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香港Band1顶尖名校竟然可以这么宠学生!

七月的香港天水围,元朗信义中学的走廊里飘着咖啡香。

这香味不是来自教师办公室,而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共享咖啡角。

公告栏上贴满的不是分数排名,而是学生设计的卫星模型图纸、STEAM博览会的奖状,还有一张张成长手账。

有人记录了自己从害怕数学到独立完成数据建模的过程。

有人分享了在社区健康讲座中被长辈认可的感动。

这所创立于1959年的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元朗信义中学(下称元信),是天水围区内首屈一指的Band1英文中学。

近五年大学升读率高达86%-89%,今年DSE尚未放榜时已有学生获清华大学录取。

但最让人惊艳的,是学生们眼里的光。

他们谈起兴趣时闪烁的眼神,讨论项目时碰撞的激情,还有提到成长时自信的笑容。

这所学校用18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名校,从不局限于成绩单上的数字。

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有勇气把这份闪光变成照亮未来的光。

成长不是被安排,而是被看见

在元信,因材施教不是口号,而是渗透在日常的细节里。

学校独创的“梦启航”与“梦飞翔”计划,用一对一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路径。

中三启动“梦启航”计划。

老师会花几个月观察学生的兴趣,带他们参观实验室、约谈校友,了解自己适合什么。

“梦飞翔”计划则更像人生导航仪,导师会和学生们一起拆解大学专业要求、分析职业趋势,甚至模拟面试场景。

中五生物科的谢梓悠就是典型例子。

中三时她对生物只有觉得细胞很神奇的模糊兴趣。

尹浩然校长带着她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问她:

“如果有一天你能研发出一种药,让癌症患者多活十年,你愿意吗?”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对生物医学的热情。

如今她不仅对标清华大学医学院的收生要求规划学习,还主动参与社区健康讲座,把课本知识变成帮助他人的工具。

“以前觉得读书是为了考试,现在才明白,学习是为了成为能解决问题的人。”

从中二开始,学校要求每位学生至少担任一个领袖岗位。

可能是总领袖生、服务生长,或是音乐队队长。

谢梓悠今年就同时担任三个领袖职务,她笑着说:

“当队长时要学会倾听队员的想法,当队员时要练习配合他人,这些课本里学不到的软实力,反而成了我面试时最闪亮的经历。”

学校更鼓励老师和家长当推荐人,有人因擅长绘画成为校刊主编,有人因热爱编程带领机器人小组夺奖,连跑步快都能当上体育部干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的工作就是帮他们把这份闪光晒出来。”韦慕琹助理校长说。

STEAM教育让科学有温度

如果说“梦启航”是帮学生找到心之所向,那么STEAM教育则是教他们把梦想变成现实。

在元信的实验室里,学生们用3D打印机做手作,用编程软件设计游戏。

甚至有学生围绕如何解决海啸预警展开跨学科项目。

有人负责数据分析,有人设计传感器,有人写报告向社区推广。

去年,学生团队在日內瓦国际发明展斩获Prize of Rising All-Star特别大奖及银奖。

他们的获奖作品正是一台能快速检测水质的便携式设备。

“我们希望学生知道,科学不是书本上的公式,而是能改变生活的工具。”

陈耀明副校长指着走廊里的卫星模型说。

更让人惊叹的是元信的太空梦。学校即将发射“元信一号”和“元信二号”卫星。

学生不仅能参与卫星操控,还要在课堂上学习卫星轨道计算、数据传输等前沿知识。

中三那年,每个学生都要做一个成品在STEAM Expo展出。

有人做了声能发电机,有人设计了聊天发电装置,连校长都忍不住参与讨论改进方案。

陈副校长回忆起去年的展览,眼里闪烁着骄傲。

这种玩出来的创新,离不开老师们的放手。

学校设立人工智能教师发展基金,鼓励老师用AI优化教学。

英文科老师张依琪用AI分析学生的作文错误模式,针对性辅导写作逻辑。

数学老师用AI生成个性化练习题,让基础弱的学生巩固知识,让尖子生挑战拓展题。

“以前备课要花两小时改试卷,现在AI帮我省下了时间,我有更多精力陪学生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张老师说。

在元信,老师不再是知识灌输者,而是创新陪伴者。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在元信,你很难看到学生抱着成绩单愁眉苦脸。

因为学校早就把成绩表换成了成长报告书。

这份报告里,没有冰冷的分数排名,只有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自我反思,甚至还有今天帮同学解了一道题这样的细节。

“疫情后学生压力特别大,我们发现,只盯着分数会让孩子忘记学习的本质。”

邓智荔副校长拿着一份学生的成长报告举例:

“这个学期,小A的数学成绩只提高了5分。

但他在报告里写『我终于学会用图表分析数据,以前害怕的应用题现在变得有意思了』。

这种进步比考90分更让我开心。”

学校还设有共享钢琴、每月无课堂下午、跨班级游戏日。

甚至在地下层开辟了一个放松空间,里面摆着沙发、桌游和绿植。

“我们希望学生知道,快乐不是学习的反义词,而是成长的养分。”邓副校长说。

这种全人教育的底色,是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融合。

中一、中二必开日、韩、德、法、西班牙语课;35所姊妹学校覆盖内地、日本、英国、美国等地。

每年组织8个海外考察团,去日本和当地学生一起演奏手铃,去台山和乡亲打排球,去西班牙和交换生学做塔帕斯……

韦慕琹助理校长说,“我们要培养的,是既能扎根家国,又能和世界对话的人。”

对于向往元信的家长和学生来说,最关心的或许是如何敲开这扇门。

但元信的故事告诉我们,入学的关键从不是考多少分。

而是你是否准备好,和这所学校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也在寻找一所能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学校,或许元信的答案能给你新的启发。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2025年香港受养人签证申请指南!全家移民秘籍 助您轻松圆梦香港!

下一篇

Band 1学校竟输给了Band 3?只因这个神秘的直接录取计划!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