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直博申请经验分享

在本次的博士讲座中,我们与盆盆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了解了哲学领域多样化的研究方向和申请要求。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期精彩的讲座,了解更多博士申请相关内容。

Susie:您在博士阶段主要做了一些什么样的研究和学习?

盆盆:

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希腊哲学史,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我对他们在“知识”和“情感”方面的思想颇有兴趣,也希望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将古希腊的思考方式与当代的讨论进行对照。在未来一两年内,我希望能够逐步形成更具体的研究项目。

其中一个方向是关于柏拉图在《斐勒布篇》中对“测度”(measurement)的理解。我想探讨他所提出的“测度”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这一思想如何与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量化倾向,即将各类指标数字化的趋势形成对话,从而展开一个更长远的比较研究。

另一个方向则是考察古希腊人对于“爱”的理解。我希望进一步区分和探讨爱情、友情,以及哲学意义上的“爱”之间的差别,并思考这种差异对哲学本身意味着什么。

Susie: 哲学还有哪些研究方向呢?

盆盆:

现在在哲学里面,常常会被拿来比较的就是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和哲学史(history of philosophy)。当然,这两个只是一个比较粗的区分,它们之间其实也有很多可能的对话和互相学习的地方。不过在方法论上,确实还是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差别。分析哲学更多是哲学家自己提出一个论点,然后为这个论点辩护、分析;而哲学史研究更像是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回到历史上的哲学家,解读他们的论述,并尝试给出不同的解释,然后为这种解读提供理由和辩护。

相对来说,分析哲学家并不会太在意某一个具体哲学家到底说了什么,而是更专注于提出一个观点、一个问题,然后在当代语境里展开论证。而且分析哲学往往会和科学保持比较紧密的联系,比如人工智能、物理学、数学这些领域。相比之下,哲学史的工作更多还是回到经典文本和传统,从中去寻找新的理解方式。可以说,这两者的差别主要还是方法论上的。

如果换一个角度,从话题或者领域来看,哲学的版图其实还蛮多元的。比如说本体论,它更关心的是“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也就是存在和世界的本质;认识论则在讨论“知识是什么”,以及真正的信念、被证明的信念和知识之间的区别;心灵哲学关心的则是心灵和身体的关系,也就是 mind-body problem。再比如伦理学,讨论的是善和正义的概念;政治哲学和它有点接近,也关心正义,不过更多会放到政体上,比如民主、精英统治(meritocracy)或者强权体制,它们是怎么被正当化和辩护的。

还有科学哲学,它关注的是像物理、数学这样具体学科背后折射出的世界观;再往前延伸,就会有一些比较新的方向,比如医学伦理、人工智能伦理,这些都是随着科技发展不断冒出来的新问题。整体来说,哲学的领域很广,也一直在变化。

Susie: 目前AI的出现和发展对文科博士研究有什么影响?

盆盆:

人工智能可能算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对象,它的出现其实也给哲学家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思考。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关心人工智能的问题了,比如提出“强人工智能”的概念。那时候也出现了一些经典的思想实验,比如我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的“中文屋”(Chinese Room)。大概就是说,假设有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人被关在一个小屋子里,但他手里有一套类似“说明书”的东西,可以按照步骤操作,把输入的符号变成合乎语法的中文回答。这样,即使他本人不懂中文,也能和屋外的人对答如流。问题就在于:这样的人,算不算真正“懂中文”?同样地,一台机器如果能按照程序生成自然语言的输出,它算不算真的有智能?

其实从几十年前开始,哲学家们就一直在追问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人工智能到底有没有“智能”?它能不能拥有“情感”?这些新的技术会不会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心灵”“智能”“情感”这些古老的哲学概念?而到了近三四年,随着人工智能突然在日常生活中大规模走红,讨论又多了一层现实性。哲学家们不仅关心AI的本质,还会问:它对我们的生产力和社会结构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它在应用过程中会引发哪些伦理问题?

另外,人工智能也对整个学术生产体系提出了挑战。比如我们身边很多人已经在尝试把论文摘要输入AI,让它生成一篇完整的论文。那这就引发新的问题:未来我们还要不要自己写作?如果有一天AI写出来的论文比我写得还好,那我还有没有位置?我觉得这也是人文学科需要认真面对的挑战。某种程度上,这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就业和生存的问题。

Susie: 申请哲学博士,本科最好做哪些课程的准备?

盆盆:

在哲学系的本科阶段,其实大家都会有一个比较基本的课程预期。比如说,一定要上过《哲学导论》这种基础课,以及几个主要分支的入门课像《伦理学导论》《知识论导论》《科学哲学导论》等等。换句话说,哪怕你之后会专注在某个小的研究方向,本科阶段最好还是对哲学的几个主要板块都有一个基本认识。这样你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整个哲学学术版图里的位置。

通常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路径是:先完成这些基础的导论课,然后再去选一些更高级的研讨课(seminar)。这种课一般人少,可能就十几个人,有时候本科生和研究生会一起上。seminar 的好处是能更深入地聚焦在一个主题领域,比如伦理学或知识论。通过这样的课程,不仅能对某个领域有更专题化的理解,还可能逐渐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或未来想要深入的子方向。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有些同学可能因为转专业或者方向调整,没能把所有的导论课或者高级课都修完,其实也不用太担心。因为在哲学申请里,最重要的还是 writing sample,也就是你提交的哲学论文。如果你能写出一篇真正有质量、有思想深度的论文,那即使在课程方面稍有不足,影响也不会太大。

