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在宇宙金融中心的纽约,坐落着由收购大王Henry Kravis和媒体巨头David Geffen慷慨捐赠、号称耗资超63亿美金的两栋豪楼——而这,正是哥大商学院的全新教学基地!
哥大商学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简写CBS),全球顶尖M7成员之一,更是出了名的“高冷女神校”——申请难度堪称地狱级!对于梦想赴美读商科的同学们,它绝对是心中的白月光!
在它家王牌硕士项目里,会计与基本面分析硕士(MSAFA),又称是金融分析界的顶配天花板~
为啥?凭借纽约核心资源 + 硬核到爆的课程 + STEM项目光环,3个学期就能带你直通金融核心圈!
该项目的就业也非常可观:根据官网公布的23年就业报告显示,毕业生就职公司包括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德意志银行、高盛等顶级投行。
这么顶级的项目,录取难度也可想而知,23年和24年录取率分别只有9%和10%。
今天我们超幸运采访了刚拿下2025Fall MSAFA入场券的机构学员L同学!
凭借横跨中美IB、PE、VC领域的多元化顶级实习经历、出色的NYU社团领导力及顶尖标化成绩,她从全球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更牛的是,她手握芝大、杜克、LBS、帝国理工等一众顶尖offer,最终情定哥大MSAFA!
想知道L同学的申请制胜秘笈和选择哥大的深层原因?
L同学录取档案
# 申请概况:
🏫本科背景:
- 纽约大学主修经济学,辅修数学
💡录取结果:
- Columbia University MSAFA哥大会计与基本面分析
- Columbia University MSBA哥大商业分析
- UChicago MS in Finance芝大金融学
- Duke MMS: Foundations of Business杜克大学商业基础
- JHU MS in Finance约翰霍普金斯金融学
- ICL MSc Management帝国理工管理学
- LBS MS in Management伦敦商学院管理学
- HKUST MIMT香港科技大学国际管理学
# 主要简历:
- 四段金融方向的实习两段国内(IB+PE)两段国外(IB+VC)
- NYU 金融社团Eboard
- NYU CSSA外联部长+舞蹈社社长
01、申请研究生的契机是什么?
其实一开始我也有在积极找工作,但这两年整体就业环境确实不太理想,尤其对国际学生来说,机会相对更少一些。如果未来有可能回国发展的话,我也希望能多给自己留一些选择的空间。
所以在找工作的同时,我也开始准备研究生申请。另外,现在很多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学到的知识有时候不太够用。
我就希望能通过研究生阶段更系统地学习,掌握一些更前沿、更实用的技能,让自己在求职时更有竞争力。
最后,我觉得读研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拓展人脉和了解行业的机会。能和老师、同学、校友多交流,接触更多项目或实习,对未来发展也会有帮助。
所以对我来说,申研既是对当前就业市场现实的回应,也是想通过进一步学习来提升自己、拓宽未来的可能性。
02、如何确定选校和项目?
一开始我是先申请英国的学校,因为他们的截止时间普遍比较早。我最开始就是想要早点准备、早点提交,也能给自己多一点选择的空间。
趁着这个阶段我也把主文书写好了,这样后面申请美国的项目就不会那么赶了,心态上也更稳一点。
美国申请的话,我的策略也是尽早申请,像Duke、JHU、MIT、Yale、Cornell、Chicago这些学校我基本一开始就交掉了申请。
因为当时已经拿到了伦敦商学院和帝国理工的offer,所以我心里感觉有个保底,那美国这边就可以大胆一点去冲排名高的项目。
哥大的两个项目我是比较后面才申请的。一开始其实还在犹豫要不要申Stats统计项目,感觉相对好申一点,门槛低一些。
但后来因为英国那边已经有offer了,美国这边Duke Fuqua我也交了留位费,就觉得不如去申一个真正想去、含金量高一些的项目,最后就申了MSAFA和MSBA这两个项目。
在所有offer里我最终选择了哥大的会计与基本面分析项目:
1️⃣一个是地理位置——纽约的资源是真的很多,不管是实习、社交、还是将来的就业机会都非常集中。
2️⃣再一个是我本科四年也在纽约,对这个城市还是蛮熟悉的,生活上很有适应感。
3️⃣还有就是哥大商学院本身的资源和校友网络非常强,像MSAFA这个项目特别强调估值建模、财务报表分析这些技能,我觉得对未来求职是非常实用的。
4️⃣而且这个项目相对来说比较小众一些,专业度很高,更适合我想走的方向。
总体上我选校的时候主要还是看两个维度:一个是学术匹配度,包括课程内容是不是我感兴趣、有没有技术含量;另一个就是地理位置,看这个地方的就业资源、行业机会怎么样。
项目方面我比较关注课程设置、实战机会、校友资源,还有整体的就业率。
03、可以谈一谈自己的实习经历吗?对本科生寻找实习有什么建议?
