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理工大学 历史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理工大学的Prof.Tsang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教授现任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历史与文化系助理教授,是中国古代史特别是秦汉法制史与出土简牍研究领域的新锐学者。教授拥有扎实的国际学术背景,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取得博士学位。
作为一位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的青年学者,教授曾担任海德堡大学客座研究员(2017-2018年)、学习院大学东方研究年轻研究员(2023年),并将于2025年7月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教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文书实践及政治结构,特别注重通过出土简牍材料解读古代中国的法制变迁与行政运作机制。
研究领域
教授的教学与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秦汉时期的历史、法律制度与出土简牍研究领域。作为一位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教授特别关注秦汉时期的文书实践、法律变革及政治制度的演变。通过对出土简牍等一手资料的深入研究,教授致力于重构古代中国的行政运作机制、法律系统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从研究兴趣来看,教授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秦汉法律制度研究,尤其是汉代法律改革及其与秦法的传承与变革关系;
- 出土简牍材料研究,包括对张家山汉简、里耶秦简等重要出土文献的整理与分析
- 古代文书实践与行政运作研究,包括秦汉时期的官僚体系、文书制度与文字使用方式;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变迁研究,特别是对早期汉代政治结构的探讨。
研究分析
1. 《New Insights into Emperor Wen of Han's 167 BCE Legal Reform: the Changes in the Grading System for Illicit Profit from Robberies》
发表于2024年7月《Bamboo and Silk》
论文是教授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该文通过分析湖北胡家草场12号墓出土的法律简牍,揭示了汉文帝前167年法律改革对盗贼赃物等级制度的影响。教授指出,这次改革建立了一个更为结构化和连贯的赃物等级系统,使之与新建立的有期徒刑惩罚体系相对应。这项研究挑战了"汉承秦制"的传统观点,为理解早期汉代法律制度的独特性提供了新证据。通过对盗窃罪量刑标准的细致分析,教授揭示了汉文帝法律改革的实质内涵,为重新评价汉初法制史提供了新视角。
2. 《To Write or to Seal? New Evidence on Literacy Practic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2024年发表于《Keeping Record: The Materiality of Rul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in Early China & Medieval Europe》
文章探讨了早期帝国中国的识字实践。教授在文中分析了写作与用印这两种文字实践在汉代行政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关系。通过考察新出土的证据,文章提出了中国古代书写的替补机制概念,探讨了不同文字表达形式在官方和私人场合的应用。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学界对古代中国文字实践的理解,也为考察早期帝国时期的行政识字率和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
3.《Scribes, Assistants, and the Materiality of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in Qin-Early Han China: Excavated Evidence from Liye, Shuihudi, and Zhangjiashan》
发表于《T'oung Pao》期刊
论文基于里耶、睡虎地和张家山出土的法律和行政文本,探讨了秦汉时期文书和助手的互补性质,以理解文书职业的开放性。教授提出了"行政识字率"的概念,指出书写表面的物质性是理解早期帝国中国行政官员识字能力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通过对出土材料的细致分析,揭示了秦汉时期官僚体系中书吏群体的真实状况,修正了传统文献中对书吏的刻板描述。
4. 《汉令中的"互见引用":以〈津关令〉和〈功令〉为例》
这篇2025年的研究探讨了汉代法令中的互见引用现象,以《津关令》和《功令》为案例进行分析。教授考察了这种互见引用的方式如何反映汉代法令的编纂过程和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教授揭示了汉代法律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文本结构如何影响法律的实际应用。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学界对汉代法律文本结构的认识,也为理解汉代法律系统的整体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5. 《漢代的手書與用印:試論中國古代書寫的替補機制》
这篇研究探讨了汉代手写文书与印章使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古代书写替补机制的概念。教授分析了在各种行政和私人场合中,手写与印章如何作为相互补充的认证方式。通过对出土简牘材料的考察,教授揭示了汉代社会中不同文字实践的具体应用场景和文化含义。这项研究为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字文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也丰富了学界对汉代行政与社会生活中文字使用方式的认识。
6. 《漢初中尉考: 以張家山336號墓《功令》為中心》
这篇即将在《汉学研究》发表的论文聚焦于汉初中尉官职的研究,以张家山336号墓出土的《功令》为主要材料。教授通过对这一重要简牘文献的解读,揭示了汉初政治结构中中尉这一关键职位的职责、权限及其在早期汉帝国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该研究不仅填补了学界对汉初中央官制的认识空白,也为理解秦汉之际政治制度的转变提供了新的证据。通过对《功令》的细致分析,教授展示了出土简牍材料如何能够丰富甚至修正传统文献中的历史记载。
项目分析
1. 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项目(2025-27)
教授主持的这一项目获得504,562港元资助,旨在通过对最新出土简牍材料的研究,探讨秦汉时期的法律制度与社会变迁。该项目特别关注汉代法律改革与秦法传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法律文本,揭示中国早期法制史的发展脉络。项目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建立了一个秦汉法律条文的数据库,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这一项目不仅推动了秦汉法制史的研究,也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2. 香港理工大学内部研究资助项目(2024-27)
