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副学士不能砸钱一步到位!读它还有意义吗?

“读副学士也上不了香港前三的本科,读了干嘛?”

“读副学士,内地生根本上不了本科!”

“压力太大了!我怕孩子跟不上…”

关于香港副学士,我们听过非常多焦虑的声音。

今天必须掰开了揉碎了,跟大家好好聊聊香港副学士那些被人误解的真相。同时分享一些宝贵经验。

01、家长的担忧可以理解

很多家长一提到副学士,就觉得不靠谱、没保障,甚至直接就否定了这条路。但仔细想想,也可以理解。

很多同学在内地的成绩,去不到本科,所以有家长会担心孩子到香港之后,适应不了高强度的学习,主观学习意愿不强,很难通过努力考到香港八大本科

毕竟,香港八大今年对于高考生的分数要求是在特控线以上至少40分,连香港都会大学都要到特控线以上。

不过,家长也不必过分担心。

除了学生很不适应、出了很大的心理问题,或者丝毫没有付出努力的情况,在专业机构的辅导帮助下,读香港本科是比较轻松的,也有很大概率可以读香港八大。

我们以往的经验是,很多读副学士的同学有很大学习潜力,并且在浓厚的学习氛围熏陶下,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劲头。在海内外名校硕博团队的引导下,更容易获得近朱者赤的效果。

并且,这些同学有着相似的背景经历、心路历程,更容易被彼此看见,获得来自同辈的支持与激励。

02、成事的心法和技法

也有家长认为读香港副学士,砸钱一步到位百分百升上港前五、港前三才有意义

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百分之百保险的选择,也不存在无脑砸钱一步到位。想好策略,合理配置资源,做有效投入,才能成事。

没有百分百保险,没有一步到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同学在副学士这个赛道里拼搏?

因为他们知道成事从来不是一步登天,成事等于尽人事听天命。尽人事=“我相信”+“向大师学”+“行动落地”+走着瞧

“我相信”的内涵是:相信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借助机构的力量,借助专业老师的帮助,借助同侪社区的支持,一起实现梦想。

这里面涉及反身性的问题:

反身性(Reflexivity)最初是社会学与哲学概念,指的是一个主体对其所处系统的认知,反过来影响该系统本身。

金融大鳄索罗斯将这一概念引入金融领域,构建出核心命题:

在金融市场中,参与者的认知(expectations)不仅是被动判断,也会主动塑造市场现实(market reality)。

借用过来,一个人的认知、信念、语言都会影响他的行为,进而影响他对现实的塑造。这个理念和“态度决定高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信自己能把副学士这条路走通(实际有很多人走通过这条路),才有下文。

相信之后,再“向大师学”,快速入门、掌握诀窍,一群名校导师给你当智囊团,一群优秀同学与你交流,在你头脑里激荡出来的智慧,比自己闭门造车闷头前进要好得多。

接着是“行动落地”,知道一万个道理一万个方法,不如开口去说、动手去做。

从开口讲一句英语开始,从下笔写一句英文开始,从一次面对面交流开始……

从最小一步开始,好事会自己滚雪球。凡事只要开始行动,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万里长城是一块一块砖垒起来的。

走着瞧”,是长期思维,是循序渐进没有人可以逃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即使是天才也要日积跬步,要面临西西弗斯式推石上山下山的每日日常,面临暂时的挫折与失败。

读副学士的两年时间,有全英文的授课环境,有导师与同侪相伴,每天练听力磨口语,英文能力会逐步提升。

GPA和雅思的每一分,都是一步一步实打实拼出来的。方法和技巧的确有用,但知道之后能做到,做到之后能持续,才能拿到喜出望外的结果

17年,我们见证了太多同学从专科线到港八大、港五大、甚至港三大的飞跃。

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本科阶段就能冲进港五大、港三大;对于另一部分同学来讲,通过副本硕连读圆梦港五大、港三大,更加现实可行。

03、时间越充裕效率反而越低

都说港校副学士、本科、硕士的学习强度和科研压力大。这让时间管理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很多人的时间管理观念和实际执行是错误的。

学生晚上学到后半夜,大厂007、996都是扼杀效率和创造力的绝佳方式

科学的时间管理观念是:时间越充裕,效率反而越低!

下面的工作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学生学习当中,但先提个醒:

重要的是去做做做!不要死板地照搬照抄,试过之后逐步改良成适合自己的方法,融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一篇文章写道

当时间看似无限时,注意力会自然松散,任务的边界感也随之模糊,反而更难聚焦于真正重要的目标。

合理压缩工作时间、设定明确截止点,是对抗低效拖延的科学策略

专注心流与高绩效研究的专家Rian Doris提出了一种看似反直觉的方法——工作压缩法(Time Compression Method)

具体操作包括三步:

1. 设定“时间内核心任务清单”

将你原本工作时间压缩为原来的一半,比如从8小时减少到4小时。在这4小时中,明确要完成哪些核心任务,确保在有紧迫感的时间区间内达成目标

这种原则,其实是强制让我们主动筛选任务,把真正重要的20%提取出来,集中资源处理。

如果你无法绝对掌控时间,比如有大量突发事件,可以为不可控部分预留20%的机动空间,其余仍采用压缩策略。

2. 建立“无干扰空间”

提高效率的前提是注意力的完整性。

尽量避免“打着工作的名义刷手机”“开着微信窗口写PPT”等状态。关闭通知、退出聊天工具、设立定时工作区块(例如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对提高注意力密度极为有效。

3. 精细控制“恢复节奏”

高效≠持续输出,而是“有力输出 + 充分恢复”的循环。

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缺乏恢复的人群,大脑前额叶活性会下降,导致计划、判断和创造能力削弱。

真正高效的工作者,往往非常重视休息质量。例如将午休视为“认知重启”,或在工作结束后完全抽离任务,给大脑以明确的“关机信号”。

最后,把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节选,送给同学和家长:

早晨五点到八点,是他自己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算只有这么点时间,他还得分一部分来办公事,因为他不仅仅拥有宫廷乐师的头衔,还得到亲王的赏识,这就使他不得不作一些宫廷和官方需要的乐曲。

所以,他的灵魂都受了束缚,就连想象都不是自由的。但这种束缚反而让人的想象力更加强烈。如果人的行动没有受到限制,心灵没有刺激,就会缺乏动力。

束缚他的为生计奔波的烦恼越重,工作越是庸俗无聊,把克利斯朵夫压得越紧,他的反抗精神就越让他感觉到对独立自主的渴求。如果是过着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会随遇而安,得过且过。

但是现在,他每天只拥有一两个小时的自由,他的生命力就像那岩石中迸发出的激流一样,在那一两个小时之内尽情挥洒。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香港科技大学韩一龙教授招收全奖博士生

下一篇

芬兰创业补贴每月1000欧 政府资助到底如何领?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