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伊以交火、地缘政治博弈在新闻头条上激烈碰撞,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人工智能(AI)的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既有技术革命的嘹亮号角,也夹杂着对未知道途的惶恐低语;文化间的误解与隔阂,仍在无声处制造裂痕与鸿沟;而气候变化的警钟,则持续不断地回响在每个人耳边,急切地呼唤着行动与改变……
在这片由无数声音交织而成的嘈杂声场中,我们不禁要问:未来的青年领袖们,应如何自处?是随波逐流,被动地接收这些庞杂的信息碎片?还是应当学习一种更为深刻的能力——一种于喧嚣中辨明方向、于众声中校准自我、于沉默处敢于发声的能力?
秉持这样的信念与顶层设计,2025年6月28日至7月5日,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在澳大利亚悉尼的 Barker College 举办了以“未来之声:全球青年领袖携手创新未来(Voices of Tomorrow: Intercultural Leaders in the Age of Innovation)”为主题的2025 WLSA 全球学生大会 (Global Student Conference, 简称GSC)。
2025 WLSA全球学生大会汇聚了包括非洲领袖学院(African Leadership Academy)、不丹皇家学院(The Royal Academy)、韩国国际学校(Korea International School)、美国韦伯中学(The Webb Schools)、加拿大爱普比学院 (Appleby College)、巴西SESCS中等教育学校(Escola Sesc de Ensino Médio)、英国伦敦卓越学院(London Academy of Excellence)、澳大利亚巴克学院 (Barker College)、中国清华附中、中国WLSA上海学校、中国香港明爱屯门马登基金中学、中国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三中学等在内的20所学校的师生参与
这场为期8天的思想盛宴,汇聚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4名优秀中学生、教育者与行业领袖,共同开启了一段寻找、磨砺并最终响亮发出自己“声音”的非凡旅程。
此外,为践行促进教育公平与全球参与的使命,确保更多元化的视角能在大会中被充分包容和珍视,WLSA为64名参会者提供了财政资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前往悉尼参会。
世界恰如一首宏大的交响曲,各行领袖与先锋则如乐团指挥。指挥的艺术,始于倾听——唯有细辨每种乐器的独特音色,深解其旋律背后的声谱与脉络,方能于纷繁万声之中,挥洒出和谐的共鸣。
这,便是“未来之声”的第一声——学习倾听,拥抱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超越语言的表层,潜入文化的深海,去聆听那些塑造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群、不同个体独特“声音”的故事、智慧、哲学与表达。
[Cornish先生是一位自豪的澳大利亚原住民(Ngympa族),过去十年间,他与澳大利亚各地的原住民社区紧密合作,并成功开发了“年轻、强大与致命 (Young, Strong and Deadly)” 等深具影响力的原住民项目。]
在Cornish先生的工作坊中,学生们仿佛瞬间穿越时空,围坐并聆听这片土地古老而深沉的声音。Cornish先生将原住民的历史、信仰与智慧编织于艺术与故事之中。这不仅是一个课堂,更是一场关于“倾听”的心灵洗礼。
[Dechen老师拥有超过12年的宗卡语(不丹官方语言)教学经验,在不丹教育体系的塑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来自不丹皇家学院的Dechen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喜马拉雅山麓的宁静回响。在她的工作坊中,学生们了解到在“以国民幸福指数为首位”的理念指导下的不丹教育,是如何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完美融合的。她的分享,让学生们听到了另一种关于“成功”与“发展”的独特声音。
[Donovan先生及其所属企业致力于帮助医院系统实现性能优化。作为悉尼本地人与Barker College的校友,他拥有超过30年的全球职业生涯,曾在纽约、西雅图、上海和香港的科技战略、市场营销及传播领域担任领导职务。]
Donovan先生以“全球公民”为题,结合自己丰富的跨国工作经验,向学生们阐释青年领袖应如何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包容心与同理心,并承担起对全球性议题的责任。
[Andrew老师拥有超过30年的教龄。他的教学生涯始于他的家乡——西澳大利亚州的金伯利地区,那里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原住民社区所在地。]