这一获得600,000港元资助的项目聚焦于出土简牍中的文书实践研究,探讨秦汉时期的文字使用方式与行政运作机制。教授通过对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等材料的分析,研究古代中国的行政识字率和官僚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机制。项目特别关注文书材质、格式和使用方式如何影响行政效率和官员职能,为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运作提供了物质文化的视角。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学界对秦汉行政制度的认识,也为理解中国古代官僚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3. 澳门大学多年期研究资助项目(2023-24)
教授在澳门大学期间主持的这一项目获得170,000澳门元资助,主要研究东汉时期的法律、行政与社会关系,特别是长沙五一广场出土的东汉简牍材料。项目通过对这些新出土材料的整理与分析,揭示了东汉地方社会的治理方式、经济活动和法律实践。研究成果包括出版了《东汉的法律、行政与社会: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探索》一书,为理解东汉时期的地方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新的研究视角。该项目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填补了学界对东汉地方行政与社会研究的空白,为全面理解汉代社会提供了新的证据。
研究想法
根据教授的研究方向和已发表论文,我认为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创新探索:
- 出土简牍与传世文献的互证研究:教授的研究显示,出土简牍材料往往能够修正甚至颠覆传世文献中的某些记载。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这一方法,系统梳理秦汉法律、行政与社会史研究中简牘与传世文献的互证关系,建立更为全面的秦汉史研究方法论。例如,可以探讨《史记》《汉书》中关于汉文帝法律改革的记载与出土法律简牍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背后的历史书写机制和政治文化因素。
- 跨媒介文字实践研究:教授关于"书写替补机制"的研究为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字实践提供了新视角。未来可以拓展这一概念,探讨秦汉时期不同媒介(简牍、帛书、石刻、封泥等)上的文字实践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书写材料和形式如何影响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接收。这一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古代中国文化史,也可为当代媒介研究提供历史参照。
- 法律考古学方法论创新:结合考古学、文字学和法律史的跨学科方法,发展秦汉法律考古学的研究范式。这一方向可以聚焦于法律简牍的物质特征(如简长、书写样式、装订方式等)与其内容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物质形态如何影响法律文本的使用和理解。例如,可以比较分析同一法律条文在不同出土地点和不同时期的物质形态差异,揭示区域性法律实践的特点。
- 比较法律史视角:将中国秦汉法律与同时期其他古代文明(如罗马法)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法律传统中关于量刑标准、程序正义、证据规则等方面的异同。这一研究不仅能够突破传统的中国中心视角,也有助于发现中国古代法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例如,可以比较汉文帝法律改革与古罗马共和国晚期法律变革的异同,探讨早期帝国法律演变的一般规律。
- 地方行政与中央政策互动研究:基于出土简牍材料,深入研究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实践与中央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帝国治理中的政策执行机制和地方变通现象。这一研究可以突破传统以中央政策为中心的叙事模式,更加关注基层行政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例如,可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出土的行政文书,探讨地方官员如何理解和执行中央法令,以及地方实践如何反过来影响中央政策的调整。
申请建议
- 学术背景准备:申请者应具备扎实的古代中国史基础,特别是秦汉史、法律史或出土文献研究方面的训练。理想的学术背景包括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或法律史等相关领域的学士或硕士学位。如果申请者的背景不是直接相关的历史学科,应展示自己在相关领域的学习成果和研究潜力,例如参加过出土文献研读班或发表过相关论文。
- 语言能力要求:申请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古代中文读写能力。同时,良好的英文学术写作和交流能力也非常重要,因为教授的研究具有国际视野,且发表过多篇英文学术论文。申请者最好能提供相关语言能力的证明,例如参与过古文字学或出土文献的研究项目。
- 研究计划准备:申请者应提交一份与教授研究方向相契合的研究计划,展示自己对秦汉法律、行政制度或出土简牍研究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研究计划应包含明确的研究问题、相关学术背景回顾、研究方法和预期成果。特别建议关注以下几个方向:汉代法律改革及其与秦法的关系秦汉时期的文书实践与行政运作出土简牍与传世文献的互证研究
汉代地方行政与社会研究
秦汉时期的官僚制度与文化
- 材料准备与联系方式:申请者应准备一份完整的学术简历,详细列出教育背景、研究经历、出版物和语言能力等。同时,应准备一份个人陈述,阐明为何对教授的研究领域感兴趣,以及自己能为这一研究方向带来什么样的贡献。
- 跨学科视角培养:考虑到教授研究的跨学科特点,申请者应展示自己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例如,如何将考古学、文字学、法律史和社会史等不同视角整合起来,形成更为全面的历史理解。可以在研究计划中明确提出跨学科研究方法,或在个人陈述中强调自己的跨学科背景和兴趣。
博士背景
Chronicle Zhou,985历史学院博士生,专注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研究。擅长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和跨学科方法,探索历史文献中的潜在模式和长期趋势。在研究唐宋时期官僚制度演变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中国历史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研究成果发表于《历史研究》和《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等重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