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生物医学系PhD博士招生中!(导师Prof. Wu)

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今天我们将带大家深入解析香港大学 生物医学系的博士生导师Prof.Wu,通过这样的“方法论”,让大家学会如何从了解一个导师开始,到后期更好地撰写套磁邮件及其他文书

香港大学PhD博士招生中!(导师Prof. Wu)

研究领域解析和深入探讨

教授是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权威专家,他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教授目前是生物医学成像与信号处理实验室(BISP Lab)的创始主任,同时担任香港大学3T MRI设备的研究主任。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际认可,被选为国际磁共振医学会(ISMRM)会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研究所(AIMBE)会士以及香港工程科学院(HKAES)会士。

教授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核心领域:一是磁共振成像(MRI)物理学、数据获取和图像重建算法,以及MRI系统工程;二是通过高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扩散和光谱学、光遗传调控、电生理学和行为评估等方法研究大规模脑回路和功能。

  1. MRI技术研究教授的工作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在超低场(ULF)MRI系统开发领域。ULF-MRI是指在0.1特斯拉以下的低磁场强度下运行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传统的高场强MRI相比,ULF-MRI具有许多独特优势:成本更低、能耗更少、不需要复杂的射频屏蔽和磁屏蔽、噪音更小、更便携、更适合点对点医疗场景和资源有限地区使用。教授领导的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0.055特斯拉钐钴(SmCo)永磁体的ULF-MRI系统,这种系统可以使用标准交流电源运行,不需要磁屏蔽或射频屏蔽。该系统结构紧凑,噪音小,移动性好,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潜力。通过深度学习技术消除电磁干扰,该系统能够实现四种标准临床神经成像协议:T1加权、T2加权、类似流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和扩散加权成像。尽管在ULF-MRI下信号强度大大降低,但教授的团队通过创新的图像重建算法和深度学习方法成功克服了这一挑战。例如,他们开发了双采集3D超分辨率方法,通过恢复图像细节来提高ULF-MRI的性能极限。最近,他们还实现了0.05特斯拉下的飞行时间(TOF)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这是首次在极低磁场下实现这种技术,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 脑功能研究教授通过高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多种先进技术,研究大规模脑回路和功能,为理解脑活动提供了宝贵见解。这些研究对于神经科学和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精读教授所发表的文章

1."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t 0.05 Tesla"(2024)

发表在顶级期刊《Science》上

这项研究突破性地开发了一套基于0.05特斯拉永磁体的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该系统不需要射频和磁屏蔽,可以通过标准电源插座运行。这一成果解决了MRI技术全球可及性有限的问题,为改善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提供了新途径。

2."Ultra-low-field Balanced 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 MRI at 0.05 Tesla"(2025)

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这项研究探索了平衡稳态自由进动(bSSFP)序列在超低场MRI中的应用。bSSFP序列能够在极低的磁场强度下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和更快的扫描速度,进一步提高了ULF-MRI的临床应用价值。

3."Ultra‐low‐field magnetization transfer imaging at 0.055T with low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2024)

在《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上发表

研究展示了在超低场条件下进行磁化转移成像的可行性,这为神经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无创工具。

4."Ultra-low-fiel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t 0.05 T: A preliminary study"(2024)

发表在《NMR in Biomedicine》上

研究首次在超低场条件下实现了对脑部和颈部血管的成像。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代表了磁共振成像领域的前沿进展,也为解决全球医疗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教授团队的工作正在改变人们对MRI技术的传统认知,使这一重要的医学诊断工具更加低成本、便捷和广泛适用。

教授的学术地位

教授在磁共振成像领域的杰出贡献使他获得了多项国际性荣誉和认可。他是多个重要学术组织的会士(Fellow),包括国际磁共振医学会(ISMRM,2013年当选)、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2014年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研究所(AIMBE,2011年当选)以及香港工程科学院(HKAES,2018年当选)。这些荣誉充分体现了学术界对他在MRI方法和工程领域贡献的高度认可。

除了这些会士称号外,教授还获得了多项重要奖项,包括2009年香港大学杰出研究员奖(Outstanding Researcher Award)、2012年裘槎高级研究员奖学金(Croucher Senior Research Fellowship)以及2018年中国工程院颁发的光华工程科学技术奖。光华工程科学技术奖是中国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国家荣誉之一,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教授是继2016年获此殊荣的陈清泉教授之后,又一位获此奖项的香港大学学者。

在学术影响力方面,根据Google Scholar的数据,教授的研究成果已被引用超过14,000次,这一数字充分证明了他的研究工作在学术界的广泛影响。他现任《NMR in Biomedicine》杂志的亚太区编辑(自2010年起)和《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杂志的编委会成员(自2015年起),这两本杂志都是磁共振成像领域的权威期刊。

教授还担任香港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的林护生物医学工程教授席位和生物医学工程讲座教授,同时兼任医学院医学系、诊断放射学系和生物医学科学学院的荣誉教授。他是香港大学生物医学成像与信号处理实验室(BISP Lab)的创始主任和3T MRI装置的研究主任,领导团队开展前沿研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授在超低场MRI技术发展方面的贡献正在改变全球医疗保健格局。他开发的低成本、免屏蔽、便携式MRI系统有望大幅提高MRI技术在全球特别是资源有限地区的可及性,为解决医疗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这些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有话说

教授的研究工作在超低场磁共振成像(ULF-MRI)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全球医疗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对教授研究成果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ULF-MRI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首先,教授开发的0.05特斯拉超低场MRI系统解决了传统MRI技术面临的多个关键挑战。过去数十年,MRI技术发展趋势一直是向着更高磁场强度发展(1.5特斯拉、3.0特斯拉甚至7.0特斯拉),这虽然提高了成像质量,但也导致设备成本急剧上升,使得MRI技术难以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普及。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全球约70%的人口很少或根本无法获得MRI检查服务。

教授的创新在于逆转了这一趋势,回归0.05特斯拉超低场强度,但通过创新的系统设计和深度学习技术解决了低场强带来的信号弱的问题。他的系统无需磁屏蔽和射频屏蔽,可使用标准交流电源运行,成本仅为传统高场MRI的一小部分,这为解决全球医疗资源不平等分配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

从全球健康角度看,教授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ULF-MRI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代便携式医学诊断工具,特别适用于资源有限地区、急诊室、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等场所。它可以满足众多临床需求,包括脑损伤和脑疾病的诊断、术中实时成像、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等。对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来说,这项技术意味着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高质量的医学诊断服务,从而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率和治疗效果。

从技术创新角度看,教授的研究将深度学习与传统MRI技术相结合,开创了医学成像的新范式。通过利用大规模高场MRI数据训练深度学习模型,教授团队成功提高了超低场MRI的成像质量,使其接近高场MRI水平。这种将人工智能与医学成像结合的方法代表了未来医学技术发展的方向。

博士背景

Darwin,985生物医学工程系博士生,专注于合成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的交叉研究。擅长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和组织工程方法,探索人工器官构建和个性化医疗的新途径。在研究CRISPR-Cas9系统在干细胞定向分化中的应用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和《Biomaterials》等顶级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A-level选课 | 4门比3门更有优势?英港新双申/多申怎么选?

下一篇

美国有哪些 2+2 、3+2 双学位项目?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