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好几篇论文“编造”虚假文献

在最近的论文排版(formatting,我们长期在为作者提供标准化Word/LaTex排版)服务中,我们频繁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些稿件的参考文献查无出处。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逐渐暴露出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

具体来看,这些“虚假文献”主要涉及几种情况:有的是假期刊,完全查不到,也不存在于任何数据库;有的是确实存在的期刊,但所引用的文献根本不存在。

这些问题,有的是在首次投稿前排版时发现的,有的则是在文章被期刊预录后,期刊要求按照规范排版时暴露出来的。

排版中发现虚构文献的“幽灵”

首先,最常见的一类问题是引用了根本不存在的期刊。比如,有些稿件中的参考文献,列出的期刊名听起来十分“学术”,但在Web of Science、Scopus、PubMed等主流数据库中根本找不到。

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借助AI工具生成了部分参考文献,AI工具为了构造更具说服力的文本,常常会编造一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不存在的期刊名称。

还有一些情况则更为复杂,例如某些期刊确实存在,但作者引用的具体文章在该期刊的卷期目录中完全查不到。

这些“幽灵”文献往往具有非常完整的标题、作者、卷期号、页码,甚至连DOI都一应俱全,但经过细致查验,发现根本不存在。

很可笑的是,部分作者在我们提醒后,仍坚称这些文献是真实的,但在二次提供手稿的时候却又偷偷删除。真让人没办法。

不过,也有作者直接承认自己使用了AI工具代写,那原因也就基本认定,是AI工具在生成论文时“凭空创造”的文献。

敢用AI代写的人,往往都看不到并认为没有风险用AI代写这样的问题带来的问题其实不只是排版中的困难,其实还有更大的风险。但似乎很多用AI的人都自认为自己能够驾驭AI并认为不会存在风险。如果这些问题在审稿阶段未被发现,甚至进入正式发表,那么后续可能引发的问题,可能是非常严重的。

因为不管是在学术圈还是学术圈外,学术造假对于职业发展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一旦文章存在“隐患”,都将伴随一个人整个的职业生涯。

这样说起来,一篇造假的文章如果被拒稿,远比被发表要幸运,因为造假的文章被发表后,它会伴随你的一生,成为随时可爆的“雷”。

因此,我们在此特别提醒各位作者,尽量避免使用AI工具生成内容或参考文献,同时在引用文献时务必进行严格的真实性核查,确保每一条文献都是真实存在且可以查证的。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无需高考成绩本科还有哪些升学途径?

下一篇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系PhD博士招生中!(导师Prof. DING)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