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什么位思什么考?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批判性思维系列专题(四)—— 信念和立场

上次我们谈到了假定,也就是隐藏在一句话里的隐藏假设。这些假设很有意思,有些假设非常“第三方”,比如努力学习推导出通过考试,隐藏了诸如:考试不能取消,考试当天我不能闹肚子,这些假定被我们发现后有点无语,甚至搞笑,至少不会让我们觉得被冒犯。但是宅在家里-->不务正业,背后隐藏假定是宅在家里就是浪费时间;家里不能养猫<---因为对孩子不好,背后隐藏假定是一定会生孩子且孩子比猫重要这种“长辈的肺腑之言“,往往会让激起我们的强烈不适。

所以假定的背后,一定有一套有趣的分类和我们特别想知道的东西,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

这里是凯旋在望的P叔,先祝大家周末愉快。


一、信念是一种最为稳定的隐藏假定

有一种最痛彻心扉的假定,就是信念——也就是我们笃信什么。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它等同于我们的三观。其实我们的三观有一个巨大特点,就是三观都是主观的,并且有强烈好恶的。

如果某个观念只是让你坚信不疑,它可能并非是信念。比如我们都相信太阳是圆的,但这只是一个真理,要是有一天它被颠覆了也就颠覆了。谁也不会为了维护太阳是圆的这个观念,愿意像布鲁诺那样被烧死。

在人类社会里,但凡是被上升到“主义”层面的观念,对信奉者来说就算信念。他们会以此为信仰,并不自觉地被它指导行动。但不是所有的信念都那么宏大,都变成了某种主义。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层面都沉淀着这样那样的信念,如果不是被某次思考触发,我们可能根本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形成了某个信念。

所以,为什么这种东西很稳定呢?

拿一个普通的假定来说,我假定“坐地铁比开车快”,这个假定其实很容易被事实推翻,情绪投入很低——如果有一天修了新的高速路,或者地铁长期关停了你要上班的一个地铁站,你的假定会自然而然的改变。同理,如果你假定“苹果电脑比windows好用”,当你发现苹果电脑里各种游戏玩不了,也装不了学习版,或者学校里突然让你上传个需要压缩的身份照,你发现学校提供的插件苹果根本装不上的时候,这个假定就会随之更改。

而你要是有这么一种信念是,我坚信别人是不会被我吸引的,那这个信念不会三天两头就改变,哪怕我们偶尔遇到某个很友善的人,我们可能也会有些不适应,慢热。

于是,找出一段论证中的隐藏信念,其实就变得比较简单了:

这个观念遭到反对时,我有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抵触和愤怒?

我有没有意愿或者冲动,想要把这个观念变成所有人都认可和尊崇的原则?

我自己在遵照这个观念来行动,甚至作出重要的人生选择吗?


二、审视自己的信念,别招惹别人的信念

审视信念其实是非常痛苦的过程,审视自己的信念是批判性思维,审视别人的信念,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从第一次随想中我就谈到,其实我们学习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为了跟人家抬杠,而是为了避免抬不必要的杠,省下的时间留给自己。

因为这件事特别残酷:任何人坚信的东西,未必是对的。

我不是一个呵护混沌的自信心的人,更何况这个系列的漫谈本来就是偏严肃性的。信念可能来自本能、经验,来自社会共识,来自想象,它们可能并没有经过理性思考,或者没有基于事实判断,这样得来的信念未必是对的。

我们经常说“学习是反人性的”,但你发现没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信念其实就是打败了“好逸恶劳”这个本能信念才得以存在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是因为我们在思考后发现,好好学习这个信念才更适合作为这个时代的生存信念。

在这个情绪价值动不动就要拉满的空气里,把信念当作普通观点来审视还有一个更根本的价值:获取更大思考自由度。当我们碰上一个完全不会给情绪价值的人的时候,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更加从容。

我们前面聊了那么多论证来论证去的,原因就在这里:能做题远没有能做人更重要。

信念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否定我这个信念就是否定我这个人。但如果我们是基于感情或本能去认同某个信念,比如“动漫是美好的存在”,并且根据这种认同界定了我们是谁,比如我们是“二次元”,是”爱豆“,那信念被质疑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就像被质疑了。

这样一来,我们等于把构建自我认同的权力,拱手让给了别人。

那么,想要超越这种恐惧,最有效的办法其实是:不要把个人认同建立在某个信念内容本身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信念的推导过程上。

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不是认同任何信念的具体内容,而是认同这个信念的具体推导方式——论证。只要这个推导方式是有证据支撑、经过理性思考的,那信念的内容当然也就是可信的;如果发现一个信念经不起考验,那么就放弃它。我们始终认同和追求的是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一个更清醒和明智的人。

这样一来,你的某个信念如果被质疑、被否定,这代表的不是我们这个人被质疑和否定,而是获得了一次思考能力的进化机会。那么,原来我们人生最大的恐惧,现在就变成了可以帮你不断精进的正向力量。

所以说,自己给自己提供情绪价值,永远靠谱。


三、立场分歧如何调和?