我在本科期间做了四段金融行业的实习,国内和国外各两段,涵盖了卖方研究、企业财务还有资产管理等不同的职能方向。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太确定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是什么,所以是有意识地去做一些不同类型的尝试。
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实习,我慢慢摸清楚了自己的职业偏好,也对金融行业的不同模块有了更立体的理解。
比如在国内的实习中,会更强调政策面解读和市场情绪,很多时候你要去理解宏观环境对某个行业或公司的影响;而国外的实习,比如在资产管理或者企业财务方面,会更强调数据建模、逻辑推演这些硬技能。
这种对比其实很有意思,也让我意识到自己更偏好数据驱动、分析导向的工作方式。这些经历不仅帮我验证了兴趣,也让我意识到哪些地方还需要提升。
比如在建模能力、财务分析的深度上,我觉得还可以更系统一些,这也是我后来决定申请哥大MSAFA的原因之一——希望通过专业的训练把这些能力补上。
至于找实习或者科研项目,我的建议是多尝试,充分利用一切身边的资源。
我一开始找实习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人脉资源,很多都是通过学校Career Center、LinkedIn cold message、还有一些行业论坛或者公众号投的简历。前期会有很多石沉大海的情况,但我觉得只要坚持,量变一定能带来质变。
还有一个建议是:不要害怕从“小”机会开始。
很多同学一上来就只盯着大厂或者大投行,但其实一些中小型机构或者研究助理的岗位,反而更容易上手,学习的东西也更接地气,对之后申请更大的平台其实是很好的铺垫。
04、对标化出分有什么建议?
提前规划,提前准备。这样不会因为太着急需要出分,影响自己的心态和状态。并且给自己时间及时调整薄弱的环节,给自己重考的机会。
我是大三暑假前5月份把GRE考出来的,这样后面就可以全身心准备文书和项目申请了。
05、有参加面试吗?有的话可否分享下面试经验?
我参加了芝加哥、港大、杜克、LBS、哥大的机器面试和人工面试。
我认为核心都差不多,主要要在面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不同学校的特色和项目优势以及自己的优势。
我认为问的比较多的有:Why program、 Why school、Long term/short term goal、Why major等等比较常见的问题。
从网上找一些面经,可以自己和自己模拟面试。把面试回答录下来看一下自己的表情和内容有没有不自然,需要调整的地方。面试的时候放轻松,自信一些,当作和面试官聊天。
06、你认为美国商科硕士申请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
我觉得看个人的优势和缺点,取长补短很重要。
比如说我个人就是文书、实习经历和面试比较出众。所以我会多花一些时间突出我的优点。
可以提前查资料,看看目标学校比较看重什么的特质,然后对主文书做微调来突出这方面的特质。
我的文书主要是把自己的经历串起来,然后会体现出自己比较适合这个学校和项目。
07、如何了解到机构的?机构为申请提供了哪些帮助?
我是通过家里亲戚了解到机构的。他之前在这边实习过,对这个机构评价特别好,就推荐我也去了解一下。
之后我和妈妈一起去了机构在上海的办公室,和老师面聊了一次,感觉他们整个团队非常成熟,思路很清晰,而且不会那种“流水线式”地推进,而是会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做个性化的规划。
交流下来让我觉得很安心,于是我在大三的那个暑假就签约了,也比较早地进入了申请准备状态。
从签约开始,他们就帮我做了一个整体的规划,包括:选校策略-文书辅导-面试准备。
老师们会结合我的学术背景、实习经历和职业目标,帮我制定一个“冲稳保”结合的选校名单。
比如我一开始就明确想冲刺美国Top项目,同时也保底英国的学校。机构就建议我先申英国,抓住早申优势,也把总文书提前写好,为美国项目做准备。
每一所学校的文书还会有针对性的辅导,我们会先构思好,列好大纲,再一起打磨内容、结构和表达。
提交申请之后,一旦收到面试通知,他们会第一时间安排模拟,包括Behavioral问题、Technical题目,还有针对不同学校的风格调整。
整体下来我觉得,机构让我的申请季很安心,没有太大的焦虑感。
08、申请季的心态如何?有什么话想对未来的申请者说吗?
申请季肯定是会有一些焦虑的,但我觉得及时调整好心态,关注自身,对自己有信心很重要。
可以第一轮多申一些学校,有保底和冲刺,这样收到offer之后就会定心很多。
然后后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拿到的offer随时调整,给自己多一些机会。
希望学弟学妹都可以申请到自己心仪的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