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于2025年5月在其移民白皮书中提出的一项对国际学生学费收入征收6%税费的计划。
这项被外界普遍解读为“留学税”的提案,与一系列旨在收紧移民政策的举措相伴而来,不仅引发了对英国大学财务可持续性的深切忧虑,也让无数国际学生的留学之路平添变数,更使英国作为全球主要留学目的地的吸引力面临严峻考验。
6%的“国际学生税”
根据这份题为《掌控移民体系》的白皮书,政府拟对英国大学每年从国际学生处获得的约120亿英镑学费收入征收6%的税款。此举预计每年可为政府带来约6.2亿英镑的财政收入。官方宣称,这笔资金将用于“补贴本土教育”和技能发展体系,旨在提升本土劳动力技能,减少对外国劳动力的依赖。
然而,这一“补贴本土”的说法并未平息高等教育界的疑虑。许多人担心,这笔资金的实际流向可能并不透明,甚至可能像过去的学徒税一样,被财政部挪作他用。更令人不解的是,政府一方面声称此举旨在支持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其内部评估却显示,该税项本身可能导致国际学生数量下降7000至14000名。鉴于国际学生学费目前是英国本土教学和科研经费的重要“输血”来源,这项政策似乎陷入了“以削弱换支持”的逻辑怪圈。
目前,该税收提案尚处于咨询阶段,具体细节预计将在秋季预算中公布,并需通过新的立法程序方能实施
大学的“钱袋子”与运营挑战
这项新税对本已捉襟见肘的英国大学财政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据统计,约有40%至43%的英国大学预计在2024-2025财年出现赤字。以伦敦大学学院(UCL)为例,其每年可能因此额外支出高达4150万英镑。
国际学生学费长期以来被用于交叉补贴本土学生的教学成本(尤其是在工程等高成本学科)以及至关重要的科研活动。一旦这笔收入因征税或招生人数下降而减少,部分大学可能面临削减课程、裁员甚至倒闭的风险。大学和学院工会(UCU)警告称,这“可能导致大学倒闭”。
面对压力,大学可能被迫提高国际学生学费,将税负转嫁给学生;或自行吸收成本,进一步加剧财务困境;甚至可能缩减在对价格敏感市场的招生规模,如南亚地区。
国际学生的“三重压力”
对于国际学生而言,这项政策意味着直接的经济负担增加。以平均2万英镑的学费计算,6%的税费相当于每年额外支付1200英镑 。
这笔费用叠加英国本已高昂的生活成本,以及近期其他限制性政策,如缩短毕业生工作签证(Graduate Route)有效期,使得英国留学的“性价比”大打折扣。
毕业生工作签证的有效期将从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两年缩短至18个月(博士毕业生预计保留三年)。这意味着毕业生寻找技能型工作并转换签证的时间更为紧迫。此外,自2024年1月起,大多数授课型硕士研究生已被禁止携带家属陪读。
一系列政策的累积效应,正在侵蚀英国作为留学目的地的吸引力。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他们的失望与焦虑,直言感觉英国“想要我们的钱,而不是我们的人”。
部分学生已开始“重新考虑他们的申请计划”,并将目光投向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政策更为友好的国家。这些国家往往提供更清晰的就业、永久居留及家庭团聚路径。
利益相关者的集体发声
英国大学协会(UUK)、罗素大学集团等高校代表机构纷纷敦促政府审慎评估新政的负面影响,强调大学已面临的财务困境,并对资金能否真正用于高等教育表示怀疑。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HEPI)所长尼克·希尔曼更直指该税项是“对一个非常成功的英国出口行业的征税”。
英国工业联合会(CBI)等商界代表也警告称,任何削弱英国留学吸引力的政策,都将对英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本土人才培养乃至整体经济增长产生连锁反应。
目前,关于这项“国际学生税”的诸多关键问题仍悬而未决:
资金的具体分配机制如何确保透明和有效?
税收范围是否包括海外办学(TNE)收入?
是否会仅限于英格兰地区,从而造成英国各地区高等教育政策的分化?
是否存在针对特定课程或学生群体的豁免条款?
这些不确定性本身就对高等教育部门的规划和国际学生的决策构成了挑战。批评者认为,该提案似乎优先考虑了短期的政治目标(如降低净移民数据),而非英国高等教育这一重要出口创汇和软实力来源的长期健康发展。
英国政府的这项新税提案,无疑将英国高等教育推向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如何在控制移民数量、保障本土教育资源与维护全球教育领先地位、吸引国际人才之间取得平衡,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高等教育界普遍呼吁政府进行更全面的影响评估,与行业进行真诚对话,共同探索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而非简单地对一个本已承压的成功领域“开刀问斩”。
对于有意向赴英留学的国际学生而言,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全面评估成本与风险,并审慎规划未来,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英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以及其在全球人才版图中的位置,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