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学历“内卷”升级,本科直博、硕博混申、博士申博成趋势,大家不再局限于卷硕士,转而卷向博士。
而在“读博”的话题里,美国近几年总是备受关注。这不,美国官方最新发布的留美读博数据报告,再次证明美国仍是中国留学生心驰神往的热门读博地。2023年,美国院校共授予57,862个研究博士学位,中国学生占比达37%,稳坐国际生头把交椅。
可为何偏偏是美国如此受青睐?是顶尖大学云集、科研资源得天独厚,还是奖学金发放慷慨大方?美国博士吸引力的背后,究竟还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因素?
今天,就借着这份最新官方博士数据,一同探寻大家热衷赴美读博的原因,以及怎样把握机会踏上“去美国读博”之路。
01、中国赴美读博人数第一
博士学位调查(The 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简称SED)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旗下的国家科学工程统计中心(NCSE)负责主办。每年,NCSE都会针对在美国各类机构中取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展开调查,深入剖析博士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显著特征,并据此发布相关报告。
在今年开展的这项调查中,共覆盖了来自459所美国院校的57,862名博士生。
中国人数再创新高!国际生的领跑者
从临时签证获得者的三大分类情况来看,2023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生有19393人,约占总人数的30%。
在2013年至2023年这十年间,约70%获得博士学位的博士生来自以下9个国家。
2023年,中国学生在美斩获博士学位的人数再破纪录,达7114人,在所有国际生中占比最高,占国际生总数的37%。据相关数据来看,近十年中国学生在美获博士学位的人数整体呈上升态势,期间虽有下降波动,但数值相对较小,仅在一两百人左右。结合其在国际生中的高占比,足以彰显中国学生在美国博士教育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科学与工程领域大幅增长
在SED的数据里,有一个现象格外引人注目:攻读科学与工程(S&E)领域博士的人数正呈逐步上升趋势,与非S&E领域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从2003年至2023年,留美获得科学与工程领域博士学位的人数增长了70%,其中工程领域的增长幅度最为显著;而同期非S&E领域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则减少了12%。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生中,攻读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博士的人数,是非科学与工程领域的9倍之多。
自2003年以来,美国授予本国公民和永久居民的S&E博士学位数量增长了58%。美国“慷慨”发放绿卡这一举措,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对高精尖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2022年至2023年期间,生物和生物医学科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地球科学(含大气科学和海洋学)这三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数量有所增加。由此可见,这三个学科在博士教育领域,无论是受学生欢迎程度,还是学校的重视程度,都处于较高水平。
02、为啥大家都热衷去美国读博?
领英在最新发布的《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中指出,美国依然是中国学生留学选校时的主流目的地之一。
那么,美国究竟为何能吸引众多学生前往读博?近期美国留学又呈现出哪些新变化?接下来,将从教育模式、工签政策、回国发展等维度,剖析美国读博备受青睐的原因。
国内外学术水平和培养模式不同
首先,国内外博士培养体系存在明显不同。
国内博士培养体系侧重于科研成果与文章发表,将文章产出置于重要地位。国内博士生常常要承担不少非科研类工作,像帮导师处理项目事务、填写各类报表、申请科研基金等,这些工作难免会占用学生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
国外博士培养则更着重于科研综合能力的塑造。以美国为例,其博士教育更强调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学生能够自由选定研究方向,与导师的关系也更为平等。美国博士生主要以开展研究工作为主,不少人会以助研的身份协助教授进行研究。
从学术层面来看,美国学术水平整体较高,在理工科领域优势尤为突出。如果从科研角度出发,赴美留学是明智之举。美国在人工智能科研领域实力强劲,从论文成果中能看到许多真正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还诞生了像Open AI的Sora、AlphaGo这类具有广泛影响力的AI产品。
签证政策向好
尽管此前美国大选闹得人心浮动、局势紧张,但好在拜登政府在卸任前给留学生送上一份“厚礼”——出台了H-1B全新改革方案,该方案将于1月17日正式落地执行。
总体而言,此次新规改革对未来的申请者极为有利,打算留美工作的博士生们也将从中受益,具体亮点如下:
①在美创业的外籍人士有机会自己成立公司,并为自己申请H-1B签证;
②允许跨专业就业申请H-1B签证,同时删除了以往对文科生和商科生不友好的相关表述;
③扩大了H-1B免抽签的适用范围;
④延长了F-1 OPT cap-gap的时长。
给奖大方,毕业薪资高
和其他热门留学国家相比,美国在奖学金发放上向来以慷慨著称,对博士生更是毫不吝啬,通常录取即提供全额奖学金。而且,美国对本科生十分友好,本科毕业生也有机会直接申请攻读博士学位。
除此之外,美国还设有类似“打工人”的奖学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担任助教(TA)和助研(RA)。学生承担教学或研究任务就能获得相应“工资”。
从SED的数据可知,博士生的主要资金来源中,担任助研(RA)的占比达35.6%,担任助教(TA)的占比为21.2%,还有24.6%来自奖学金和各类资助。
在“钱景”上,美国博士毕业后的薪资十分诱人。从整体薪资中位数表格来看,平均薪资中位数为7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54万)。其中,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类专业的薪资最高,可达150,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09万),年入百万并非遥不可及。
回国发展前景好
除了留在美国工作或者先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外,回国到高校任教也是不少美国博士的选择。
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部分顶尖985高校的专任教师中,拥有海外博士背景或有海外经历的占比超过了一半。具备国际视野和海外经验的教授通常更受学校欢迎,在后续的职称评定中也更具优势。
从今年一些顶尖985高校发布的招聘公告中也能发现,部分高校在招聘政策上对海外博士更为优待,例如放宽了年龄限制等。
03、怎样去美国读博?