Susie: writing sample该如何准备?怎样的writing sample算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盆盆:

writing sample 基本上是整个申请材料里最重要的部分。它不是学校出的命题作文,而是要我们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最好是未来也想继续研究的话题来写。通常来说,就是你觉得目前写得最好的一篇哲学论文。很多同学都会花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去打磨这篇文章。

当然,它的标准不是说必须要能发表。哲学论文毕竟有很强的主观性。一篇文章可能在某些教授眼里特别有价值,但在另一些教授眼里未必如此。所以更重要的是,你能在写作中展现出自己的研究品位。基本的要求当然还是要做到论证清晰、结构严谨、语言通顺。选题方面最好不要过于小众,否则读的人可能完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比较理想的情况是,你的论文主题和你申请的学校、老师的兴趣,或者近两三年哲学界比较关注的话题,有一定的关联。

另外,论文里最好要有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或论证。如果只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课程论文,辩护的又是一个大家早就讨论过的观点,那就会显得比较平庸。所以尽可能要找到一些属于你自己的创新点。

Susie: 哲学博士在录取学生的时候有什么偏好吗?

盆盆:

我觉得不同的哲学系肯定会有自己的偏好。我所在的系算是一个比较老牌、口味有点“刁钻”的地方,所以它最喜欢的学生类型其实就是美国文理学院毕业的本科生。这类学生一方面修过很多精英化的课程,另一方面他们本身也还年轻,思维比较有想象力,反应也快,这些都很符合系里的审美。

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背景的学生就没有机会。系里其实也很欢迎那种经过更扎实训练的申请者,比如先读过哲学 MA 再来申请的。现在在美国,大概有四五十个比较知名,专门培养申请哲学 PhD 的硕士项目,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Tufts 或者 Georgia State 这样的项目,他们的学生往往申请结果也不错。

相比之下,哲学系很少会收到有RA经历的申请人,因为哲学不像实验学科,很少有正式的研究助理岗位。只有在一些特别的跨学科项目里,比如和神经科学结合的研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总体上还是少数。

Susie: 哲学博士是否有面试?

盆盆:

其实哲学的面试是很少见的。大家普遍的想法是:看你的 writing sample 就已经足够了,对你这个人具体是什么样子,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只有在最后名单缩小到 10–12 人的时候,某些学校才会安排面试。

不过,这类面试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确认,系里其实已经比较倾向于录取你了,但想和你聊一聊,看看你是不是相处起来没问题的人。比如说,他们可能会排除掉那种一看就特别傲慢、完全不把系放在眼里的刺头学生,或者是明显很难相处的人。毕竟未来要一起待 5、6 年,他们也会提前考量这个学生好不好教。说实话,这里面确实有一些 judgmental 的成分,但基本上就是这样运转的。

当然,也有一些学校会问得更学术一点,比如请你谈谈研究兴趣,或者针对你的 writing sample 提一些问题,跟你做一些讨论。不过整体来说,哲学 PhD 的面试还是比较少见。我当时申请了大概 25 所学校,拿到 5–6 个 waiting list 或 offer,其中绝大部分在事先都没有联系过我,真正面试的机会很少。

Susie: 哲学博士的就业路径有哪些?

盆盆:

整体来说,哲学 PhD 的出路还是以学术界为主,但淘汰率确实挺高。比如说,就算是从 top 20 的项目毕业,每年出来的博士可能有好几百人,而对应的 R1 级别研究型大学一年能开的教职岗位可能也就四五个,甚至不到十个。所以竞争非常激烈。再加上哲学博士的训练本身很难直接转化为业界技能,所以大多数毕业生还是会希望留在学术界,但不可能都流入那些大家心目中fancy的研究机构。于是有些人会去文理学院、社区大学,或者国外的一些大学任职。这些岗位有的既包含研究也包含教学,有的则主要是教学岗。

当然,也有人最后决定不走教职路线,而是去业界工作。不过这些工作的方向往往和哲学训练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更像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有人研究人工智能的,就可能进入高科技公司做咨询之类的工作。但这种转型通常更依赖于个人的 networking 和沟通能力,也就是你如何向别人说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单纯依靠哲学系的学术训练。

Susie: 就读博士学生需要拥有一些什么样的素质?

盆盆: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觉得哲学学习里最重要的一种素质,其实是“摆烂心态”或者说“差生心态”。更准确地讲,就是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因为我发现身边很多哲学系的同学都挺精英化的,对自己要求也特别高。虽然别的专业也会这样,但哲学系的人似乎尤其容易想太多。一篇论文写得不好,就开始怀疑人生价值,质疑生命意义,甚至思考世界是不是完美的。这种高要求常常会带来很多内耗。比如有的同学论文没写好,就会陷入不断自责和自我批评的循环里。其实大家明明都很有才华,也都能写出很好的东西,但如果总是在这种否定里打转,很容易丧失动力。你可能写了两天,之后就再也提不起劲继续写下去了。

所以我觉得更健康的方式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写出很差的初稿。哪怕一开始写得乱七八糟,像是呕吐出来的文字,也没关系,把它当作起点,再慢慢修改和打磨。给自己降低一点预期,承认现实里的不完美,反而能走得更远。因为这样你才有可能持续写下去、持续努力。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下一篇

新加坡国立大学全奖博士招生(Prof. Marion Aw)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