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1点,香港特首李家超发表任期内第四份《施政报告》,今天的施政报告,跟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才计划没有加码,但是教育方面,却有了许多新变化。
重磅发布多项教育相关内容,香港教育领域将迎来一系列重大变革。
这些政策不仅关乎香港本地教育的长远发展,也为内地及海外学生提供更多机遇!
放宽自资收生限制
香港教育优势显著,是全球唯一拥有五间全球百强大学的城市,香港各大学备受欢迎,非本地生以自资身份申请人数达双位数增长。
为此,香港政府宣布:
- 26/27学年起,每所资助专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资学额上限由40%提升至50%
- 资助研究生课程的超额收生自资学额上限由100%提升至120%
- 原本15000个本地生资助学额则维持不变
换句话说,在将来本地生15000学额继续不变,而非本地生学额为15000*50%=7500个学额。这意味着,从26/27学年开始,申请香港高校被录取的概率更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香港政府已于今年7月底对资助学额和学费的申请资格做出调整。
从2028/29学年起,持受养人签证(未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学生,如要竞争15000个政府资助学额并享受本地生学费优惠,必须在紧接所修读课程开课前两年内在港居住。
具体要求的居住方式包括:在香港本地读两年全日制课程,或在香港居住两年且每年离港时间不超过90天。
不符合这一条件的学生只能通过大学弹性超额收生渠道申请学额,比例仅为约4%,即约600个学额。这一新安排设有过渡期,以便学生和家长有足够时间做好相应准备。
增加学生宿舍供应
配合这一学额扩展计划,香港政府7月已推出“城中学舍计划”,通过拆卸原有商厦重建宿舍等措施,建设更多学生宿舍。
成立留学香港专班
除此之外,香港教育局推出大型宣传计划,拨款4000万资助八所资助大学,加大国际和内地宣传及师生招揽,推动专上院校举办更多暑假游学活动和高增值「游学香港」活动。
直资学校扩招非本地学生
中小学教育方面也有新的突破,教育局将以试点形式允许容许直资学校申请上调班级数目及每班学生人数。并透过学生自资入读模式,加大录取非本地学生。
这一举措将进一步丰富香港的教育生态,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新增两所应用科技大学
李家超指出,为实践“行行出状元”的理念,已新增两所应用科技大学,并鼓励推动应科大与内地及海外领先企业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在不久将来联合广东省顶尖职业院校,搭建大湾区协同发展平台。
发展国际学校
李家超指出,教育局近期已分配两所空置校舍发展国际学校,将北都预留的土地用于发展国际学校。除此之外,香港政府鼓励国际学校提高收生名额,自资增建校舍等设施。
香港此次教育政策的调整,从多个维度带来显著利好。
非本地生学额提升以及宿舍供应扩容,将大幅增强香港高等教育吸引力,给内地学生和国际学生创造更多升学机会。
新增应用科技大学、直资学校扩招试点及国际学校扩建的举措,不仅推动职业教育与大湾区产业深度融合,更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国家化生态链,强化香港作为区域教育枢纽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