自我实现"的现代视角重新解读荀子的伦理学思想。导师指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性"或"自然条件")缺乏伦理框架,且有支配的倾向,导致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儒家礼仪("礼")对于转化这些人类自然条件至关重要。通过"礼",人们变得能够自我指导:控制情感和欲望,掌握自己的生活。在书中,导师阐释了荀子对人类行为能力层级结构的理解,以说明为什么以及如何"礼"对自我实现至关重要。礼仪也构建了人际关系,使和谐的社区生活成为可能。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对荀子哲学的理解,还展示了儒家思想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具有重要价值。

2:《Two Visions of Confucianism: Mencius and Xunzi》(儒学的两种愿景:孟子与荀子)

这篇论文发表于2023年4月的《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

是导师对孟子与荀子儒学思想差异的深入比较研究。导师指出,虽然孟子和荀子都将自己视为当时儒学的坚定捍卫者,并且在儒家伦理和政治的内容和要求方面有很大程度的一致,但他们在论证儒学的策略上存在重大分歧。孟子相信儒家伦理和美德(以及延伸的政治)植根于人性,天赋人类的品质既解释了又激励了我们的伦理追求。而荀子则认为,尽管我们确实拥有使道德成为可能的自然能力,但这些自然能力本身并不具有道德性。与孟子一样,荀子相信人类可以并且应该成为有德之人,但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不认为道德修养的过程类似于自然生长的过程。孟子肯定,而荀子否认,心灵已经包含了道德上正确的答案。这一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儒家思想内部差异性的理解,展现了儒学传统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3:《Virtue Through Habituation: Virtue Cultivation in the Xunzi》(通过习惯养成德性:荀子中的德性培养)

这篇论文发表于2021年的《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探讨了荀子德性培养理论,特别关注早期形成阶段。导师首先对荀子著作中"德"字的用法进行简要概述,以及相应的德性培养理解。他识别出关于荀子伦理思想的一些最具争议的问题,包括具有不良本性的人如何被德性所吸引、认识到德性培养的价值,以及如何踏上德性培养的道路。导师回顾了已有研究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努力,评估了仍然存在的挑战。他进一步论证这些挑战是可以克服的,并阐明了小人如何被真正的德性所吸引并认识到它。最后,借鉴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行动习惯养成的思想,导师论证即使一个人没有先前的道德倾向和内在动机,也有可能开始德性培养。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对荀子德性理论的理解,还提供了解决道德培养难题的新视角。

4:《Ritual as a Skill: Ethical Cultivation and the Skill Model in the Xunzi》(作为技能的礼仪:荀子中的伦理培养与技能模型)

该论文发表于2021年的《Skill in Ancient Ethics: The Legacy of China, Greece and Rome》

在这篇论文中,导师探讨了荀子思想中礼仪作为一种技能的概念,以及这种概念如何与伦理修养相联系。导师分析了荀子如何将礼仪实践视为一种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技能,类似于其他技艺如射箭、驾车等。通过将礼仪理解为技能,荀子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道德培养方法,即通过礼仪的实践和习得来培养德性。导师指出,这种技能模型不仅解释了荀子为何强调学习和模仿的重要性,也揭示了荀子思想中关于道德认知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深刻洞见。这一研究为理解儒家伦理培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5:《Self and Community in the Xunzi》(荀子思想中的自我与社群)

该论文发表于《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导师在文中探讨了荀子思想中自我与社群的关系,分析了荀子如何看待个体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共同体的关系。导师指出,荀子虽然强调个体通过自我修养实现道德提升,但这种自我修养必须在社会关系的背景下进行。对荀子而言,礼仪不仅是个体修身的工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基础。导师通过分析荀子关于君子、小人的区分,以及荀子对群体生活的理解,揭示了荀子思想中个体与社群互相依存、相互成就的辩证关系。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对荀子社会哲学的理解,也为当代社会中个体与社群关系的思考提供了有益启示。

6:《The Guodian Confucian Texts and the Xunzi》(郭店儒家文献与《荀子》)

