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引言
Student Interview
在刚刚落幕的2025 TOC US 5月线上邀请赛中,来自中国的曹雪维(Vivian)同学以非英语母语者的身份,在与众多美国本土优秀选手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Informative演讲项目的冠军!这一成就尤为难得——面对语言、文化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她凭借过硬的实力打破了界限,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学生的卓越风采。
她的演讲逻辑缜密、内容深刻,既有理性的深度剖析,又有感性的共情力量。无论是应对话题的敏捷反应,还是对语言节奏、舞台张力的精准掌控,Vivian都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专业素养,而这正是她长期刻苦训练的成果。那么,这位选手究竟掌握了哪些制胜秘诀?
今天,我们荣幸邀请到Vivian同学,听她揭秘这场跨越国界的胜利背后的故事。从非母语者的备赛策略到临场心态调整,从文化差异的克服到演讲的核心技巧,Vivian将用她的实战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卓越,源于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打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位美国赛演讲冠军的成长之路吧~
Vivian 八年级
🏆部分奖项🏆
TOC US Middle School Tournament of Champions Informative Speaking Champion
UPenn Liberty Bell Classic
Informative Speaking Finalist
TOC ASIA FLOWER CUP
Impromptu Speaking 2nd place
CNEC National Top 15 Team
-为便于阅读,本次采访将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呈现-
01与演讲的不解之缘
从观众到演讲者的蜕变
我其实是去年10月份才正式决定投入演讲训练,但妈妈平时就会带我去看TEDx和一席这样的优质演讲,所以对演讲的热爱早在两三年前就埋下了种子。
而且我从小就是语言类节目的忠实观众,《奇葩说》的思辨交锋,《脱口秀大会》的幽默智慧,《吐槽大会》的犀利表达,这些节目不仅带给我欢乐,更让我对站在舞台上自信演讲产生了无限向往。
真正促使我将兴趣转化为行动的,是去年与一位参赛同学的深入交流。通过他的分享,我惊喜地发现演讲比赛完美契合我的兴趣点——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表达的技巧。这个发现让我下定决心:是时候把这份向往付诸实践了。
在我看来,演讲能力远不止是单纯的表达技巧,它更像是一把打开综合能力之门的钥匙。这种能力至少包含五个关键维度:对社会议题的敏锐洞察、严谨的逻辑构建能力、精准的语言组织能力、敢于表达观点的勇气,以及临场应变的心理素质。这些素养不仅在演讲台上发光发热,更会在我们的人生各个领域持续产生价值。
具体到学业层面,演讲训练让我养成了主动钻研的习惯,使我的课堂发言更有深度,论文写作更具条理性,项目展示也更加流畅自然。
而在未来职业发展方面,清晰有力的表达更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团队协作中的有效沟通,方案汇报时的说服艺术,还是未来可能涉及的领导工作,都建立在精准传达思想的基础之上。尤其对于我向往的理论研究工作而言,这种能够将复杂观点系统化、通俗化的能力,必将成为我职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02跨时区的冠军之路
演讲之外·成长之中
获得2025 TOC US五月线上赛Informative Speaking 冠军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惊喜与感动。坦白说,这次参赛的初衷主要是积累经验——毕竟作为非母语者参加全英文演讲比赛,与美国本土学生同台竞技,又是在线上进行,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赛前我一直在担心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足够清晰,裁判能否完全理解我的演讲内容。这份荣誉带来的认可感让我备受鼓舞,也坚定了我继续前行的信心。
当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比赛结果存在一定偶然性。裁判的偏好、临场发挥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评判。看到其他选手同样出色的表现,我深知这个冠军并非绝对的实力差距,因此格外珍惜这份幸运。
备赛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语言和时差两方面。作为非母语者,我花了大量时间打磨语言表达,特别感谢教练在语速、语调等细节上的专业指导。语言打磨其实没有捷径,就是不断的练习。
而凌晨比赛的时差问题更是考验,我不得不提前调整作息,靠着咖啡和奶茶提神,再配合轻音乐来尽量保持最佳状态。