Andrew老师通过“多元一体:全球画布”工作坊,引导学生们将各自的文化符号与个人理解,共同挥洒在一张画布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话与合作,而最终的作品则成为了跨文化理解最直观、最绚烂的证明。
“共创舞台”将“跨文化理解”从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一种具体、生动且充满情感的体验。
无论是来自东方的悠扬古韵、不丹的传统舞蹈,还是澳洲本土的热情舞步、风靡全球的K-Pop节拍,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标记。
对口型歌曲大赛,则将这种“聆听”升级为“共鸣”。当熟悉的流行金曲响起,国籍、语言的界限瞬间消融。学生们用幽默、创意和自信,共同演绎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节拍。舞台上的他们,不再仅仅是某个国家的代表,而是一个个鲜活、有趣、渴望连接的个体。
这也恰恰证明了,真正的连接不仅建立在理性的对话与学习之上,更诞生于共同的创造、无间的欢笑和真诚的喝彩之中。当学生们为彼此的文化而惊叹,为共同的节拍而狂欢时,一种超越语言的友谊与认同感便悄然生长——这,正是“未来之声”所要谱写的“跨文化理解”。
如果说2025 WLSA全球学生大会鸣奏的第一声是关于“倾听”,那么第二声便是关于如何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并产生积极影响。领袖之声,并非音量上的压制,而是声音中的远见、决策中的担当与行动中的力量。
在这一乐章,一系列教育专家、业界领袖、甚至学生同辈,从不同维度深度剖析了“领导力”这一核心议题。它关乎习惯、关乎决策、关乎社会影响力,更关乎每个人最深处“想成为谁”的终极叩问。
作为新南威尔士州前教育部部长,Piccoli教授的声音充满了实践智慧与高瞻远瞩。他指出:“成为优秀领导者的关键,在于我们能有效筛选海量信息,并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做出明智的决定。”他的分享,为学生们清晰地指明了领导者在AI时代的首要能力——于喧嚣中保持清醒,用智慧进行选择,并且为选择承担责任。
[在过去二十年间,Colwill女士帮助众多世界顶尖企业与组织应对挑战、完成转型。她的使命是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并通过人才驱动组织的高效表现,并且在各个层面创造有意义的变革。]
作为商界领袖,Colwill女士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并结合自己攀登珠峰的经历,揭示了卓越领导力的内在“节拍”。她认为,一个高效能的文化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
卓越的个人:由自律、坚韧和持续学习等一系列微小而强大的习惯所塑造。
卓越的团队:领导者敢于并善于倾听“非同步”的异见之声,以此激发真正的创新。
她的分享赋予了“领导力”一种全新的内涵:它是一种敢于与众不同,并能欣赏、激发他人与众不同的智慧与魄力。
Mikel老师的工作坊旨在磨砺学生声音中的“锋利度”。他通过引导学生挑战既有规范、审视系统性不公,培养他们质疑、包容与创新的批判性思维。
它赋予了年轻领袖们一种重要的能力:不仅要敢于发声,更要懂得如何发出“有效”的声音,从而在复杂的世界中成为变革的推动者。
[Allan女士拥有超过27年的猎头行业经验,作为高管猎头公司Mondo Search的创始人,她成功为澳大拉西亚地区的企业链接了2,800多名商业领袖。同时,作为一名坚定的心理健康倡导者,她在疫情期间创立了慈善机构Women’s Resilience Centre,致力于帮助受到家庭暴力和创伤恢复中的女性。]
Allan女士的分享,让领导力的“声音”充满了温度与力量。她结合自己从商界精英到慈善创始人的双重经历,向学生们展示了领导力的又一指向——创造积极的社会影响力。她的故事激励着学生们思考,如何将个人成就转化为更大的社会价值,让自己的声音,成为温暖他人、疗愈社区、推动社会进步的希望之声。
当领导力的解读来自身边同窗的亲身实践时,它或许更能让领导力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一位环保倡导者与新兴青年领袖,Jigme同学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保护,坚信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他向全球同龄人分享了他领导的Panoptes项目。在这个项目中,他将研究系外行星的全球公民科学项目,与不丹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传统天文学知识相结合,完美展示了如何将现代科技与本土智慧融为一体。
正如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讲师Martin Levins博士在其主题演讲《探索我的未来——我想成为怎样的人?(Discovering my future – How do I want to be?) 》分享的那样,在向外寻找领导力的方法与风格之前,我们必须先向内探寻自己的“内在领导力之声”——我的热情何在?我的价值为何?我希望为世界带来什么?
