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普林斯顿罕见公布录取数据 扩招后录取率‘不增反降’?

每到新一轮申请季之前,大学公布的招生数据总能掀起一股浪潮:它不仅影响学生的选择,也被一些家长和申请顾问们反复解读为“名校门槛”的晴雨表。在过去几年里,许多顶尖高校对外发布这方面的信息愈发谨慎,有意弱化那种用单一数字衡量入学难易度的做法。

而就在刚刚!普林斯顿大学罕见公开了2025 Fall(也就是2029届)的录取数据,这是自2021年以来,普林斯顿首次主动公开录取率——也是一次必须被认真解读的信号:2029届共收到42,303份申请,学校披露的录取率仅4.4%。

表面上这是一个百分比,但把它放在扩招、入学率、国际生等一系列数据中,就会看到更复杂的故事。接下来,让我们把这些关键数字逐一拆解:

申请人数创纪录,录取率跌至历史低点

申请人数:

42,303(历史最高)

录取率:

4.4%(较去年4.6%下降0.2%)

在上一个申请季,普林斯顿收到了42,303份申请,创下历史新高。而对应的录取率却降至4.4%,比去年的4.6%再次下降0.2个百分点。

而这还是基于普林斯顿扩招的前提下:普林斯顿大学在2022年至2025年间实施了为期四年的扩招计划,目标是增加500名本科生,每年新生增加125名。

表面上看,扩招应当缓解录取压力;但实际情况是录取率不增反降:说明申请量的增长速度远超过扩容的步伐,导致即使新增名额也难以显著提升入学机会。换言之,“扩招”在短期内不是降低录取难度的灵丹妙药——除非扩招幅度与申请增长同步。

这一趋势与其他常春藤校的录取率,如:哈佛(3.70%)、哥大(4.29%)、耶鲁(4.59%)、宾大(4.9%)、布朗(5.65%)等几乎持平(康奈尔大学暂未公开),显示出常春藤内部的“竞争收敛”:无论学生选择申请哪所,几率都几乎同样渺茫。对申请者而言,这意味着“名校可争取到的名额并没有明显放宽”,竞争仍是实打实的。

新生规模扩张计划收尾

本届新生:

1,408人

预定目标:

1,425人(差-17)

*普林斯顿自2022–2025年实施4年扩招计划,目标为本科生总体增加500人(每年约+125人)

2029届新生人数为1,408人,比招生目标1,425 人少了17人。这届学生也是普林斯顿近四年本科扩招计划中的最后一批。未来,录取规模将趋于稳定,意味着申请人数的持续上升可能不会再被扩招稀释,录取率可能进一步保持在极低水平。

从普林斯顿官网与校报信息看,扩招计划在建设配套(新学院与宿舍)与财政支持(扩大助学金)上是有部署的。理论上扩招会略微提升可入学总名额,从而对冲极端低录取率的影响;但实际上本届仍未达标17人,说明两点可能性:

一是申请池质量/竞争向上导致更多学生被“多校录取”并最终择校去往了其他高校(学生的选择性流失);

二是学校在yield管控或资助匹配上存在微弱短期波动。这也提示扩招并非万能,如果没有与此同时搭配配套的“留人”策略(如奖学金、早期联系、定向项目承诺等),那么扩招只是名义上的容量增加(因为实际并没有达到预期)。

入学率与早申吸引力下滑

总体入学率:

75.2%(下降0.2%)

早申(EA)入学率:

91.2%(下降1%)

*被普林斯顿录取但未入学者中约80%流向哈佛/耶鲁/斯坦福/MIT等名校

“Yield”(入学率)即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最终选择入读该学校的学生的比例。今年普林斯顿的整体入学率(yield)为75.2%,比去年下降0.2%。其中,EA阶段的入学率为91.2%,也比去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

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选择不入读普林斯顿的录取生中,近80%流向了其他四所同类院校之一: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或MIT。

入学率的小幅下滑虽看似微弱,但在“精英小班”框架下会产生放大效应:普林斯顿计划逐年增加新生配额(每年约+125),因此即便是非常小幅度的yield下降,也可能导致实际入学人数与目标出现可观差距(本届少17人即为实例)。

不过,早申仍然保持极高的最终入学比率,这显示早申对招生预测仍具强烈稳定作用,但它并非绝对保险——更顶尖学校的“更强吸引力”会把优质生源吸走。同届学生在多校间抉择更倾向“赌更顶尖”的名校(导致流失到哈/耶/斯/麻)。

