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X(巴黎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俗称X)实验室的灯光已经亮起,一群身着白大褂的学生正忙着调试机器人。这些学生大多来自法国顶尖的预科班——Henri-IV、Louis-le-Grand——一路披荆斩棘才进入法国最负盛名的工程师学校。就在几十公里外,巴黎第八大学的大礼堂里,几百名大一新生正在等待教授开讲。喇叭里传来一句略显无奈的提醒:“请大家安静,我只能讲一遍。”
这两群年轻人同龄、同城,都在法国接受免费的大学教育。但从一开始,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已经分道扬镳。
法国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平等”。全民医疗、低学费、学生补助,几乎人人都能受惠。然而,另一面是:教育分流、阶层固化、地域鸿沟。这种反差,使得法国的平等看上去真实,却又带着幻象。
人人享有的“平等”
法国的制度确实为年轻人提供了极大保障。
全民医疗(Sécurité sociale):合法居民都能报销大部分医疗费用,学生也不例外。相比在美国看病动辄数千美元的账单,法国学生几乎无需担心“因病返贫”。
低学费的高等教育:法国大学注册费对欧盟学生仅几百欧元/年,即便非欧盟学生也通常不超过 3000 欧元。相比英国本科动辄每年 1.5 万英镑、美国大学更高昂的学费,法国几乎是“白菜价”。
学生补助:住房补贴(APL)、奖学金(bourse)、交通优惠,应有尽有。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来说,这些补助甚至能覆盖一半的生活成本。
从账面上看,法国学生几乎拥有世界上最幸福的福利。似乎任何一个青年,只要愿意,都能顺利走完学业,不必为学费和医疗发愁。
但现实并非如此。
平等背后的差距
1. 教育层级的鸿沟
法国高等教育体系是典型的二元结构:
Grande école(工程师学校/高商):录取极严,通常通过两年预科班 + 高强度选拔进入。毕业生起薪 4–5 万欧元起步,校友网络遍布政商两界。
Université(普通大学):开放入学,门槛低,学费同样便宜。但许多专业就业率堪忧。以人文社科为例,三年后就业率不足 70%,且多集中在不稳定合同岗位。
制度设计上看,所有人都能上大学,这体现了“平等”;但真正能“改写命运”的通道,其实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2. 社会再生产的循环
法国社会学者布迪厄在《再生产》里揭示过:教育往往是阶层再生产的工具。法国的教育制度尤其符合这一规律。
巴黎大区的高中生进入预科班的比例,是远省学生的三倍以上。
预科的学生中,超过一半父母属于中产及以上阶层。
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即使成绩不差,也更可能直接进入普通大学。
结果是:制度上的“人人有学上”,掩盖了阶层间机会的不对等。
3. 地域与空间的差距
在巴黎,学生能接触到实习、企业、文化资源;
在外省,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大学资源不足,学生活动与就业对接都明显受限。
一位来自布列塔尼的学生曾说:“我们同样交几百欧元学费,但我甚至没见过一家世界五百强来我们学校开宣讲会。”
4. 住房与生活的不平等
学生补助的确存在,但资源有限,分配不均。巴黎左岸的CROUS宿舍一床难求,租金低到 300 欧元/月。而在郊区,许多学生只能长途通勤,单程一小时半才能到教室。
制度提供了补贴,却没能消除机会差距。反而让人们更敏锐地意识到:有些人,天生就更容易抢到资源。
为什么法国会这样?
1. 历史遗产:大革命的平等神话
自 1789 年法国大革命以来,平等成为国家合法性的核心神话。法国政府必须不断证明自己是真正“服务所有人”的政体。开放大学、低学费、全民医疗,这些都是政治叙事的延续。
但问题在于,法国也需要维持精英治理。于是,国家在“人人能上大学”的同时,保留了一套小而精的Grande école体系,专门培养未来的技术官僚与社会领袖。
这就注定了法国式的“二元悖论”:表面平等,实则分化。
2. 制度设计的双轨道
Université:数量庞大,门槛低,体现开放。
Grande école:高度筛选,维持精英血统。
这两套体系同时存在,就像一条高速公路和一条乡间小道:人人都能上路,但跑到哪里,取决于你能不能进入“快车道”。
3. 文化逻辑:平等是形式,流动才是真相
法国社会更看重“形式上的平等”。人人都能注册大学,学费便宜,制度就算完成了“公平”的证明。但问题是:真正的社会流动性被削弱。出身中产以上的家庭更懂得如何利用制度优势(请辅导老师,申请预科,积累文化资本),而工薪阶层学生则常常在第一轮竞争中掉队。
4. 社会现实:差距被代际固化
法国和中国的差异在这里特别明显:
在中国,教育仍被视为最主要的阶层跃迁通道。即便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家长依然普遍相信“努力能改变命运”。
在法国,年轻人却常常更早认命:“如果父母不是工程师学校毕业,那我进入的几率也不大。”
法国的平等,换来的不是流动,而是固化。
一枚硬币的两面
回到最初的画面:同样走进大学大门的年轻人,有人站在机器人实验室,有人淹没在人海大课。他们都在享受法国制度赋予的“平等”:低学费、医疗保障、住房补助。
但他们心里也都清楚:真正的差距,早在他们走进不同学校、接受不同教育时就已经写下。
法国的平等,确实真实;但那份差距,同样真实。就像一枚硬币,平等与差距同时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