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国高中生物理竞赛预赛已落下帷幕,本届预赛延续了去年的命题风格,整体难度平稳,不少同学考完评价“部分题放在高考题里也不违和”。预赛这种 "大众化" 的命题导向显然意在扩大竞赛参与度,让更多学生感受物理的魅力。
但当大家轻松走出预赛考场时,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已然浮现:复赛还会如此 "友好" 吗?结合近五年命题规律与 2025 年最新政策,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因为复赛的定位和预赛完全不同。复赛会在各个省份选出具备代表自己省份出战决赛的选手(省队成员),也会决胜出来省一等奖。复赛的核心功能是产生省一奖项和省队名额,这二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将与升学政策挂钩,兹事体大,必须既慎又稳。
结合6月底的时候,官方公布了今年复赛的省一名额,一共是2400人,8个省份省一人数突破了100人,但也有10个省份省一人数不足60。
在十多年前的时候,高中物理竞赛还没有涉及到那么多大学物理专业学的物理,至少像分析力学,量子力学等四大力学都不需要了解的,那个时候学习一些微积分,然后了解一些普通物理的内容,也不需要了解那么全面,基本上就可以去参加竞赛了。
更不会涉及到广义相对论,超导的内容。从205年科大少年班部分录取同学的竞赛背景来看,参与过复赛的同学在科大少年班的选拔考试中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而现在呢?《难题集》、《国培》、《题选》…几乎是人手一本。近年来复赛考察难度和深度的增加,建议选手们备考时着重挑一些比较难的普物知识点的相关题目进行梳理和研究才比较合适。
这一点对于熟悉普物体系的物理竞赛大佬而言,题目的价值程度如何,判断起来都比较简单,因此再次复盘式地整理起来,会非常高效。
对物理竞赛而言,复赛和决赛是学子们真正角逐高低的关键考试,其中复赛会在省内参与竞选省队、省一等奖名额,决赛会在全国参与竞选金、银牌名额。
其中复赛基本被明令要求不超出普物的范围(当然此处指的是普物进阶教材的知识范围),因此对于备考的学子们而言,重中之重的就是对普物范围知识的系统学习。
现如今,复赛的出题又新又难,考察的侧重点都在于一些普物进阶知识的重难点(往往四大力学中也会重复涉及)。同时,物理竞赛的难度加大:一方面,试题进一步加深了对计算功底的考验。
另一方面,试题的阅读量、通过试题文字抽象转换物理模型的能力要求也在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