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也是一个“人才工作者”。当过三年人才科长,所以对各种“帽子”还算了解。
“帽子”现在已经显现出固化学术圈层,助长学术浮躁之风的态势,取消是大势所趋。
不过,想要更彻底削弱一个“帽子”的影响力,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不评了,而是“广发”。
前些年有些省份自己搞了一些省级“帽子”,比如模仿国家的称号,搞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这类“帽子”因为给的人实在太多,其中不乏一些滥竽充数之辈,导致现在各种评审、各种材料都很少提及这些名称了,甚至获得者本身也不愿意称自己是XX省百千万人才。
毕竟,要是真大佬,提这个掉价;要是假大佬,提这个人家反而更质疑你的真实含金量。
现在大家关注的是,国家是不是真的要取消掉“长江学者”这个“帽子”或者取消这类“人才帽子”。
作为严肃专业的新媒体,我们必须聊点不一样的。
人才帽子,是有历史功绩的
“长江学者”属于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俗称“四大人才”之一),与之影响力相当的称号还有三个。
目前,其中一个已经改名了,另一个隐姓埋名了,还有一个暂时还没有改变的动静。
没错,改名的是“优青”,改成“青年基金A”,不再公开使用的是“千人计划”,不仅不再提,而且还分散了。这个密级比较高,真正圈内人可能会知道一些内情。
但不可否认,“四大四小”这八顶“帽子”,很长一段时间是整个学术圈竞相追逐的“皇冠上的明珠”。
“长江学者”这些称号,是依托于国家的评价体系,对人才做出的相对公平的评价,因为有国家背书。
因此,它的认可度、适应面都极高。这也导致了在各种评选、评审、评比中,这一“帽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这个指标在过去若干年的科研界运行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给“文无第一”的科研圈确立了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
这也是我说的,人才帽子是有历史功绩的。
但是,就像“GDP”这个指标一样,作为一个评价地方经济进步的指标,GDP曾经是非常好用的,当年也辉煌一时,甚至有“GDP挂帅”的说法。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GDP这个指标不太好用了,它衡量不了发展的质量,衡量不了人民的幸福,衡量不了环境的变化。
“长江学者”这类帽子指标也是如此,现如今,它已经无法很好地衡量和评价一个科研人员,更起不到促进科研发展的作用,随着历史进程推进,逐渐显现出“疲态”。
无序的帽子大竞赛该结束了
要不怎么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呢。
“长江学者”和GDP的经历如出一辙,不适应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原因也惊奇的类似。
上级意识到“帽子”指标必须淘汰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是“无序的帽子大竞赛”。
“长江学者”这样的称号,对于一个科学家,不仅代表名,还代表“利”。不少大学,给“戴帽子人才”纷纷开出高价。
你给一个优青50万年薪,他就敢给80万。你给100万科研启动,他可以给配300万。这种高薪挖人的现象,在一些富裕省份和地区尤为明显。
于是,国家的帽子人才纷纷流向某些省份某些地区,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
而之所以大学会开出高价给这些帽子人才,他们的动机也很单纯。既然大家(不管是国家层面的评价还是各类项目评审)都没办法准确评价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的水平好坏,那干脆就用这个学校、学科有多少“戴帽子”的人才来评价。
这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各个大学疯狂争抢“帽子”人才的根源。
但是,长此以往这样是不行的。
宏观上看,东北、西部本身发展就没有东南沿海好,现在高水平人才又都被虹吸走了,让大伙拿什么跟人家比?
这不仅不利于团结,更不利于全国的协调和综合发展。
到具体的学校、专业、甚至课题组,这种无序的高薪挖人更在不断侵蚀良好的科研土壤。
比如有的课题组在这个学校成长的不错,结果“老大”突然被挖走,课题组一下子断了根。有些人可能会说,现在都流行“团队引进”,但你就算团队引进,一般也就是允许带几个人,你带不走实验室,带不走设备仪器,带不走学生。
原本干得好好的团队,用的好好的设备,现在一下子散了架,在另外一个地方,又花重金重新建设,重新发展。往小了说是“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往大了说就是破坏稳定的科研环境。
所以,这种以“帽”取人的现象,必须刹住。
没有帽子的科研圈,也许可以单纯一些
我其实特别理解很多老师对于“帽子”的痴迷和厌恶的矛盾心态。
之前一个朋友跟我吐槽:一个老师,拿到帽子和没拿到帽子,也许就会差几十万的收入。
平日里一个实验室,自己和对方做的工作也差不多,发的文章差不多,拿到的课题差不多,就是在某一天,对方评上了“帽子”而自己没有,一下子就成了“两个阶层”。
这件事,怎么都让人舒服不起来。
其实我倒觉得,这个老师的吐槽就是“帽子乱象”的一个缩影。
有了“长江学者”的称号,并不一定会激发更多的科研潜力,反而导致获得者从此成为“食利阶层”的一员。
而随着食利阶层的扩大,必然导致阶层固化,以及食利阶层对其他人的排挤。
这,也许是取消“长江学者”最根本的内因。
历史证明,门阀世家并不能让“精英阶层”更加出色,反而造就了一大批无能的“食利者”。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考试制度,才能保障国家持续的高质量人才涌现。
狠刹浮躁之风,打破学阀壁垒,取消“长江学者”,也许会成为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