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学缩减文科专业AI时代文科何去何从?

芝加哥大学的人文学科因“芝加哥学派”而享誉世界,这里也孕育了政治学、社会学与文学批评的经典范式,更是全球思想的高地。文科教育对于芝大来说,不仅是课程设置,更像是一种精神象征。但是现在,芝加哥大学宣布将重组合并文科院系、削减2026-2027学年博士与硕士招生。

芝加哥大学缩减文科专业,AI时代文科何去何从?

因为“削减系所”的新闻,让不少家长产生了担忧:人文学科是不是正在走下坡路?是不是学习文科就意味着未来要失业

“文科是不是没前途了?”

“学文科以后找不到工作?”

“是不是只有STEM专业才有出路?”

其实,跨学科发展是高校文科转型的方向。美国的高校正在推动文科升级—通过与 AI、气候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融合,让人文教育更贴近未来人才需求。

▍芝加哥大学正在削减文科院系

芝加哥大学艺术与人文部目前有15个系,学校计划考虑合并为8个,以降低行政负担。裁撤和消减的直接原因是资金的原因导致,校方还解释到,特朗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比如对校友捐赠征税、收紧学生贷款、国际留学生签证不确定性,以及对国家科研和人文基金的削减,都让芝加哥大学损失惨重。

芝加哥大学缩减文科专业,AI时代文科何去何从?

更糟糕的是,芝加哥大学本身就背负2.21亿美元的预算赤字,学校已经没有退路可行。所以,这次院校重组包括多个方面。在院系调整方面,规模较小的比较文学、日耳曼研究、斯拉夫语言文学和南亚语言文明系,因终身教职人数不到15人,可能会合并或撤销。在课程设置方面,语言类课程要重新评估“值不值”,一些小语种可能被砍掉,或改由外部机构承担。

博士生招生规模将大幅缩减,有些硕士项目则被要求自负盈亏,必须带来足够学费收入才能存活。今年8月,芝加哥大学已经宣布在2026-2027学年暂停或缩减多个博士与硕士项目的招生。

艺术与人文部有8个系将完全暂停博士招生,包括古典学、比较文学、日耳曼研究、中东研究、罗曼语言文学、斯拉夫语言与文学、南亚语言与文明及视觉艺术系。

这些决定也引发了老师的不满,有教授抱怨学校让他们教本科生,却剥夺了他们培养未来学者的机会。还有教授指出,这不仅仅是减少博士生的问题,更是人文学科地位进一步被边缘化的信号。

有人直言,人文学科正在为其他学部的财政问题买单。但从学校的调整来看,芝加哥大学此举并不是直接的"砍掉",而是优化结构,让文科专业更适应当下社会需求。

其实,这也不止是芝加哥大学一所院校的事情。

在美国多个州都通过法律,要求公立大学取消“没有价值”的文科专业。其中外语、性别研究、宗教学等冷门专业成为优先削减的对象。在2024-2025年间,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和犹他州先后颁布法律,明确规定毕业生人数不足的学位课程必须停办。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家长和学生自然会担心自己选择文科专业,以后是否有工作机会的问题。

▍学科融合与AI技术创新成为方向

芝加哥大学虽然在撤销一些文科专业,但在2025年2月就宣布要开设全新本科专业“气候与可持续增长”。这个专业融合气候科学、经济学、政治学、能源技术与人文视角,旨在培养能跨越科技与社会、全球与本地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跨学科布局,正是美国高校文科转型的一个方向。

各个大学也正在推动文科升级—通过与 AI、气候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融合,让人文教育更贴近未来人才需求。

