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学腰斩人文艺术?AI时代全美高校如何重塑文科未来

近期,由于联邦新政策、高等教育金融模式变化以及之前积累的2.21亿美元赤字,芝加哥大学宣布将艺术与人文学部由原有 15 个系合并为 8 个,以应对财政压力与结构优化。

芝加哥大学腰斩人文艺术?AI时代全美高校如何重塑文科未来

原文:https://chicagomaroon.com/48215/news/uchicago-arts-humanities-division-to-re structure-amid-historic-funding-pressures/

这所在人文、艺术、哲学领域享誉全球的学府,因为“削减系所”的新闻,让不少家长产生了担忧:

人文学科是不是正在走下坡路?是不是学习文科就意味着未来要失业

事实上,这种跨学科布局,正是高校文科转型的一个方向。在全美范围,高校正在推动文科升级—通过与 AI、气候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融合,让人文教育更贴近未来人才需求。

当孩子还在 5-8 年级时,正是索兴趣、形成方向感的关键阶段。未来大学的学科融合趋势意味着,家长在初中阶段就要帮助孩子:发现兴趣领域,了解跨学科发展路径以及逐步建立学术与技能组合。

全美高校新方向:学科融合与AI技术创新

  • 芝加哥大学:于 2025 年 2 月宣布开设全新本科专业 “气候与可持续增长”。该专业融合气候科学、经济学、政治学、能源技术与人文视角,旨在培养能跨越科技与社会、全球与本地的复合型人才。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增工程学院与 EECS 系联合推出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ECE) 专业,涵盖神经科技、机器人、可持续能源等多领域。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新增商科+工程双学位 以及教师预备项目(EPP),培养跨领域能力与教育人才。
  • 佐治亚理工学院:新增天体物理学本科专业和量子科学与技术辅修,将传统物理与航空工程、大数据等结合。

在文科与 AI 结合方面:

芝加哥大学腰斩人文艺术?AI时代全美高校如何重塑文科未来

  • 普渡大学推出 AI+哲学学位,名称为BA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由哲学系提供,融合技术背景与批判思维,结合了哲学课程与计算机科学课程,强调 AI 的伦理、认知与社会影响,而非纯技术开发。
  • 莱斯大学宣布从 2025 年秋季起,将推出全新的Bachelor of Science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本科专业,该项目定位为跨学科、A强调技术基础(如机器学习、统计、编程)与认知心理、哲学和伦理课程的有机结合,培养具备技术与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型人才。
  • 凯尼恩学院开设 “AI for the Humanities” 课程,让学生在文学与 AI 编程之间切换。这是 Kenyon 自己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课程全称“AI for the Humanities”(IPHS 300),属于其跨学科的 Integrated Program in Humane Studies,探讨 AI 的哲学与伦理问题,课程实践性强,兼具人文思考与编程应用
  •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人文学院主导生成式 AI 的社会与伦理研究。根据 UCI 人文学院官网,School of Humanities 正在以人文视角积极参与生成式 AI 的相关教育与政策发展,包括成立Generative AI Workgroup、制定白皮书,以及与业界专家合作开展论坛等举措,确实表明学院在推动 AI 与人文学科交叉研究

政策层面的推动:

纽约州立大学系统(SUNY) 规定,从 2025 年起,全州 64 所公立大学的本科生必须修读 AI 伦理 课程,无论专业背景为何。此举影响数十万学生,成为全美高校课程改革的风向标。

对于升学家庭而言,关键不在于担心“文科会消失”,而是要关注文科如何在融合中升级。对低龄学生来说,现在正是为孩子在“跨学科能力”方向上打好基础的最佳时机:

  • 拓展兴趣版图鼓励孩子探索与科技、数据、全球议题相结合的跨学科领域,例如数字人文、AI 与语言学、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关系等,让兴趣与未来趋势相契合。
  • 搭建技能组合在保持人文学科优势的同时,逐步加入编程、数据分析、统计、环境科学等课程或活动,形成“文理兼备”的综合能力结构。
  • 提前布局新兴赛道关注高校新开设的交叉项目与政策动向(如 AI 伦理必修)。气候、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领域本质上都需要人文背景来引导科技应用,提前让孩子具备独特竞争力。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领英给美国大学搞了个2025新排名!

下一篇

新加坡国立大学全奖博士项目(Prof. Hanita Ashok Assudani)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