这篇论文是导师对郭店楚简儒家文献与《荀子》的比较研究。导师不是对个别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而是考察了不同郭店儒家文献中的共同关切和关键概念。特别是,导师考察了郭店儒家文献对德性培养和德性与治理关系的看法,以及人与自然或天的关系背景框架。导师还将郭店儒家文献的这些思想与《荀子》的思想进行了比较。通过这种比较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郭店儒家文献和《荀子》,还可以更好地认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转变。这一研究体现了导师对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关系的深入思考,为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视角。

项目分析

1:荀子伦理学思想的当代重构研究

这是导师长期从事的核心研究项目,主要探索如何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解读和应用荀子的伦理思想。项目通过对荀子关于人性、礼仪、德性培养等核心概念的详细分析,试图构建一个可以回应现代伦理关切的理论框架。导师特别关注荀子思想中的"自我实现"主题,探讨儒家传统中的道德修养如何能够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项目的重要成果包括出版专著《Self-Realization through Confucian Learning: A Contemporary Reconstruction of Xunzi's Ethics》及一系列相关论文。该项目不仅深化了学界对荀子思想的理解,也为现代社会中的个体如何通过道德修养实现自我提供了儒家智慧的视角。

2:儒家伦理与西方德性伦理的比较研究

该项目通过比较研究儒家德性伦理(特别是荀子的德性培养理论)与西方德性伦理传统(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德性伦理理论的异同。导师在项目中考察了儒家和亚里士多德传统中关于德性本质、德性培养途径、德性与幸福关系等核心问题的不同理解,寻找两种传统的对话可能。项目的重要成果包括论文《Virtue Through Habituation: Virtue Cultivation in the Xunzi》和《Ritual as a Skill: Ethical Cultivation and the Skill Model in the Xunzi》等,这些研究不仅促进了跨文化伦理对话,也为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多元视角。

3:中国哲学的现代性研究

这个项目关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何回应现代性挑战,以及如何在当代社会中重新阐释和应用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导师特别关注儒家传统如何理解和应对个体自主性、自我实现等现代价值观念,以及儒家思想如何为当代社会提供伦理资源。项目探索了儒家传统中的资源如何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现代性带来的各种伦理困境,如社会原子化、价值多元化等问题。导师在该项目中试图展示,儒家传统不仅有其历史意义,也能够为当代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伦理洞见和实践指导。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多篇关于儒学与现代性关系的论文,以及对儒家传统在当代语境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想法

1. 荀子德性伦理学与当代道德教育的结合研究

荀子的德性培养理论强调通过礼仪实践、环境熏陶和习惯养成来培养道德品格,这一思路与当代道德教育的某些趋势有所呼应。可以探索如何将荀子的德性培养思想应用于当代道德教育实践,特别是在品格教育、道德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应用。具体研究可以包括:

荀子礼仪教育思想与当代品格教育的理论对话,探索两者在培养方法、目标设定等方面的异同

基于荀子思想设计道德培养实践方案,并在现代教育环境中进行实验研究

探索荀子"化性起伪"理论如何为解决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动机问题提供新思路

这一研究不仅有理论创新价值,也有实践应用前景,可以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中国传统智慧的资源。

2. 荀子"礼"概念的现代阐释与社会治理应用研究

荀子的"礼"概念不仅是个体修身的工具,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机制。在当代社会中,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为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提供思路,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具体研究可以包括:

荀子"礼"概念的现代诠释,探索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的意义转换

"礼"作为社会规范体系在当代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可能,特别是在社会秩序维护、公共空间管理等方面

荀子"礼"概念与现代制度设计的结合,探索基于"礼"的制度创新模式

这一研究将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问题相结合,具有理论创新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3. 荀子性恶论与现代人性观的对话研究

荀子的性恶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人性理解视角,与现代心理学、进化伦理学等领域的某些理论有对话空间。可以探索荀子性恶论与现代人性理论的对话可能,以及这种对话如何能够丰富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具体研究可以包括:

