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Cheung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香港理工大学 护理学系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家详细解析香港理工大学Prof.Cheung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香港理工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Cheung(628)

教授现任香港理工大学(PolyU)护理学院助理教授,同时是香港理工大学跨学科研究院心理健康研究中心(MHRC)成员。她在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已成为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尤其是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精神健康研究的知名学者。她的研究足迹遍布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关注COVID-19疫情、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和网络分析等主题,发表了超过200篇学术论文,涵盖期刊论文、综述文章、评论和书信等多种形式。

研究领域

教授的教学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健康领域,尤其专注于以下方向:

  1. 精神健康问题的网络分析:应用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抑郁、焦虑、失眠等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结构和相互关系。
  2. 特殊人群的精神健康:重点关注老年人、大学生等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抑郁症状、睡眠问题和社会隔离现象等。
  3. 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方法:在精神健康研究领域应用严谨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方法,整合现有证据并提供高质量的研究综述。
  4. 互联网成瘾与社会隐蔽行为:研究互联网成瘾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隐蔽青年"(Hikikomori)现象的流行病学特征。
  5. 非药物干预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探索太极拳、电刺激等非药物干预方法对抑郁、焦虑和失眠的影响。
  6. COVID-19疫情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分析疫情期间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及应对策略。

研究分析

1. 《Associations of Tai Chi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Older Adults: Nationwide Study Findings From a Network Perspective》

(2025年发表于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and Neurology)

本研究从网络分析角度考察了太极拳与老年人抑郁和焦虑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对全国性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中国运动形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该研究不仅关注了太极拳对抑郁和焦虑整体水平的影响,更深入分析了其对核心症状的特定效应,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非药物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2. 《Depressive and Insomnia Symptoms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Different Chronic Pain Trajectories: A Network Analysis Based on Observation Over an Eight-Year Period》

(2025年发表于Depression and Anxiety)

这项研究基于八年的纵向观察数据,运用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不同慢性疼痛轨迹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和失眠症状。研究探讨了慢性疼痛、抑郁和睡眠问题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揭示了这些症状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这一长期研究为理解老年人慢性疼痛管理和相关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启示,突显了针对老年人的综合治疗方案的必要性。

3. 《Efficacy of electrical vestibular stimulation (VeNS) on adults with insomnia: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sham-controlled trial》

(2025年发表于Dialogues in Clinical Neuroscience)

这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评估了电前庭刺激(VeNS)对成人失眠的治疗效果。研究严格控制了方法学偏倚,详细考察了VeNS对失眠症状、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为失眠的非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这对于寻求避免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尤为重要。该研究不仅关注临床效果,还评估了这种干预对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影响,体现了教授对全面患者护理的关注。

4. 《Epidemiology of Hikikomori: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19 studies》

(2025年发表于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这篇综述文章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19项关于"隐蔽青年"(Hikikomori)现象的研究,探讨了这一社会隔离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通过荟萃分析方法评估了Hikikomori的全球流行情况、风险因素和相关健康后果,为理解这一日益重要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全面视角。该研究展示了教授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方面的专业能力,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5. 《Gender difference in prevalence and network structure of subclinical Hikikomori and depress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2025年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本研究探讨了大学生亚临床Hikikomori和抑郁症状的性别差异,重点分析其网络结构特征。研究采用网络分析方法,不仅考察了这些症状的流行率,还深入分析了症状网络的中心性和预期影响,揭示了男女学生在社会隔离和抑郁表现方面的不同模式。这一研究为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性别敏感的干预设计依据,同时也展示了教授将网络分析应用于精神健康研究的专业技能。

6. 《Gender differences in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among schoo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National survey findings from a comparative network perspective》

(2025年发表于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这项研究基于中国全国性调查数据,从网络分析角度比较了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行为和情绪问题的性别差异。研究不仅关注问题的流行率差异,还分析了行为和情绪问题的网络结构,揭示了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形式的不同特点。研究结果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和干预计划提供了针对性建议,突显了教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贡献。

项目分析

1. 老年人慢性疾病与心理健康研究项目

基于教授的多篇论文,可以推断她参与了关于老年人慢性疾病与心理健康关系的长期研究项目。这些研究关注慢性疼痛、高血压等慢性病与抑郁、失眠、认知功能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网络分析和纵向研究设计,追踪症状变化轨迹和相互影响,为老年健康服务提供实证基础。这类项目不仅探索了症状共病的机制,还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中整合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非药物干预对精神健康影响的临床试验

从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可见,教授参与了多项评估非药物干预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检验了电前庭刺激(VeNS)、太极拳等干预措施对失眠、抑郁和焦虑的治疗效果,关注干预的临床效果、生活质量改善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这些临床试验为寻求药物替代方案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循证护理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3. 社会隔离与互联网成瘾研究计划

教授的多篇关于Hikikomori和互联网成瘾的研究表明,她参与了系统研究社会隔离行为和互联网成瘾的长期项目。这些研究从流行病学特征、性别差异、症状网络结构等多角度探索这些现代社会心理问题,尤其关注大学生群体。项目采用系统评价、荟萃分析和网络分析等方法,不仅描述了问题的流行情况,还深入分析了症状结构和影响机制,为相关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想法