这次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调整时差和赛前心理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系统性的冥想训练,我学会了有效平复紧张情绪,让自己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最佳竞技状态。
更重要的是我从其他选手的演讲中汲取了丰富的跨领域知识。他们的精彩分享不仅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更让我深入理解了工作伦理、记忆机制和成瘾行为等专业议题。这些收获远比奖项本身更值得珍视。
03台下的备赛心路日记
从生涩到熟练
我采用赛季制的备赛策略,从去年10月就着手打磨这篇讲稿。按照比赛规则,同一篇讲稿可以在整个赛季(约一年时间)内反复使用和优化,这为我提供了充足的改进空间。
除了反复打磨演讲稿外,我还会制作视觉辅助材料、不断优化表达方式、反复练习等。赛前阶段,我还重点研究了往届裁判的评语,据此调整演讲细节,并通过高强度背诵和演练来确保最佳表现。
初期备赛阶段确实面临较大挑战,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对比赛评分标准的理解尚不深入,缺乏实战经验;二是语言表达。值得庆幸的是,在教练的系统指导下,我通过针对性训练取得了显著进步。
对于比赛规则体系的认知不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双重解决方案:一方面主动寻求教练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系统性地研究往届获奖视频,从而深入理解评分标准的各个维度。
另一个持续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尽管我的英语水平在备赛过程中已有明显提升,但在表达流畅度和发音清晰度方面仍存在不足。经过实践验证,我认识到这个问题没有捷径可走,必须通过持续的语言训练来逐步改善,这也是我目前仍在重点突破的领域。
我的备赛之路离不开强大的后援团队。首先,专业教练提供了系统性指导,包括讲稿结构优化、视觉辅助设计以及肢体语言训练等关键环节,并在每次赛后给予及时反馈和心理支持。
其次,我的妈妈在后勤保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协助制作视觉材料,更作为第一听众提供建设性意见。此外,朋友们始终给予情感支持,在我遭遇挫折时提供精神鼓励。
这也是我很喜欢演讲的原因之一: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个人光芒永远绽放于集体的托举之上。
04 国内外赛事碰撞
演讲无国界,跨文化适应
通过参与国内外演讲比赛,我深刻体会到文化背景带来的表达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文化语境——那些在中式幽默中令人会心一笑的梗,可能在西方裁判眼中失去效果,反之亦然。
赛事风格上,国外比赛通常更具娱乐性,裁判更看重演讲的趣味性和创意表达;而国内赛事则相对正式,更注重语言的精准度和流畅度(当然这仅是我的个人观察)。
有趣的是,尽管风格迥异,但规则和评分标准的核心理念却高度一致。这种差异反而成为独特的优势,让我学会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灵活调整表达方式。
在与各国裁判、选手的交流中,我逐渐掌握了一项关键能力——文化转译。这要求我必须跳出中文思维定式,将那些在母语语境中顺理成章的表达,用符合英语世界认知逻辑的方式重新编码。
这种思维转换不仅拓宽了我的文化视野,更让我领悟到真正有效的国际沟通,在于用对方熟悉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除此之外,我还能跟其他国家的选手深入互动,建立国际友谊,这一点在参加海外线下赛时更明显一些。这样对我以后出国学习,适应不同文化也会非常有帮助。
我觉得演讲的真谛在于:你必须真心热爱你所讲述的内容。当你对这个话题充满热情时,这种感染力会自然流露。相反,若连你自己都兴趣索然,听众又怎能被打动?真正的热爱会驱使你主动钻研资料、反复推敲讲稿、精心雕琢每个细节——这才是优秀演讲最坚实的根基。
记住,每一次失误都是进步的阶梯。这条路上,你永远不会独行——有教练的专业指导,家人的默默支持,伙伴的真诚鼓励。当你站上舞台时,这些力量都会化作你自信的光芒。
坚持下去,你一定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从Vivian的分享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演讲艺术,在于将扎实的语言功底、敏锐的思维与真诚的表达融为一体,而跨文化沟通的核心则是对内容的深刻理解而非单纯的语言技巧。Vivian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当热爱遇见坚持,当才华遇上努力,就能在舞台上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未来,TOC ASIA 将继续致力于为每一位热爱演讲辩论的学生提供优质的赛事平台与教育资源。我们相信,每一个热爱演讲与辩论的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通过专业的指导与高水平的赛事,我们希望能帮助更多学生在语言与思维的碰撞中,绽放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