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中文大学 翻译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中文大学的Prof.Poupard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副教授,是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在香港大学获得翻译学博士学位,此前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获得汉学硕士学位,并在英国约克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这种跨学科的教育背景为他在翻译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教授专注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研究,特别是西南地区纳西族少数民族的文献和文学,探讨翻译中的文化表征主题以及跨文字系统翻译所涉及的问题。他不仅致力于少数民族和濒危文字形式的认可和理解,还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合作,包括英国图书馆和巴塞罗那世界文化博物馆,从事纳西族手稿的编目和翻译工作。他特别关注通过翻译和翻译实践来振兴少数民族文字。
研究领域
研究兴趣:
- 中国少数民族与翻译:教授关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探讨少数民族文学如何通过翻译进入主流文学视野,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文化表征和权力关系问题。
- 翻译与文字系统:他研究不同文字系统之间的翻译问题,特别是非线性、图形化文字系统(如纳西东巴文)与拼音文字系统之间的翻译挑战。
- 纳西学研究:作为"新纳西学"的倡导者,教授深入研究纳西族的语言、文化和文学传统,尤其关注纳西东巴文的特性及其翻译问题。
- 汉语圈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他研究用汉语创作的少数民族文学,探讨这些作品如何通过语言策略保持民族特性。
- 历史翻译传统比较研究:特别关注敦煌手稿与纳西族仪式手稿之间的文本联系和借用关系。
教授在他的研究中结合了翻译学、人类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多学科方法,通过文本分析、田野调查和档案研究等手段,对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他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为保护和振兴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提供了重要思路。
研究分析
1.《"Naxiology" and Translation in the Works of Joseph Rock》(2022)
发表于《Crossing Borders: Sinology in 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
本文探讨了美国植物学家和探险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在纳西学研究和纳西文献翻译方面的贡献。根据英国图书馆的资料,洛克花了24年时间研究云南的纳西人,收集了数千份纳西手稿,并努力掌握纳西象形文字语言。教授分析了洛克的翻译方法和"纳西学"的发展,指出洛克的工作虽有不足,但为西方学界了解纳西文化奠定了基础。此研究对理解早期西方学者如何解读和翻译非西方文字系统提供了重要视角。
2.《Ethnic minority language and Sinophone minority literature in China》(2022)
发表于《Writing Chinese: 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inophone Literature》
在这篇文章中,教授探讨了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圈少数民族文学的关系。他提出了一种"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认为少数民族作家不必在成为"大池塘里的小鱼"(融入主流汉语文学)或"小池塘里的大鱼"(局限于民族文学圈子)之间做选择,而是可以通过改变文学领域的基本框架来挑战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以纳西族作家沙蠡为例,教授分析了如何通过民族语言的使用,不是抵抗汉化中心,而是挑战边缘的概念本身,从而重新定向中心,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混合文学形式。
3.《Sinoxenic writing and Chinese minority literature》(2022)
发表于《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
该论文探讨了"汉外文字"(Sinoxenic writing)的概念及其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应用。教授分析了少数民族作家如何在使用汉语创作的同时,通过某些文字策略保持民族特性。文章特别关注纳西东巴文这种被称为"世界上最后的活态象形文字"的文字系统,以及它如何在现代被实用化,与传统的宗教仪式记录角色并存。这项研究对理解少数民族文字保护和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4.《Travelling Back via Translation: Alai, Lijiang and Minority Literature》(2021)
