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UCL这个学校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总是有人觉得它和G5名不副实,有G4之说。
想把UCL排除在外,UCL为什么这么不招人待见,还一直久居高位。强悍的学术能力在全球的4大排名中,在QS和美国U.S NEWS排名前10,THE:22,软科是16.在英国经常第4。甚至QS连续12年稳居世界前十。43个学科英国前10,其中教育和建筑等10余个学科位列前3名。
就是不管在哪个排名,UCL很抗打,没有人敢质疑它的学术能力。
比如教育连续11年全球第一,媒体说:让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不得不听IOE的声音。它的建筑学被《卫报》称其为“把伦敦变成建筑系的试验田”-从Crossrail 到奥运村,都能见到巴特莱校友操刀。
官方榜单把UCL当国家门面,日常报道把它当伦敦城市病的缩影,一面是全球前十的学术光环,一面扩招,住宿,性价比的连环吐槽。
平民大学UCL在1826年创立之时,就是英格兰第一所不论宗教信仰,不分性别,不论社会阶层的大学,这与当时由传统精英院校主导的英国高等教育格格不入,UCL的宗旨就是为那些被牛剑排除在外的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机会。
它采取的是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招生政策,更加包容,多元化的背景,课程设置广泛,选择多样,学科覆盖面极广,意味着更多不同学术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
巨大的招生规模就是为了能给更多学生提供入学机会。客观的降低了绝对门槛。正是因为UCL的包容性的教育理念,吸引了150多个国家学生就读,这种极高的国际化程度和背景各异的学生,使得校园氛围多元而充满活力。
这也证明了其“平民化”的特征--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这种“顶尖学术”与“亲民包容”的结合,正是UCL的独特魅力所在,它证明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并不必然要以高门槛和排他性为代价。
UCL乐于为更多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世界顶级教育机会的优良传统。但是绝不意味对学术水准有任何妥协。平民并不等于廉价。UCL的平民更像是一种“有教无类”的精英教育,努力在卓越和包容之间取得平衡。
英国人的不同声音UCL的过度国际化(国际生占据48%),使得“英国本土味道”相对不那么浓烈,对于一部分追求传统英式大学体验的学生来说,不符合对大学环境的期待,他们觉得UCL就是杂牌军,牛剑是金字塔尖,LSE/杜伦圣安是小而精。
一听是伦敦大学:哦,就是跟Birkbeck SOAS Goldsmiths共用一张毕业纸的那个。把UCL自动归为大杂烩,而不是精英俱乐部。
形容UCL太大,太杂,太城市,太国际化,不符合英国人"精英"就该"小而美"的刻板印象。本土生眼里,这等于班上40%以上是中国同学。对于巨大的招生规模,在校学生4万人。
The Spectator专栏说:
UCL的招生策略像Netflix:海量专业,全球投放,只要订阅数够,就能冲世界前10.有人说:UCL是G5扩招狂魔,专业开得比超市货架还全,招生口号“英雄不问出处”,部分专业已经沦为“G5镀金流水线”。
班级大,lectured多,个人导师形同虚设-很多学生直到毕业都没见过导师。开放式校园,缺少抱团感,NSS显示连医学院这种高度接触的群体,也只有60%认为,自己有社群归属感。
