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TOP30“全聚德”到哥大工院:漫漫三年追梦路与常青汇的相伴成长

Sarah

GPA:4.07/4.0;TOEFL:119;SAT:1570

就读路径:

上中国际 → 上海美国学校→ 巴纳德学院 → 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

顾问寄语

当Sarah成功叩开哥大工程学院大门的那一刻,我心中涌动的不仅是欣慰,更是一种对“璞玉终成器”的笃定实现的激动。 这远不止是一纸offer的胜利,更是我们共同践行“三年两步走”战略的完美闭环,是陪伴Sarah从那个被我诊断为“单维度技术脑”的顶尖高中生,淬炼成真正理解“工程是理性的,但工程师的心必须是滚烫的”这一理念的、哥大所寻找的未来建设者的全过程见证。

—— Lily

大家好,我是Sarah!终于能坐下来,用我这历经三年文书磨砺但总算“幸存”的大脑,写下这篇文章,纪念我这场堪称“过山车”的美本申请之旅。结局圆满,但过程只能用“跌宕起伏”来形容。尤其是第一年申请美本时,惨遭TOP30“全聚德”,巨大的迷茫与自我怀疑瞬间将我淹没。就在我犹豫着是否“再战一年”时,我遇到了改变我轨迹的“救命稻草”——常青汇,以及我的人生导师Lily老师及其团队!

01、放榜日:暴雨中的逆袭与泪水

Congratulations!

放榜那天暴雨倾盆,恰逢期末周。过度紧张让我无法专心复习,于是选择在学校里散步。就在查看Columbia结果的前一小时,我收到了转学季的第四封拒信。那一刻,希望仿佛被雨水浇灭。但我仍一遍遍告诉自己:前面的拒绝,或许都是为了给Columbia这所梦校铺路。

回到家,朋友们早已围坐桌前等待我开启Columbia的结果。我点击“View Your Update”,屏幕先是一片漆黑。我知道Columbia的录取信是视频形式,因此在“Congratulations”字样和彩带喷涌而出之前,我就意识到自己被录取了!我愣了两秒,直到录取的彩带喷涌而出,所有的情绪才在朋友的尖叫、蛋糕、欢呼与泪水中彻底爆发——这场持续三年的马拉松,终于撞线!

经历了三轮申请季,在无数封拒信之后,我终于收到了梦校的录取通知书。我想,或许开结果前凌晨在Columbia工程学院大楼前虔诚的一拜起了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这一路的坚持,以及Lily顾问团队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

02、三轮申请季:从迷茫到蜕变的轨迹

The journey oftransformation

第一季:Gap Year的破局者

高中四年,我一直沉浸在各种理工科活动中,竞赛、实验室、代码填满了生活,却忽视了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常青汇顾问Lily在第一次评估我的背景后就敏锐指出:“顶尖名校要的不是单维度的技术脑,而是能用工程思维解决人类困境的破题者。”

在Lily老师的引导下,我在Gap Year期间深度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现在还会想起在山里和虫子“大战”的经历,哈哈!)。更重要的是,我深刻理解了如何用技术帮助不同的社群。正是这些多元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让我在原本的科研领域找到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深远的意义。同时,在常青汇的资源支持下,我有幸匹配到芝加哥一位知名教授,合作开展了科学与哲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作为一名工程师对“人文性”(Humanity)的思考。

第二季:Barnard的人文淬炼

凭借Gap Year积累的独特履历,我在第二年的早申请阶段成功斩获Barnard College的ED录取。在Barnard的《哲学导论》课程中,我了解到社会如何以多数人的经验构建“正常”概念,将失明等状况视为缺陷而非一种变异性。这往往使残疾人尽管有能力,却被剥夺了平等机会。然而,仅仅识别问题是不够的,我希望能通过工程课程寻找解决方案。但当我想申请哥大工院的暑期research时,却发现只有本院学生才有资格。由于科研资源的限制,我萌生了转学的念头。在Barnard的人文淬炼让我得以将工科思维应用于设计残障人士辅助设备,为后续文书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第三季:转学哥大的临门一脚

启动转学申请时,我陷入了“文书黑洞”。顾问Oscar以“灵魂拷问”精准聚焦核心。他的深度挖掘,将云南的社会实践、巴纳德的人文思辨与工程探索、以及对哥大核心课程、顶尖实验室、设计生态的具体规划,缝合为清晰的转学蓝图:哥大工院是实现我融合科技深度与人文温度、以工程服务社会的理想跳板。

03、常青汇:在至暗时刻托住梦想的人

Light for my dream

回顾三轮申请,特别感谢常青汇团队:

Lily的战略眼光: 她总在我否定自己时说:“暴雨洗过的天空最亮,你只需要等到云开。" 无论是Gap Year的规划重塑,还是精准把握转学时机,都印证了她极具前瞻性的判断。

Oscar的淘金式文书辅导: 他擅长从我平淡的实验日志里挖掘闪光点,甚至我吐槽虫子的日记都能被他妙手生花。

强大的资源支撑: 通过常青汇的合作项目,我获得了芝加哥教授的强力推荐信,精准命中了转学申请的核心诉求。

04、给追梦者:走过幽谷,自有星河

Words for future fighters

三轮申请季,无数次拒信,无数次想放弃……但常青汇告诉我:目标和梦想的距离,往往只差一个“再试一次”。从当初那个只会埋头解方程、背景单薄导致“全聚德”的理工直女,到如今深刻理解“工程是理性的,但工程师的心必须是滚烫的”的哥大准工程师,这场蜕变离不开我在崩溃边缘的坚持,更离不开常青汇团队三年如一日的托举、指引和那句“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

工程是冰冷的,但工程师该有温度。在云南社会实践的深夜,在Barnard探讨性别平等的课堂,在Oscar追问下的文书草稿——正是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瞬间,塑造了哥大选择我的理由。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追梦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启发:“顶尖名校青睐的并非完美履历,而是能兼具学术、社会责任与灵魂的跨界思维。”

如果你也在申请路上挣扎,尤其是自觉背景有短板或像我一样经历过挫折,请别慌张!找到一个像常青汇这样真正懂规划善挖掘、能陪你死磕到底的团队,“全聚德”也能谱写成哥大工院的逆袭序章!

这是我的血泪经验,献给所有追梦路上的勇士!

顾问说

第一次见到Sarah时,我就被她耀眼的学术光芒和那份亟待点燃的潜力深深吸引——这绝对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然而,当时的她正深陷申请失利的阴霾,之前与机构的合作策略显然未能发掘她的核心价值,最终只收获了加拿大的录取。

Sarah的特质非常鲜明:顶尖的GPA和标化,理科思维锋芒毕露,文科基础其实相当扎实,但创意写作的短板确实限制了她在申请中的表达张力。

我敏锐地察觉到,她绝非“单维度的技术脑”(这是我在首次评估时就提出的关键诊断),她的困境在于缺乏能将卓越的学术能力与社会关怀、个人特质熔铸一体的战略规划和深度故事挖掘。

于是,我们团队迅速为她量身定制了着眼于长远蜕变的“三年两步走”战略——用Gap Year重塑背景厚度与人文视角,在Barnard淬炼人文思辨与工程应用的结合点,最终精准冲击哥大工院的融合培养模式。

令我无比感动的是Sarah妈妈一直以来无条件的信任,她非常放手,并始终坚持让孩子直接与我们并肩作战。

和Sarah家合作的过程可谓跌宕起伏,充满挑战,但学生、顾问团队和家长构筑了坚实的铁三角。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哥大转学放榜前夕。那感觉似曾相识——就像她文中描述的暴雨倾盆的煎熬。Sarah几乎被巨大的压力压垮,临近崩溃边缘。

而就在此时,我接到了她妈妈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平静而充满力量:“Lily,无论Columbia的结果如何,我们都坦然接受。这三年,孩子拼尽了全力,你们团队也倾注了所有心血,我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心。”

这份在至暗时刻的绝对信任与豁达,如同一束光,不仅照亮了Sarah的前路,也深深烙印在我的顾问生涯记忆中。它印证了我常对学生说的那句话:“暴雨洗过的天空最亮,你只需要等到云开。”

当Sarah成功叩开哥大工程学院大门的那一刻,我心中涌动的不仅是欣慰,更是一种对“璞玉终成器”的笃定实现的激动。

这远不止是一纸offer的胜利,更是我们共同践行“三年两步走”战略的完美闭环,是陪伴Sarah从那个被我诊断为“单维度技术脑”的顶尖高中生,淬炼成真正理解“工程是理性的,但工程师的心必须是滚烫的”这一理念的、哥大所寻找的未来建设者的全过程见证。

看着她一步步走来:在云南的星空下反思技术与人性的联结,在Barnard的哲学课堂中解构“正常”的边界并构思辅助科技,在Oscar的“灵魂拷问”下于文书黑洞中破茧重生……我无比确信,这块经我们匠心雕琢、历尽磨砺的璞玉,必将在哥大工程学院这座殿堂里,绽放出最契合其特质——兼具工程深度与人文温度——的璀璨光芒!她的未来,注定熠熠生辉!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新增超1000间学生宿舍!德国这些大学学生住宿不用愁了!

下一篇

多数人会忽略的大学“重要信息”!看完学习力狂飙...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