发表于《Interlitteraria》
这篇文章分析了藏族作家阿来用汉语创作的游记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以及该作品被纳西学者穆辰翻译回纳西语的过程。文章指出,从少数民族视角对游记文学进行翻译,可能是一种抵抗该文体固有的对"他者"的认识论占有的方式。教授认为,比较方法可以作为抵抗单语、民族中心主义的游记文学主题的解毒剂。这一研究为理解翻译如何成为重新协商边缘空间的定义特征提供了新视角。
5.《Writings on the wall: powerful inscriptions in the Sino-Tibetan borderlands》(2021)
发表于《Asian Anthropology》
该论文研究了汉藏边界地区的碑文和铭文,分析了这些文字记录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和文化交流。教授考察了这些铭文的多语言特性,以及它们如何作为文化身份和政治主张的载体。这项研究不仅关注文字本身,还关注其社会政治背景,为理解边境地区的文化动态提供了重要线索。
6.《With the power of their forefathers: Kinship between early Tibetan ritualists and the Naxi dongba of southwest China》(2020)
发表于《Revue d'Etudes Tibétaines》
本文探讨了早期藏族仪式专家与中国西南地区纳西东巴之间的亲缘关系。教授比较分析了两种宗教传统的仪式文本,揭示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历史联系和文化交流。通过考察宗教仪式、神话传说和文字记录,文章为理解藏纳两族宗教传统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这一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理解这些濒危的文化遗产。
项目分析
1."研究和翻译Coqbbertv(来自中国西南的纳西族起源神话)"(2022-2023)
该项目由英中学术信托基金(The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资助,教授担任首席研究员。根据相关资料,这项研究致力于对纳西族创世神话Coqbbertv的研究和翻译。Coqbbertv是纳西族重要的神话文本,记录了纳西族人对世界起源的理解。该项目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对一个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也是对非线性象形文字翻译方法的探索。
2."汉藏之间:藏缅族群的翻译性汉语圈文学"
该项目由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教授担任首席研究员。项目探讨了藏缅语系少数民族作家如何在使用汉语创作的同时保持民族特性,以及翻译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一些汉语圈藏族作家通过语音和语义翻译有效地在写作中使用藏语,创造了一个藏族知识世界,同时展示了标准汉语如何被混合,使读者能够在汉语背后读到藏语。这一研究挑战了对中文藏族文学文化真实性的质疑,主张我们不应混淆文字和语言,用汉字书写的故事仍然可以通过某些翻译策略使用藏语。该项目对理解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和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3."调查西北云南的苯教和纳西东巴起源神话"
该项目由英国学术院Stein Arnold探索基金资助,教授担任首席研究员。项目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考察了云南西北部地区的苯教和纳西东巴起源神话,探索两种宗教传统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研究发现,早期藏族仪式专家与纳西东巴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它们的宗教文本中有共同的元素和主题。这一研究为理解藏纳文化交流和宗教传播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想法
1. 数字化时代的濒危文字复兴
研究思路:探讨数字技术如何促进濒危少数民族文字系统的保存和复兴,特别关注纳西东巴文的数字化保存和Unicode编码问题。该研究可以分析数字档案、在线平台和移动应用等技术工具在促进濒危文字学习和使用方面的作用,并探讨如何平衡文化真实性与技术适应性的关系。
创新点:
- 将传统文字保护与前沿数字技术结合,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的新模式
- 研究数字媒体如何改变濒危文字的传播和学习方式
- 探讨数字化对传统仪式文本口头性质的影响
2. 多模态翻译与非线性文本解读
研究思路:探索如何翻译具有强烈视觉和多模态特性的少数民族文本,如纳西东巴文等图形文字系统。研究可以开发新的翻译理论框架,超越传统的线性文本翻译范式,将视觉元素、空间布局和物质性作为翻译对象的核心部分。
创新点:
- 提出"多模态翻译"的理论框架,扩展传统翻译理论的边界
- 探索图像-文本关系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 研究如何在翻译中保留非线性文本的阅读体验
- 探讨数字媒体如何为非线性文本翻译提供新可能
3. 口头传统与书面文本的翻译互动
研究思路:考察口头传统如何影响书面文本的创作和翻译,特别关注纳西东巴仪式文本这类介于口头与书面之间的半口头文本。研究可以分析口头公式、表演元素和记忆技巧如何在文本中留下痕迹,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翻译策略。