除了上面列举的芝加哥大学之外,还有以下大学都开设了跨学科专业: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增工程学院与 EECS 系联合推出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ECE) 专业,涵盖神经科技、机器人、可持续能源等多领域。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新增商科+工程双学位 以及教师预备项目(EPP),培养跨领域能力与教育人才。
  • 佐治亚理工学院:新增天体物理学本科专业和量子科学与技术辅修,将传统物理与航空工程、大数据等结合。
  • 普渡大学:推出 AI+哲学学位,名称为BA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由哲学系提供,融合技术背景与批判思维,结合了哲学课程与计算机科学课程,强调 AI 的伦理、认知与社会影响,而非纯技术开发。
  • 莱斯大学:从 2025 年秋季起,将推出全新的Bachelor of Science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本科专业,该项目定位为跨学科、 A强调技术基础(如机器学习、统计、编程)与认知心理、哲学和伦理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备技术与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型人才。
  • 凯尼恩学院:开设 “AI for the Humanities” 课程,让学生在文学与 AI 编程之间切换。这是 Kenyon 自己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课程全称“AI for the Humanities”(IPHS 300),属于其跨学科的 Integrated Program in Humane Studies,探讨 AI 的哲学与伦理问题,课程实践性强,兼具人文思考与编程应用。
  •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人文学院主导生成式 AI 的社会与伦理研究。根据 UCI 人文学院官网,School of Humanities 正在以人文视角积极参与生成式 AI 的相关教育与政策发展,包括成立Generative AI Workgroup、制定白皮书,以及与业界专家合作开展论坛等举措,确实表明学院在推动 AI 与人文学科交叉研究

另外,在政策层面上,一些大学也确立了和AI相结合的专业方向。比如,纽约州立大学系统规定,2025年起,全州64所公立大学的本科生必须修读AI伦理课程,无论专业背景为何。此举影响数十万学生,成为全美高校课程改革的风向标。

所以,对于有孩子准备升学的家庭来说,关键不在于担心“文科会不会消失”,而是要关注文科专业如何在融合中升级,以及孩子能不能在这些复合型专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对于还没到升学季的学生来说,可以在“跨学科能力”方向上提前打好基础,比如:

  • 拓展兴趣版图:鼓励孩子探索与科技、数据、全球议题相结合的跨学科领域,例如数字人文、AI 与语言学、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等,让兴趣与未来趋势相契合。
  • 搭建技能组合:在保持人文学科优势的同时,逐步加入编程、数据分析、统计、环境科学等课程或活动,形成“文理兼备”的综合能力结构。
  • 提前布局赛道:关注高校新开设的交叉项目与政策动向(如AI伦理必修)。气候、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领域本质上都需要人文背景来引导科技应用,提前让孩子具备独特竞争力。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在AI领域开设专业,但在本科阶段开设纯AI专业的学校还比较少,大部分都是与其他专业的结合。我们发现在美本前50中开设纯AI专业的只有这五所院校,对于准备申请美本的同学来说可以关注一下:

1.卡耐基梅隆大学:2018年推出美国首个专门的B.S. in AI;

2.宾夕法尼亚大学:2024年推出首个理工学院的B.S.E in AI,成为常春藤中首所提供此类专业的学校;

3.莱斯大学:2025年宣布推出美国首个专门的B.S. in AI;

4.南加州大学:2025年宣布推出美国首个专门的B.S. in AI;

5.普渡大学:在 2022 年批准推出两个AI本科学位:一个是哲学方向的B.A. in AI,另一个是计算机科学方向的B.S. in AI。

无论是排名较高的宾大、还是排名较低的普渡,AI专业申请录取难度都特别高,如果你想在本科阶段就学习AI,最好提前认真准备。

回到话题本身,人文社科在跨学科研究、全球治理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反思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全球不少知名大学都已经开始在AI 项目中嵌入伦理、社会学课程,目的在于培养技术哲学家。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纽约州立大学系统SUNY规定,从2025年起,全州64所公立大学的本科生通识课中引入AI伦理课程。

当前,传统文科模式的落后,并非是人文能力的贬值。当我们探讨文科的未来时,关键将在于文科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新的价值。比如:

当AI日益渗透我们的生活,文科教育恰恰提供了技术所缺乏的伦理思考维度。算法可以处理数据,但无法回答关于隐私权、创作原创性或社会公平的根本性问题。这些涉及价值观和道德判断的议题,必须依靠哲学、法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来探讨。

文科教育培养的系统性思维和文化理解力,使我们能够洞察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和社会脉络,从而找到更全面、更长远的解决方案。

所以,在AI发展的同时,文科并不是不能用了,反而更加凸显了价值,不过这种价值确实需要结合新型专业方向,服务新兴产业。

通俗来说,计算机即使再强大,还不具有人性;AI再聪明智能,但也无法真正建立情感连接。未来的文科生也不需要和理工科学生正面对抗,反而是需要坚守AI无法替代的思想盲区。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香港“单性别学校”是否比“男女混校”更具竞争力?

下一篇

香港留学不会粤语真的会被歧视吗?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