国际学生录取比例“回暖”

国际学生录取率:

14.1%(去年为12%)

今年国际学生录取比例升至14.1%,比去年的12%提高不少(上升约2个百分点)。而这一变化竟然与特朗普政府有关。

普林斯顿大学表示,因受到特朗普政府时期签证政策收紧的不确定性影响,普林斯顿在录取过程中对非美国公民的录取率略有提升,以应对潜在的国际生流失风险。这一调整,使得2029届国际生比例回升至14.1%,较去年的12%有明显增加。可以看出,学校在保持校园多样性和全球化战略的同时,也在灵活应对政策环境带来的挑战。

国际生比例回升不仅体现了普林斯顿在全球化招生上的策略延续,也提醒所有申请者:在全球竞争环境中,早准备、精准定位、突出自身独特价值,是争取入学机会的关键。

工程学院与性别平衡的变化

报考或表明有“工程学”意向的学生:

46.4%为女性(较去年上升4%)

在传统上男性比例占优的工科领域,今年普林斯顿本科工程项目(BSE)中,女性比例达到了 46.4%,比去年上升近4%。这标志着一个结构性变化:过去STEM中“性别失衡”的格局正被打破

工程学接近“性别比半数对半数”的转变并非偶然,这既是K–12的STEM教育改革、女性在数学/编程等科目参与度提升的长期结果,也是高校在招生上刻意推进性别平衡的政策性体现。例如普林斯顿在招生中就有针对性地鼓励女性申请工程专业

对高校而言,性别平衡意味着班级互动、招聘与导师配置都要重新适配;对申请者而言,女性在工程领域的机会窗口正在扩大,但同时也意味着竞争者的整体质量提升——单纯“性别标签”已经不足以成为录取亮点,项目经验、研究成果与技术实践更为关键。

Legacy(传承录取)比例回升

校友子女(传承录取)占比:

12.4%(较去年的11.2%上升了1.2%)

尽管外界对校友子女的传承录取(Legacy)政策的批评不断,2029届新生中,普林斯顿的Legacy比例仍上升至12.4%。

虽然学校在推动多样性生源与公平导向,但Legacy的比例上升说明传统的校友关系与捐赠网络仍在招生中发挥作用。这形成一种长期张力——一边是面向社会公正的资助扩充,另一边是维持校友关系与过去网络的惯性偏好。

与普林斯顿大学类似,斯坦福大学也在其招生政策中考虑校友子女身份。尽管加利福尼亚州于2025年9月1日实施了新的法律,禁止私立大学在录取中给予校友和捐赠者优待,但斯坦福大学决定继续考虑申请者的校友子女身份。为了遵守这一法律,斯坦福大学选择退出加州的Cal Grant项目,转而使用学校自有资金资助学生,以保持校友子女录取政策的延续。

很多顶尖大学在招生政策上都考虑校友子女身份,这反映美国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对传统和历史的重视。然而,这种做法也引发了关于招生公平性的讨论。一些批评者认为,校友子女录取政策可能导致招生机会的不平等,尤其是在高收入家庭中更为常见。

普林斯顿大学2029届的数据图谱,最终描绘出一幅看似矛盾却实则清晰的图景:一方面,顶尖教育的稀缺性被追捧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数字门槛已逼近极限;另一方面,学校却在通过扩招、提升国际生比例、促进性别平衡等策略,试图对抗这种单一数字所带来的扭曲,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其教育多样性和长远竞争力。

对于未来的申请者而言,这份数据更应是一份“战略指南”而非“劝退书”。它昭示着,在录取率已达“天花板”之后,真正的竞争维度早已转移——未来的战役将不再关于“你是否足够优秀”,而在于“你的优秀是否恰好是普林斯顿在构建其未来蓝图中所急需的那一块拼图”

名校的门槛从未仅仅是成绩单,而在今天,它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全球化的精英池中,既保持自我本色又能与学校发展战略同频共振的复杂命题。读懂数据背后的这层深意,或是比纠结于4.4%这个数字更为重要的功课。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招收合成药物化学中人工智能驱动合成策略方向全奖博士

下一篇

一年级娃也能战!袋鼠数学竞赛含金量深度揭秘附真题!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