最开始举得那些不会被冒犯的例子,似乎确实不是信念。如果是这样的话,原则上我们应该推断出:只要不是信念上存在分歧,所有的沟通都应该有一个好结果,对不对?当然不对,因为还有立场。哪怕是两个人都很理智,都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自己的信念,在很多时候,也依然无法改变立场的分歧。

立场是每个人在下一个判断的背后,所代表的身份和所抱持的态度。

搞清楚立场,就是搞清楚立论者是在以什么身份、什么态度讨论问题。

有人代表自己,有人代表一个学派群体,有人代表一个阶级,有人代表一种性别,有人代表一个国家民族,讨论问题时的立场和身份不同,那么面对同样一个信息,所抱持的态度可能不同,关注的重点可能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截然相反。

如果我问你,“钱就像空气”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我相信咱们凯旋大部分的读者可能都会解读为“没有它就活不下去”,这是标准普通人的视角,我和大家的理解也是一样的。但是站在“先挣他一个亿”的资本家角度理解,意思可能就是“钱就像空气一样,从来就在那里,不可能没有”。

我还能想起来这些年一个典型的冲突,就是应不应该在公共场所禁烟。这么多年来,抽烟和不抽烟的两个群体一直在争论:到底是抽烟的人妨碍了别人不吸二手烟的自由,还是不抽烟的人妨碍了抽烟的人的自由?

不抽烟的一边通常会说:你要是想抽烟,请你到别处去抽。抽烟的一边通常也会这么说:你要是不想抽烟,你可以到没人抽烟的地方去。

乍一听是不是双方都挺有道理的。那为什么法规要偏向于保护不抽烟的人呢?

一个法学M2毕业的学长给大家这么回答:在立法者看来,人们的生命权高于自由权。吸烟的自由权和不吸烟的自由权是对等的,但是被动吸二手烟的人,Ta的生命健康权应该受到保护,避免无端受到外部侵害。

如果这些例子离我们有点远,社交媒体的例子可能会让大家觉得更鲜活一些。这些年不知道大家对社交媒体有什么感觉,我个人的感觉是,社交媒体很容易让任何一个人大起大落。比如,我们会刷到某些大V,说出了自己说不出来的话,怼了我根本怼不动的人;同时,我们也会因为某些人莫名古怪的阴阳,让自己一整天都非常不自在。这里面可能是有一些信念分歧,但其实更多的是立场的分歧。

大V的立场,或者说人设的必修课,本质就在于此:一个人所站的立场、所用的身份影响力越大,Ta的观点也就越可能影响更多的人。相应的,Ta也就越应该谨慎,越应该去评估Ta的观点对那些被影响的人来说,是不是公正。一个不是大V的人如果很偏激,大家可能会直接拉黑疯狗;如果一个大V很偏激,是非常容易形成阵容对立的。

又回来了,聊批判性思维,还是为了让不是大V的我们带了节奏,分了阵营。但我所看到的时候,我的很多学生都会莫名被卷入这种情绪争端中,然后他们就听到了这些年一个最高频的鸡汤词:换位思考。

但我发现,“换位思考”这个类似行动指南的东西,说着简单,做起来很难让人接受,或者说做不好,原因就在于其实这四个字没有回答好下面两个核心问题:

①为什么要换位思考?

②到底怎么换位思考?

第一个问题我想现在我们通过上面的讨论,可以得出结论了,换位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调和矛盾。如果你想和你的对立面调和矛盾,就需要使用换位思考;如果你不想,直接物理输出就好。

那如果我们确实想,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调转立场,你接受现在的结论吗?

如果能,说明我们需要给对方进一步解释,应该是语言产生了误会,这个很好处理;如果不能,那就是立场不同,我们需要看到你的对手立场是什么,然后找共赢局面。

一个经典场景是这样的:我想利用假期出一趟远门,和朋友去一个很少人去的地方走走看看。爸妈不同意,说这么乱别折腾了,治安也不行,省点钱吧!

我赌一块钱的,我的10个同学里,有9个都能跟父母直接打起来。但如果用了今天咱们的批判性思维知识,这个问题绝对可以解决!

在开始批判性思维之前,我们必须明白批判性思维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咋在任何冲突的时候,先不要直接应战,而是后发制人。绝对不能让情绪占了先(这也是我们下次要讨论的话题,情绪和欲望)。

我们不妨先不跟父母冲突,直接说行,我再琢磨琢磨 ——基本你就赢了。

第二步,就是先确定父母和自己之间,是否有信念上的分歧。个人觉得正常的父母,在出去玩这件事上,都不会和孩子有信念上的分歧。我自己也是当爹的,我觉得我肯定是希望孩子能开心的,潜台词往往只是代价和方法上有些不安全感。

也就是说,排除了信念分歧,我们就需要掰开了揉碎了思考立场了。

我们的立场肯定是简单粗暴的,假期嘛,想出去玩,待在家里没意思。而且大家选择出游这种方式,而非是宅在家里,默认为就是选择了和大自然交互,和朋友线下奔赴这样的高级审美模式,没有问题。

所以,父母的话里所强调的,真正和我们的立场分歧到底在哪里?

不安全 + 高花费 + 不可控。

所以,想一个共赢方案就好了:首先,目的地是否可以调整?我们往往比父母更会从各种平台上找攻略找资料,我们可以用“正反搜索法”客观评估一下目的地的安全性。比如我要去A市,我会先查这里的”差评贴”,看看这里出的最恶劣的事件是啥,距离现在是否已经很遥远了。如果这个地方确实高危,最好换地方;如果觉得这个地方安全,客观上能说服自己,也能说服父母。

然后我会做一张详尽的攻略,尤其是要包含好预算。

最后,我会去找一个爸妈心情不太差的时候去二次沟通,直接把自己的行程和他们同步。一般情况上来说父母看到自己这么认真的规划行程,心里的不安肯定会打消一半,最后就是讨论开销的问题了。这事儿就比较简单了,砍价,收工。小机灵鬼还会在出行以后多给父母报平安,带点小惊喜啥的,彻底打消不确定性,为下次旅行沟通做好铺垫😁


我们会发现,在这种时候,虽然立场依然不同,但因为彼此都在意对方在意的东西,所以能退一步找到交集——这就是换位思考真正的价值。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暑假项目回顾 和睦家医疗临床医学实训

下一篇

从高中到大学过渡:如何为大学的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