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进美高时挺努力的,写作天天改、考试也认真准备,可偏偏英语和历史总是卡在B+,一问他为什么,也说不上来……我们也不敢去干预太多,只能干着急。”
其实这样的困扰,我们听了太多——表面看是分数的事,本质却是沟通没做到位。
在美高,很多关键节点:调课、选课、写作反馈、分数提升… 都藏着一道“看不见的门槛”:你能不能用恰当的方式,让老师“听见”你、理解你、支持你。
不是会说英语就等于会沟通,真正影响评价与机会的,是你怎么表达、怎么请求、怎么建立信任。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写出一封让老师愿意秒回的邮件?怎么用一场Office Hour赢得老师的信任?非学术沟通应该怎么做?等等。这是每一个走进美高校园的中国学生,迟早都要补上的一课。
学术沟通
美高的学术沟通,其实远比很多家长和学生想象中更复杂——它不仅仅是“课上提问”这么简单,而是一整套围绕课程内容、选课调整、学术规划、成绩反馈、甚至大学申请等事务的系统性交流能力。
常见的学术沟通情境
- 向老师请教课堂内容或作业难题
- 因课程难度不匹配,提出调课申请
- 就未来选课方向或课程衔接进行咨询
- 向学术主任反馈课程安排问题
- 向College Counsellor沟通规划
- 向老师表达希望参与某个项目、研究机会等
第一步:用邮件建立起学术沟通的桥梁
对大多数老师来说,邮件是最基础也是最正式的沟通方式。如果贸然跑去办公室,老师可能根本没空,而写一封有逻辑、讲礼貌、表达清晰的邮件,反而更容易赢得尊重和回应。
写学术邮件的基本结构如下:
- 介绍自己和写信目的:你是谁,在哪个年级、哪门课,因为什么事写信
- 说明原因,提供证据:课程描述截图、以往成绩、竞赛经历等
- 表达理解与尊重:不质疑、不命令,而是请求、协商
- 结束语礼貌得体:表达感谢、祝老师好,比如“感谢您抽空阅读我的邮件,祝您一切顺利。”
- 邮件中不过度关注分数:探讨问题在哪里,如何提升,关注重点应在能力提升上,而不是分数提升
比如我们曾有学生数学被分到代数2去,他觉得这个级别有些低了,就给学校的学术主任发邮件希望调整级别。邮件中首先介绍了自己是谁,目前被分到了哪个级别,以及详细说明了希望调整级别的原因,并提供了相关证据,基于这些信息,学校最终通过了他的调级请求。
⚠️特别注意,写邮件的“雷区”:
- 大小写随意:“i”不大写,句子开头没有大写
- 使用非正式缩写:比如“u”、“idk”、“cuz”等
- 指责老师:变相指责老师没讲清楚,不礼貌
- 过于功利:“How can I get an A?”,关注点只在分数上面
一封合适的邮件案例:
Dear Ms. XXX,
Hope you are doing well! I’m sorry to email you over the weekend, but I’m unsure about the directions for an assignment.
The guide says to read to chapter 4. Does that mean I read chapter 4 or stop at 3? Would you please kindly get back to me when you have the chance?
I hope you have a good weekend. Thanks so much for your time.
Best regards,
XXX
第二步:面对面聊,真正建立信任
当邮件不足以解决问题,或者你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老师对课程的看法、提高自己的表现,那么主动预约老师的Office Hour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多数老师会在每周的某几个时间段开放Office Hour,可以通过邮件预约。
在Office Hour,你可以请教某段写作、一道题的思路,或者询问老师对选课的建议:
- 不要等到有问题再去找老师,而是建立“惯性沟通”:哪怕只是请教一段文章的修改意见,也能成为加深理解的契机
- 分段请教法:如果文章太长,可以分段找老师聊,比一次性抛出整篇作文更容易得到细致反馈
我们就有学生通过多次Office Hour与老师讨论写作内容,最终大幅提升了写作分数,也获得了老师对他“非常认真负责”的印象。
第三步:展示你的特长
除了问问题,还可以主动向老师展示你的兴趣与特长,表达对项目或研究机会的兴趣:“我最近在自学数据分析,非常感兴趣,有没有可能参与某个相关的项目?”、“我很喜欢您上课讲的内容,是否可以推荐我一些延伸阅读?”