对于低门槛,很多专业AAB就能进,在私立中学流传一句话:UCL是有钱就能进去的G5。宽录取在学术上没毛病,但在阶层分明的英国私立圈子里,就被贴上了“不够selective”的标签。
学生用G5里最友好的招生办调侃:“门槛低带来同学质量参差,课堂讨论深度打折,满意度再遭一记重锤”。
《卫报》教育版:年度大学奖杯还没捂热,评论区被英国家长攻占:“我家孩子2:2也能收,这学校到底想干嘛?”。
专业设置:UCL的槽点大多源自“大而全”,在UCL读书就像开盲盒,抽到王炸,还是谢谢惠顾,全看你选的专业,不同项目含金量堪比“牛剑PK社区大学”。
教育学被本土学生自嘲"Teacher Factory” ,虽然全球第一,但英国本土就业市场饱和,“毕业即失业梗”流传。新兴商科被红砖大学群嘲“Cash Cow College”,学校靠你们交学费养实验室,你们靠学校文凭找工作,双赢(学校赢两次)。想学工程,英国家长说你为什么不去IC,想学经济LSE才是正统。
UCL的强势学科-建筑教育神经科学在英国中学曝光度不高,于是出现:我知道你排名高,但说不清它到底哪科最强的尴尬。学生满意度低,人多,钱贵,事杂。
比如行政混乱,课程组织差,Fine Art只有33%满意课程组织有序,全校仅6%该专业认为课程运行顺畅。考试也频出乌龙,比如工程学院发错试卷。
转专业或者选课流程拖沓,承诺10日经常拖到24日,学生错过选课,焦虑值直接拉满,被嘲讽:这就是TOP10的管理水平。学校重科研,轻教学。老师KPI压顶,预约难,一年硕士吐槽:赶场式上课,阅读清单厚成砖头,反馈却慢半拍。
学生自嘲:教授忙着发Nature,我们忙着自学。世界级学术与日常级体验之间落差过大。
我提“意见落实度:64分”。学生:我提的意见好像进了黑洞。伦敦生活成本暴击,钱花的心疼。主校区是盗版哈利波特片场,19世纪教学楼连电梯都没有,下课10分钟,找教室15分钟,地图导航直接崩溃。
教学楼分布像伦敦地铁图,每天上课=真人版《夺宝奇兵》,永远在找教室的路上,还要提防被19世纪的楼梯绊倒。市中心宿舍短缺,校内房秒没,抢到KING'SCorss的IQ公寓每周350镑,钱包先哭为敬”。图书馆位置零增长,学生把抢座当成日常KPI,图书馆92%的好评,实验设备却仅68%,AI专业呼吁量子计算平台都上力量报告。
《独立报》:我在UCL读书=每天徒步8KM,抢座30Min,喝咖啡排队20min,但毕业后能去硅谷/投行,所以忍了。
读者来信:Zone1 房租400镑/周,地铁月票200镑,一杯拿铁4.5镑,父母以为我在英国读书,其实我在给TFL(伦敦交通署)打工。别的学校在卷成绩,UCL卷地理位置-每天通勤5公里,相当于兼职伦敦地铁体验官。
在UCL最大的收获是--方向感变好(因为天天迷路),肺活量提升(因为天天跑楼梯),抗压能力增强(因为抢不到座位)。在英国人嘴里,UCL就是学术迪士尼,排名亮眼,项目花哨,体验烧钱,但本地人真心把它当伦敦城市生存训练营--能活着毕业,就已经是胜利。
中国学生怎么说伦敦生活隐形税:学费年年涨,金融4.4万镑,通胀都赶不上。
QS第9,主要是靠中国学生学费冲的KPI.
天气随机播放:上午艳阳高照,下午妖风夹雨,羽绒服和短袖同一天出门。伦敦只有两种天气:下雨,以及马上下雨。985/211均分能进,双非87也收,雅思6.5分不够,先丢个语言班offer再说。
商学院和教育学院批量发offer, 部分冷门条件不够先发条件录取,被称为“G5备胎联盟主席”。
结果从清北年级第一到双非逆袭齐聚一堂,学霸内心OS:我是谁,我在哪?蓝鲸留学提醒UCL不只是一所大学,而是一套“把自由思考,跨学科力量与全球资源凝成一股绳”的教育生态系统,目标是让学生“为改变世纪做好准备”。
UCL的槽点多因为:门槛低,资源参差,生活成本高,但恰恰也是这种“来者不拒”的包容,让它在留学圈永远话题不断。如果你能接受开盲盒式的体验,UCL依旧是那座万花筒般的伦敦梦工厂,想要小而精,资源平均,隔壁IC或者LSE可能更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