了解了美国读博有这么多优势,想必不少人好奇该如何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首先要明确的是,申请美国博士和申请硕士有着本质区别,不仅申请流程不同,而且在准备申请材料时,各类材料的权重分配与申请硕士时也存在显著差异。
申请材料重要程度排序:
推荐信 ≈ 科研经历/CV > GPA(及课程背景) > SOP > 托福/雅思(达标即可) ≥ GRE(若要求)
教授在看什么?(以重要程度排名)
1、【推荐信】这推荐信太有分量了 / 我认识写推荐信的人呢 / 这学生太优秀了,我要定他了
2、【顶会】这发表的成果(Pub)太亮眼了!本科生就有顶会成果,必须安排面试!
3、【人脉关联】这人和我曾在XX会议上有过交集 / 参与过我的暑期研究项目 / 是我实验室的本科生 / 是我熟识老师的学生 / 我们认识且相谈甚欢
4、【自身实力】本科院校很优质 / GPA成绩很出色 / 推荐信和发表成果(Pub)都不错
5、【经济助力】他有过担任助教(TA)的经历,看上去能帮我分担点经济负担
美国博士的申请时间线与申请硕士大不相同。通常从6 - 7月甚至更早就要着手准备个人简历(CV)、联系推荐人进行套磁等工作,申请时间一般在11月到次年2月不等。接下来,我们就以套磁和推荐信为例,讲讲相关注意事项。
套磁
套磁在博士申请过程中是极为关键的一环。要知道,不少博士项目招生名额有限,堪称“一个萝卜一个坑”。
若能在套磁阶段给导师留下深刻印象,且导师明确表示愿意接收你,那么无论是采用committee制招生的学校,还是非committee制招生的学校,你拿到录取通知(offer)的概率都会大幅提升。
在committee制招生的学校里,会由committee中的教授,或者由committee为申请者指定的教授来负责主持面试;而在非committee制的学校中,你套磁的导师对于是否录取你通常拥有更大的决策权。
给大家一些套磁发邮件的小建议:发邮件的时间最好以教授所在国家的当地时间为参考,优先选择周二至周四的上午8:30 - 11:30;邮件标题要简洁明了,能迅速吸引教授的注意力,例如“Inquiry for PhD Position in 2022 Fall”;
在自我介绍部分,要说明自己发表了几篇论文、论文方向是什么,表达对教授当前研究领域的兴趣,并表明希望参与其研究方向的意愿;如果发完邮件十天后仍未收到回复,可以再发送第二次。
推荐信
申请留学读博时,推荐信方面,至少要拿到一封科研导师的推荐信,并且,在国外暑研或者交换项目期间跟随的科研教授所写的推荐信,通常比国内教授的推荐信更具优势。
对于计划未来留学读博的同学而言,暑研是海外科研的初次尝试,能为未来申请时撰写文书提供思路,也能锻炼面试时的沟通能力,为申请打下良好基础。一封来自海外名校的推荐信,更是极具分量的有力背书。
另外,最好选择与自己联系最为紧密、亲密度高的导师来写推荐信,这样的推荐信往往比领域内大牛教授的推荐信效果更好。
读博并非易事,压力不小,一个人想要完成整个博士学业,甚至顺利圆满毕业,难度很大。
如果你并非热爱学术,也没有信心能做出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只是出于逃避就业,或者觉得读博花费少而选择读博,那么一定要谨慎考虑。
不过,一旦你深思熟虑后决定踏上读博这条路,它所带来的个人成长,是读硕士难以企及的。
以上就是机构编辑部老师分享。想要申请的小伙伴要开始着手准备啦!希望能帮助到正在申博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