Martin Levins博士在2025 WLSA GSC中的主题演讲
WLSA大学升学指导委员会(College Admissions Network, 简称CAN)在2025 WLSA全球学生大会的一系列活动,正是承接了这一深刻的自我叩问,为学生们提供了一座从“认识自我”到“展示自我”的桥梁。
招生官论坛 & 大学展: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范德堡大学等10所美国知名大学及2所澳洲名校的招生官,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评审,而是真诚的对话者。他们深入解读“整体性评估 (Holistic Review)”的理念,鼓励学生在申请中发出自己最真实、最独特的声音。在一对一的交流中,学生们得以将内心的困惑与憧憬,直接传递给心仪的大学,完成了从迷茫到清晰的关键一步。
滑动查看更多招生官论坛画面
与名校招生官的面对面互动
模拟招生评审工作坊:学生们化身为“招生官”,对匿名的真实申请案卷进行评审以及意见交锋,并且获得招生官的第一手指导。这场“实战演习”让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跳出申请者的身份,去审视和打磨自己的故事,从而更有效地向世界讲述:“我是谁”。
2025 WLSA GSC 模拟招生评审工作坊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人工智能的纪元,时代奏响了一曲恢弘的“未来狂想曲”。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以站在如此的高度,去俯瞰和解析整个世界的运行逻辑。我们仿佛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能力,得以在海量数据中洞察规律、在复杂系统中预见未来。在这第三声中,我们不再仅仅是倾听与发声,而是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未来的创作者——驾驭全新的工具,理解变化的规则,于无序中创造有序,于已知中探索未知。
[Spencer先生曾主持早餐广播节目——ABC Sydney和Triple J,在电视、广播和活动领域拥有25年经验,善于创造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对话。]
作为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数学书呆子”, Spencer先生以其一贯的激情与幽默,为2025 WLSA全球学生大会揭开了AI与创新研讨的大幕。
Spencer先生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爆炸而应用不足的奇特节点:“我们中90%的人,对现有技术的使用率不超过10%。” 他生动展示了从ChatGPT到Claude、Adobe AI等一系列工具,强调它们并非遥远的未来,而是当下就能极大提升学习与创造力的伙伴。
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地展示了AI的局限与风险——从荒谬的数学错误到被轻易绕过的“道德防线”,再到泛滥的虚假信息。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对教育者和未来领袖的险峻挑战:我们不能因恐惧而封禁,而必须肩负起引导的责任,教会“AI世代”如何批判性地思考、验证信息,并与AI协作。
“精通AI的一代人正在走来,你准备好了吗?”
[Melinda老师是一位充满热情的教育者和职业规划专家,致力于帮助学生驾驭关键的学术与职业转型。她深刻理解学生面临的复杂处境,并提供创新策略以促进其成长。]
如果说Spencer先生的演讲是宏观的时代浪潮,那么Melinda老师的工作坊,就是指导每个学生如何在这股浪潮中驾驭自己小舟的实用指南。
她引用“混沌理论”,来阐述对于“变化”的理解:“我们必须拥抱变化,为一个可以迅速改变的世界做好准备。”
这堂课引导学生们思考,在AI重塑就业市场的背景下,如何不再追求短视的职业路径,而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遇,通过明确个人“使命感”,打造一个有深度、有韧性、更有意义的职业未来。
在机器人中心,理论与实践在此交汇。Jesser老师的工作坊,让学生们亲手体验了前沿科技的魅力。当数字代码转化为流畅的物理运动时,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创新的力量,以及将一个想法变为现实所需要的严谨与创造力。
这三场工作坊如三面棱镜,折射出创新在不同领域的光彩。Andrew老师从学术的深度,探讨了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框架,为复杂的全球性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Grey先生则以Zip Co的商业为例,讲述了颠覆传统金融行业的创业故事,展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巨大能量;而德勤合伙人Black先生则将视角提升到资本层面,探讨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投资决策如何融入“道德”与“可持续”的创新考量。
三位专家的分享共同揭示了一个核心思想:创新是一种跨越所有学科的底层思维与核心能力。无论你未来是学者、企业家还是管理者,学会用创新的视角去发现问题、整合资源、创造价值,都将是决胜未来的关键。
#开幕式
开幕式致辞嘉宾:
Douglas Christiansen博士 - WLSA常务理事会主席;WLSA CAN联席主席;范德堡大学副校长;大学理事会前理事会主席
曹汐女士 - WLSA合作伙伴关系与财政援助总监;WLSA上海学校副校长
Philip Heath先生 - Barker College校长
Peter Gibson先生 - Barker College德育教育负责人
#理解、倡议、合作与创新
#文化与自然远足
#闭幕式
闭幕式致辞嘉宾:
杨斌博士 - 清华大学校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Peter Gibson先生 - Barker College德育教育负责人
八天的思想盛宴终将落幕,但“未来之声”的声量将与日俱增。
从2025 WLSA全球学生大会出发,这段旅程带领214位师生与各行领袖经历了一场关于“声音”的淬炼——他们从世界的声场中走来,在跨文化的斑斓音景中,学习如何倾听;在多元思想的碰撞中,学习磨砺领导者的勇气与担当;在与时代脉搏的互动中,学习驾驭AI与创新,并谱写未来的篇章。
还记得开篇的那个问题吗:未来的青年领袖们,应如何自处?答案,就在这场成长的体验之中——它并不标准,却五彩斑斓,光芒万丈。
亲爱的“未来之声”们,当你们回到各自的社区与国家,世界依然嘈杂,挑战依旧严峻,但请用你们的耳朵,继续去理解世界的多元与差异;请用你们的肩膀,继续去担当领袖的责任与使命;请用你们的大脑,继续去创造属于未来的无限可能。
因为你们,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