1. 精神健康症状动态网络分析

教授擅长网络分析方法,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展精神健康症状的动态网络分析方法。具体可行的研究包括:

  • 生态即时评估与网络分析的结合:利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健康症状数据,结合时间序列网络分析,研究症状网络的日内和日间变化模式,揭示症状激活的动态过程和关键触发点。
  • 干预过程中的网络结构变化研究:设计前后测和多时间点评估的干预研究,分析心理治疗或非药物干预过程中症状网络结构的变化,识别干预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关键靶点。
  • 文化因素对症状网络的调节作用:比较不同文化背景(如中国内地、香港、西方国家)个体的抑郁或焦虑症状网络结构,研究文化因素如何塑造症状表达和相互关系,为文化敏感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

2. 数字技术与精神健康监测和干预

鉴于教授对互联网成瘾和现代精神健康问题的关注,以下是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研究方向:

  • 智能穿戴设备用于精神健康早期预警系统:开发基于智能手表或其她穿戴设备的算法,整合生理数据(心率变异性、睡眠模式、活动水平)和自我报告数据,建立抑郁或焦虑症状恶化的早期预警系统。
  • 虚拟现实暴露疗法(VRET)治疗社交隔离和Hikikomori:设计并评估虚拟现实环境下的渐进式社交暴露训练,帮助有社交隔离倾向的个体克服社交焦虑,逐步重返社会生活。
  • 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网络干预:基于个体症状网络结构特征,开发人工智能算法推荐个性化的干预策略,针对每个人的核心症状和关键触发因素提供定制化建议。

3. 老年人精神健康的整合性研究

基于教授对老年人群体的研究兴趣,以下是关于老年精神健康的创新研究方向:

  • 多重慢性病老年人的共病网络研究: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索老年多重慢性病患者中身体症状与心理症状的交互网络,识别关键的"桥接症状",为整合护理提供靶点。
  • 社区老年人太极拳干预的长期效应研究:开展社区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太极拳长期练习(如2年以上)对老年人抑郁、焦虑、认知功能和大脑可塑性的影响,结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神经影像技术探索潜在机制。
  • 数字健康素养与老年人精神健康促进:研究老年人数字健康素养水平与其获取心理健康服务、参与线上社交活动的关系,开发并评估提高老年人数字健康素养的干预方案,减少数字鸿沟带来的健康不平等。

申请建议

1. 学术背景与知识结构准备

  • 扎实的统计学和研究方法基础:教授的研究大量应用网络分析、荟萃分析等高级统计方法,申请者应当具备扎实的统计学基础,熟悉R语言或相关统计软件,了解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考虑在申请前完成相关的在线课程或工作坊,如"精神病学中的网络分析"等专业培训。
  • 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教授的研究跨越护理学、精神病学、公共卫生学等多个领域,申请者应当展示跨学科学习和整合的能力。可以通过修读不同学科的课程,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或在个人陈述中强调自己整合多领域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经历和能力。
  • 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学训练:鉴于教授发表了多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文章,申请者应当熟悉PRISMA指南、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荟萃分析统计方法等。可以考虑参加相关培训课程,或尝试完成一个小规模的系统评价作为申请材料的补充。

2. 研究经验与技能展示

  • 精神健康研究经验:尽可能参与与精神健康相关的研究项目,特别是涉及抑郁、焦虑、失眠或社会隔离行为的研究。这些经验将展示你对教授研究领域的兴趣和基本理解。
  • 数据分析能力的具体展示:准备一份研究作品集,展示你在数据分析、特别是网络分析方面的技能。这可以是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数据分析项目,重点展示你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复杂数据并得出有意义结论的能力。
  • 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尝试在申请前发表至少一篇与精神健康相关的学术论文,即使是作为共同作者。这将展示你的学术写作能力和对学术发表流程的熟悉度,也表明你能够为教授的研究团队做出贡献。

3. 研究提案准备

  • 针对性研究问题设计:设计一个与教授当前研究方向高度相关的研究提案,可以选择上述创新研究思路中的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细化。确保研究问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能够引起教授的研究兴趣。
  • 方法学创新与严谨性:在研究提案中展示方法学的创新性和严谨性,特别是网络分析、混合研究方法或前沿的数据收集技术的应用。同时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包括合理的样本量估计、明确的纳入排除标准和严谨的统计分析计划。
  • 与教授现有研究的衔接点:明确指出你的研究提案如何与教授现有的研究项目形成互补或延伸,展示你对其研究脉络的了解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这种连续性将增加你被接受为其博士生的可能性。

博士背景

Mercy,985护理学博士生,专注于老年护理和智慧医疗研究。擅长运用人工智能和远程医疗技术,探索提高长期护理质量的创新模式。在研究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支持系统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香港研究资助局博士奖学金和国际护理协会新秀奖。研究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和《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等顶级期刊。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牛津STEM实验研究型官方夏校(苏州)第三代薄膜太阳能电池课题深度揭秘

下一篇

BPA商业全能挑战赛新赛季备赛!报名流程/考试内容/晋级规则/组队辅导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