创新点:
- 挑战口头性与书写性之间的严格区分
- 开发适合半口头文本的翻译方法论
- 探索如何在翻译中保留口头传统的表演性和情境性
- 研究口头文本记录和翻译的伦理问题
4. 汉语圈少数民族文学的跨语言创作策略
研究思路:系统分析汉语圈少数民族作家如何在汉语创作中融入民族语言和文化元素,包括语音翻译、语义翻译、文化注释和语言混合等策略。研究可以比较不同民族(如纳西族、藏族、白族等)作家的创作策略,探讨这些策略如何反映作家的身份认同和文化立场。
创新点:
- 提出"创造性自译"的概念,描述少数民族作家的跨语言创作过程
- 分析语言策略如何反映文化权力关系
- 探讨读者如何接收和解读这些混合文本
- 研究这些创作策略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影响和挑战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与专业知识准备
核心知识储备
- 翻译理论基础:熟悉翻译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特别是文化翻译、后殖民翻译理论和多模态翻译等相关理论。推荐阅读Lawrence Venuti的《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和Susan Bassnett的《Translation Studies》等经典著作。
-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特别是汉语圈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可以阅读教授的论文《Ethnic minority language and Sinophone minority literature in China》作为入门。
- 纳西学基础知识:基本了解纳西族历史、文化和东巴文特点。推荐阅读Joseph Rock的研究成果以及教授的《Translation/re-Creation: Southwest Chinese Naxi Manuscripts in the West》。
跨学科知识拓展
- 语言学:特别是社会语言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字系统研究。
- 人类学:熟悉民族志方法和文化人类学理论。
- 文学理论:后殖民理论、世界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方法等。
实际行动建议
- 系统阅读教授的所有主要论文和著作,制作研读笔记,梳理他的研究脉络和理论框架。
- 关注《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Asian Highlands Perspectives》等教授经常发表论文的期刊,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 尝试学习基础的纳西语或藏语,展示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兴趣和尊重。
2. 研究计划的制定与完善
研究定位策略
找准切入点:选择一个与教授研究兴趣相关但又有创新性的研究方向。可以考虑本文前一部分提出的六个创新研究思路,或者从以下角度切入:
- 特定少数民族文字系统的翻译问题
- 少数民族文学中的身份表达与翻译策略
- 宗教仪式文本的跨文化传播与翻译
- 数字时代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
- 展现独特视角: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和优势,提出独特的研究视角。例如,如果你有人类学背景,可以强调田野调查方法在研究中的应用;如果有数字人文背景,可以强调技术工具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研究计划构建
- 问题导向:以明确的研究问题开始,而非宽泛的研究领域。例如,不是"研究纳西东巴文的翻译",而是"探究纳西东巴文翻译中的文化表征问题:以英国图书馆收藏的仪式文本为例"。
- 方法论清晰:详细说明你计划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田野调查或档案研究等。
- 理论框架明确:说明你计划使用哪些理论概念和分析工具,以及这些理论如何帮助你解答研究问题。
- 可行性考量:注意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包括材料获取、时间规划和技能要求等方面。
3. 突出与导师研究的契合点
有效对接策略
- 找准共鸣点:仔细研究教授的研究兴趣和已发表论文,找到你的研究与他工作的共鸣点。例如,如果你对汉语圈少数民族文学感兴趣,可以参考他的《The translated identities of Sinophone Naxi authors》一文。
- 展示延续性:说明你的研究如何延续和拓展教授已有的研究,填补他研究中的某些空白或从新角度探索他感兴趣的问题。
- 提出互补性:如果你的背景与教授有所不同,强调这种差异如何带来互补视角,使研究更加丰富。
具体展示方式
- 在研究计划中明确引用教授的相关研究,展示你对他工作的熟悉和理解。
- 在申请信中明确表达你选择他作为导师的原因,以及你希望在他的指导下研究的具体方向。
- 如果可能,尝试基于教授的某篇论文写一篇短评或延伸思考,以展示你的学术能力和研究兴趣。
博士背景
Eamon,985应用语言学博士生,研究领域包括社会语用学、翻译学和比较文学等。曾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和《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学术奖项。专注于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致力于推动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