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还在家:法国青年与中国“啃老族”的共同命运

开头:冷冰冰的数据,滚烫的现实

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在九月初发布的调查,给出了一组让人啼笑皆非的数据:10% 的法国年轻人,在 26 岁时仍旧和父母住在一起。其中有26% 既没有工作,也没有在读。法国人常常拿意大利和西班牙调侃,说那里的青年“三十岁才走出家门”。如今看来,法国也没好到哪里去。

与此同时,在中国,类似的故事也正在热闹上演。区别只是,我们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更直白的名字——“啃老”。甚至还多了几分自嘲的幽默。北京一位大学毕业生算了一笔账:“我爷爷退休金一万,我爸六千,爷爷每月给我四千,我爸给两千。我一个月六千到手,还不用租房,吃喝全包。你说我出去找什么工作?在外面打工,不如在家孝敬爷爷、陪伴老爸,顺便提供点情绪价值。”

笑声过后,背后却是冷酷的事实:年轻人的独立不再是必然,而成了一种奢侈。

一、法国“新Tanguy”:城市的舒适陷阱

法国人管赖在家里的青年叫“Tanguy”,源自一部 2001 年的电影。二十多年过去,电影里的讽刺成了社会现实。

城乡差异:农村出身的年轻人往往不得不早早离家,因为上高中、读大学都得去城市;而在城市长大的青年,则更容易一直待在家里,学校和公司就在地铁线路上,搬出去反而徒增负担。结果,在巴黎等大城市,26 岁仍未离家的比例高达17%

社会阶层:赖在家里的青年往往学历较低,来自社会底层,就业机会有限。但讽刺的是,即便一些研究生学历的年轻人,在巴黎高房租的现实面前,也不得不屈服。租金既是“逼人独立”的拦路虎,也是“赖在家”的正当理由。

舒适与拖延:一个法国年轻人说得直白:“与其在外面租十几平米鸽子笼,不如在家里吃妈妈的家常菜。”问题在于,这种“舒适”背后,是对独立经验的长期缺失。于是,他们成了统计数字里的“新Tanguy”。

二、中国的啃老族:理性还是耻辱?

中国的局面更激烈。2024 年全国应届毕业生 1179 万人,就业市场的容量却并未扩大。多份调查显示,超过 40% 的毕业生考虑回到原生家庭,其中一半尚未确定工作。

几方面原因尤其显眼:

经济不景气:传统行业凋敝,新兴行业萎缩,大厂裁员屡见不鲜。

疫情后的居家文化:三年习惯了网课、远程、外卖。居家,不再意味着失败,而成为另一种生活模式。

教育分层:法国只有少数几所精英院校的毕业生才有体面就业,中国则是“985 光环”决定一切。普通一本、二本甚至“双非”,简历常常第一轮就出局。更讽刺的是,本科层次的取消,看似公平,实际上让“中间层”彻底丧失了辨识度。

知识脱节:法国大学陈旧的课程令人昏昏欲睡,中国大学的“万金油专业”同样与市场脱节。学生们怀抱教材走出校门,却发现招聘启事里要的技能,在课堂上从未学过。

北京那位“六千啃老青年”的话所以刺痛人心,不是因为他懒,而是因为他说破了现实:回家躺平,物质生活并不比出去打工差

三、父母的幻觉与代际撕裂

真正的冲突,往往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心里。

在中国,中产父母最难接受的,是子女“阶层下滑”。上一代人赶上了经济红利:九十年代下海,零零年代买房,连普通工薪族也能实现财富跃升。于是,他们形成了一个信条:只要努力,命运就能改变

这种信条,被他们误以为是普遍规律,并强行套在下一代身上。一旦孩子毕业后混得不如父母,便被直接定性为“不努力”。他们不愿承认:社会的流动性早已下降,向上爬的阶梯越来越窄。

更尖锐的是,这种落差在爷爷奶奶那里被进一步放大。他们大半生辛苦,终于看着儿子“翻身”,怎么容忍孙子回家啃老?于是,年轻人一边被市场挡在门外,一边还要承受家庭的舆论审判。

换句话说,今天的青年不是单纯在“啃老”,而是在父母的幻觉里被二次定罪

四、铁饭碗早已生锈

不少父母还在把孩子往金融、计算机这类“热门专业”里推,理由简单:“就业好”。问题在于,这个“好”,早就是十年前的记忆。

IT 行业,大厂裁员年年上热搜。AI 写代码的速度,已经让初级程序员难以立足。

金融业,算法和自动化正在吞噬传统岗位。昔日“金饭碗”,如今可能是“铁棺材”。

法国同样如此。除了顶尖工程师校,许多毕业生已经明显感受到就业市场的紧缩。问题从来不是“学哪个专业能保稳”,而是整个社会没有哪一个专业能永葆青春

父母眼里所谓的“热门专业”,往往正是下一波机器准备收割的领域。

五、职业教育:西方宽容,中国耻辱

在法国,如果孩子说要去学烘焙、学花艺,邻居可能会点头:“不错啊,手艺养活自己。”而在中国,如果孩子去学厨师,多半会被亲戚当作笑话传遍整个家族群。

这背后是文化惯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现实是,读书高≠出路广。反倒是那些被父母瞧不起的职业,未来更难被机器替代。厨师、面点师、造型师、无人机驾驶员,这些岗位,要么完全依赖人类的创造力,要么和AI形成互补。

未来社会比拼的,已不是“谁能考上985”,而是谁能绕开AI的镰刀。

六、未来的冷酷选择

年轻人最终不得不面对三条路:

考公考编:体制内的安全港,竞争激烈,但至少有稳定性。

转向职业技能:以“手艺人”的身份谋生,或许更现实。

继续卷在传统行业:等待AI裁员的那一天。

真正的危险,不是“26 岁还住在家里”,而是社会还在假装一切如常。

七、未来更残酷:当AI夺走最后的岗位

今天的“啃老”,还只是经济不景气下的选择。但未来,很多行业会被彻底赶尽杀绝。

体力劳动的消失:无人工厂、无人仓库早已投入使用。快递分拣、货运装卸,机器比人更快更稳。外卖员,也许十年后将不复存在。

蓝领职业的边缘化:司机曾经是铁饭碗,无人驾驶卡车和出租车却已进入商业测试。未来的“老司机”,可能只剩下给AI做陪练的临时工。

白领岗位的蚕食:律师?AI 秒级检索判例。会计?自动化系统比人更精准。程序员?AI 生成代码不知疲倦。金融分析师?算法早已主导市场。医生?在远程诊断和智能系统的环绕下,权威地位逐渐动摇。

教育的空心化:课堂上可能只剩学生。知识讲解、作业批改、答疑辅导,AI 都能完成。真正剩下的教师,更多是情绪安抚和秩序维持。

届时,“26 岁还在家”将不再是讽刺,而可能是常 态。因为那时,不是他们不愿出去,而是外面已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收尾:无声之处听惊雷

法国的“Tanguy”,中国的“啃老族”,名字不同,本质相同。他们不过是社会巨变下最直观的注脚。

真正的危险,不是某一代人“不独立”,而是整个社会对未来的冷酷毫无准备。啃老不是暂时,而可能是社会结构里的常态安排。

冷静地看,未来属于极少数清醒的人。他们认清自己,找到不可替代的价值。否则,不论是在塞纳河畔,还是北京三环,你都可能成为新时代的Tanguy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如何通过预科顺利进入芬兰UAS本科?

下一篇

美国关闭第三国申请美签通道!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