荀子性恶论与进化心理学关于人类自私倾向研究的比较

荀子"化性起伪"理论与现代自我控制、意志力研究的对话

荀子对人性的理解如何为当代道德心理学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这一研究将古代中国哲学与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既有理论深度,也有现实关联性。

4. 荀子思想中的自我实现理论与现代幸福研究的结合

导师的研究强调荀子思想中的自我实现维度,这一视角与当代幸福研究、积极心理学等领域有潜在的对话空间。可以探索荀子思想中的自我实现理论如何能够为现代人的幸福追求提供新的思路。具体研究可以包括:

荀子思想中的自我实现与现代积极心理学中的幸福观念比较

基于荀子思想构建一种整合个人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幸福理论

探索荀子思想中的礼仪实践如何促进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准备

哲学基础知识:申请者应当具备扎实的哲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对伦理学、政治哲学等领域有一定了解。中西哲学背景兼备的申请者会有优势,因为导师的研究常涉及中西哲学比较。

中国哲学专业知识: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传统,尤其是荀子的哲学思想。阅读原典(如《荀子》)及相关研究文献,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研究方法训练:具备文本解读、概念分析、比较研究等哲学研究方法的训练,能够进行严谨的学术研究。

语言能力:除了英语能力外,申请者应当具备良好的中文阅读能力,能够阅读中文原典和研究文献。古代汉语(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对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尤为重要。

2. 研究计划准备

明确研究方向:根据导师的研究领域和自己的兴趣,确定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可以选择与荀子思想、儒家伦理、比较哲学或现代性研究相关的主题。

问题导向:提出一个有价值且可研究的哲学问题,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研究。例如,可以探讨荀子礼仪思想如何应对当代道德相对主义挑战,或者荀子的性恶论如何与现代心理学对话等。

理论框架:构建清晰的理论框架,说明你将使用什么概念、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以及这些概念、方法与现有研究的关系。

方法论说明:详细说明你将采用什么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概念分析、比较研究等),以及为什么这些方法适合你的研究问题。

创新性与可行性平衡:既要体现研究的创新性和理论贡献,又要考虑研究的可行性,包括时间、资源和能力上的限制。

3. 申请材料准备

研究计划书:撰写一份详细、清晰的研究计划书,包括研究背景、问题陈述、理论框架、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部分。研究计划应当体现你对导师研究领域的了解,以及你的研究如何与导师的研究兴趣相契合。

学术写作样本:准备一份反映你学术能力的写作样本,最好是与中国哲学或伦理学相关的论文。这份样本应当展示你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写作水平。

个人陈述:撰写一份真诚、具体的个人陈述,说明你为什么对这个研究方向感兴趣,以及你过去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如何为你的博士研究做准备。避免空泛的表述,用具体的经历和思考来展示你的学术潜力。

推荐信:寻求能够具体评价你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的推荐信,最好是来自熟悉中国哲学或伦理学研究的教授。

4. 与导师沟通

前期阅读:在联系导师前,深入阅读导师的主要著作和论文,形成对其研究的深入理解。特别是《Self-Realization through Confucian Learning: A Contemporary Reconstruction of Xunzi's Ethics》和相关论文是必读材料。

提出具体问题:与导师初次沟通时,提出关于其研究的具体问题或见解,而不是泛泛而谈。这表明你已经认真阅读了导师的著作,并有自己的思考。

表明契合点:明确说明你的研究兴趣如何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相契合,以及你希望如何在导师的指导下发展这些研究兴趣。

展示潜力:在沟通中展示你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潜力,让导师看到你作为未来博士生的发展可能。

博士背景

Aristotle,985哲学学院博士生,专注于当代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比较研究。擅长运用跨文化哲学和现象学方法,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伦理困境和技术哲学问题。在研究人工智能伦理与东方智慧传统的对话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研究成果发表于《哲学研究》和《Philosophy East and West》等重要期刊。擅长哲学相关领域的文书写作辅导,熟悉相关领域的PhD申请流程及技巧。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考研择校:如何避免被“双一流”头衔蒙蔽双眼

下一篇

BPhO第二轮报名通道已开启!如何高效备赛?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