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学校招生要求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成立的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于2022年6月正式成立。作为"港科大2.0"的重要组成部分,港科广采用创新的学术架构和贯通式培养模式,以培育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微电子学域陈思翰教授课题组现面向国内外招收全奖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涵盖二维材料电子器件、生物传感技术和先进表征技术等前沿领域。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世界级微纳加工中心和尖端表征设备,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科研训练和国际化学术环境。
博士项目申请基本条件
根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2025年博士招生政策,申请者需满足以下条件:
1. 学历要求:
·具有学士学位且成绩优秀;或
·已获得一年制全职研究生或两年制兼职研究生学位且成绩优秀
2. 语言要求:
·非英语母语申请者需提供有效的英语语言能力证明
·在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机构获得学士学位的申请者可免交英语成绩
3. 专业背景:
·微电子学域博士生招收以下专业背景的学生:电子工程、材料科学、应用物理、生物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物理、纳米科技等相关领域
4. 核心素质要求:
·对交叉学科研究具有强烈热情
·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
·具有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奖学金与资助
陈思翰教授课题组提供全额奖学金资助,具体如下:
· 奖学金金额:15,000元人民币/月
· 覆盖范围:学费、生活费等全额资助
· 学制:一般为4年,表现优秀者可适当延长
申请流程
1. 申请材料:
·个人简历(含科研经历详述)
·本科/硕士成绩单
·英语语言证明(如适用)
·研究计划书(建议)
·推荐信(建议)
2. 申请通道:
·通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官方网站在线申请系统提交申请
·合适的申请者将在5个工作日内收到回复
02、教授研究方向
陈思翰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微电子学域助理教授,拥有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本科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曾在UIUC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和访问研究员。作为高产学者,他已在国际顶级期刊PNA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等发表一作论文8篇,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主要研究方向
1. 二维材料电子器件
· 低维材料异质集成:研究二维材料的异质结构与特性,开发新型异质结构设计与制备方法,探索其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 后摩尔时代纳电子学:面向摩尔定律放缓后的微电子技术发展,研究二维材料在纳米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包括二维场效应晶体管、二维材料边缘钝化处理等
· 新型二维材料开发与应用:探索过渡金属硫化物、二硒化物等材料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提高器件性能指标
2. 生物传感技术
· 纳米孔生物传感器:利用二维材料van der Waals异质结构构建的纳米孔传感器,用于生物分子检测和DNA序列分析
· 纳米流体检测平台:开发基于二维材料的纳米流体技术,用于生物大分子检测和分析
· 生物电子界面技术:研究二维材料与生物系统的界面特性,开发新型生物传感与检测技术
3. 先进表征技术
· 扫描探针显微术: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等扫描探针技术对二维材料进行高精度表征
· 原位透射电镜分析:利用先进电镜技术研究二维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 纳米电子器件测试技术:开发新型测试方法,研究二维材料器件的性能与机理
实验平台优势
陈思翰教授课题组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先进的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科研训练环境:
1. 世界级微纳加工中心:提供器件设计-制备-测试全链条支持,包括光刻、刻蚀、薄膜沉积等工艺设备
2. 尖端表征设备:配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先进表征设备
3. 跨学科合作环境:与材料、物理、生物等学科团队紧密合作,促进交叉学科研究
03、创新研究想法
基于陈思翰教授的研究方向,以下提出几个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计划:
1. 二维材料实现可控量子效应的新型电子器件
研究背景:传统硅基半导体器件面临物理极限挑战,二维材料由于其超薄特性和独特的电子结构,为量子电子学提供了新平台。
创新点:
·设计基于二维材料WSe2纳米带的量子限域效应器件,通过边缘钝化技术控制量子态
·开发新型二维材料异质结构,实现电子能谷和自旋态的精确调控
·探索二维材料在量子计算元器件中的应用潜力
研究方法:
·通过精确控制的微纳加工技术制备二维材料量子器件
·利用低温电学测量表征量子特性
·发展理论模型解释二维材料中的量子现象
2. 基于二维材料异质结构的高灵敏度生物传感系统
研究背景:生物分子检测需求日益增长,基于纳米孔的传感技术具有单分子分析能力,但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仍有提升空间。
创新点:
·开发石墨烯/六方氮化硼(hBN)异质结构纳米孔传感器,提高信噪比和稳定性
·设计新型表面功能化策略,提高纳米孔对特定生物分子的选择性
·构建多通道并行检测系统,实现高通量生物分子分析
研究方法:
·利用电子束刻蚀和化学蚀刻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纳米孔结构
·开发实时电学测量系统监测生物分子与纳米孔的相互作用
·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生物分子信号特征
3. 二维材料与神经形态计算的融合研究
研究背景:传统冯·诺依曼计算架构面临能效瓶颈,仿生神经形态计算为低功耗高效计算提供了新途径,二维材料可为其提供理想的物理平台。
创新点:
·基于二维材料忆阻特性,开发具有突触可塑性功能的神经网络器件
·研究二维材料异质结构在神经形态器件中的短期和长期可塑性机制
·设计集成感知-存储-计算功能的人工神经网络系统
研究方法:
·构建二维材料忆阻器阵列,模拟神经网络功能
·研究材料界面物理特性与神经形态计算性能的关系
·开发神经形态算法验证器件计算能力
4. 可穿戴柔性生物电子传感器的二维材料集成技术
研究背景: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需要柔性、低功耗、高灵敏度的传感器技术,二维材料的机械柔性和电学特性为此提供了理想选择。
创新点:
·开发基于褶皱石墨烯的高弹性传感器,实现大应变下的稳定性能
·设计二维材料与柔性基底的界面工程,提高器件耐久性
·开发多功能集成传感系统,同时检测多种生理参数
研究方法:
·研究二维材料在柔性基底上的转移和图案化技术
·开发低功耗无线传感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和传输
·进行实际应用场景测试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