这些对话,很多时候就是一次又一次“铺垫”,最终让老师在需要写推荐信时,能写出具体、细腻、有“温度”的描述。
第四步:可能存在的跨部门沟通
很多时候,学术沟通并不仅仅是你和任课老师之间的“单线对话”。比如:调课不只是和数学老师聊聊,有时还需要和Academic Dean或者Department Chair协调;下学期选什么课,不只是和当前老师商量,更可能牵涉多个学科的统筹安排‘宿舍安排变动、课程时间冲突等,也可能需要和Dorm Parents或教务老师沟通。
这时,你需要做的不仅是“发一封邮件”,而是要主动厘清每个环节负责的人是谁,协调多方,把你的请求合理、有礼貌、清楚地表达出来。
非学术沟通
除了学术上的表达与反馈,非学术沟通在美高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像考试那样有标准答案,也不是“寒暄式的套近乎”,而是在持续的交流中,让老师真正看见你、理解你、信任你。
非学术沟通的作用
- 建立了解与信任:很多老师一学期教几十个学生,如果你只是默默完成任务,很容易变成“存在感极低”的那一类
- 争取机会:一些项目、独立研究、活动推荐,往往除了成绩以外,还有老师对你的整体印象
- 打好推荐信的“前哨战”:申请大学时一位了解你的任课老师,给你写的推荐信就能非常全面,也有很多案例来佐证你是一位优秀的学生
如何有效进行非学术沟通?
1)把握提问的“时间窗口”
遇到不太好沟通的老师,很多学生第一反应是“老师不理我”。但真相可能是:你提问的时间或方式并不合适。
例如,课后短短五分钟,你却想请老师解答一个大而泛的问题:“为什么我的论文拿不到A?”——老师既没有时间,也难以马上给出这么宽泛的问题的回答。
正确做法是:把问题拆小,提问聚焦,预约一个合适的时间,比如Office Hour。
2)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真诚对待老师,如果一次沟通没有成功,那么就多次去请教他,让老师看到你想解决问题的诚意和积极性。
比如我说我们有位学生的英语老师打分特别严格,沟通又常常“说不出重点”。一开始,他尝试在提交前请老师通读整篇文章,老师回应模糊,建议也很“敷衍”。
后来我们建议他把文章分段讨论。第一天预约老师讲开头,第二天聊正文第一段……老师反而给了更细致的建议,最后分数有了明显提升。
3)遇到“疑似针对”怎么办?
如果遇到对自己特别针对的老师,给你压分甚至有点歧视时,如果能够调课就尽量调掉,如果不能,那么还是要“硬着头皮”多去与老师沟通,更加主动积极、展示诚意,持续表达自己对课程的重视。
我们也有学生在英语课上频频被压分,怀疑老师有偏见。但他没有第一时间去质问老师,而是找到我们,我们的老师看完之后认为确实有那么一点针对,但不至于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并建议他去与老师做细致的沟通。
后来,他预约老师坦诚沟通后才知道:老师并非“专门针对”,只是对他反复犯错失望,因而严格打分。最终不仅化解了误解,还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帮助。
很多家长和学生,总是会把注意力放在“学什么”“怎么考”“成绩能不能更好看”,却忽略了一个关键变量:你能不能让老师看见你的努力、理解你的思考、支持你的成长。
在美高,真正影响一个学生走多远的,往往不是他会做多少题,而是他能不能清晰表达问题、积极争取资源、持续建立信任。而这项“沟通力”——恰恰是多数中国学生最弱、但也是最有提升空间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