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学的“新工科”热潮如何卷出一个未来

一、国家出手:从爱丽舍宫到实验室的号角

马克龙曾在2024 年 5 月公开宣布:“法国必须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冠军。”这句话不是空话。法国政府在 2024 年的科研预算中,把数字与AI相关经费提升了 18%,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同时提出到 2030 年要培养10 万名 AI 技术人才。短短几年间,全国与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相关的硕士项目数量,比 2018 年增加了两倍以上

法国就业局 (Pôle emploi) 的数据也印证了这种转向:AI 工程师岗位的招聘数量,从 2020 年到 2024 年增长了超过一半。在大国竞争与经济焦虑的双重驱动下,高校被迫加速响应。可以说,这一波“新工科浪潮”,不是学生自己卷出来的,而是国家亲手“捐”出来的。


二、工程师学校:浪潮的前锋

法国工程师学校历来是技术精英的摇篮,如今也成了新工科的急先锋。

CentraleSupélec,新的硕士项目“MSc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ed to Society”已经吸引了数百名学生,课程从能源、交通到医疗,全部带着现实产业的应用场景。这里的 AI 硕士生人数,在 2019 到 2024 年间翻了两倍多,增长幅度达到160%

INSA 集团则在里昂、图卢兹等校区新增了“智能系统工程”“可持续城市技术”等方向,明确对接法国的绿色转型政策。

ESILV(巴黎拉德芳斯工程师学校)干脆把“Data & AI”设成主修,要求学生不仅会写机器学习算法,还得会管理大数据项目。

ENSAE Paris延续其统计学传统,如今 45% 的毕业生走向了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岗位,成为金融业和科技业同时追捧的对象。

在南法的Université Côte d’Azur,由政府资助的 3IA 实验室打造了 MSc Data Science & AI,超过一半课程直接聚焦人工智能应用,还把学生送到国际 AI 峰会现场。

这一切说明,工程师学校不是在“添几门课”,而是在做深度重构。法国工程师协会统计,2023 年,全国已有 12% 的工程师毕业生进入 AI 与数据相关岗位,而五年前还不到 4%。浪潮已经彻底改写了出口方向。


三、高商:也来“蹭工科”的热度

如果说工程师学校的转型是理所当然,那么高商的转向就更令人意外。法国的商学院一向以金融、市场闻名,可如今它们也在主动“嫁接”AI。

HEC Paris与巴黎综合理工联合创建了 Hi! PARIS 中心,把人工智能研究引入 MBA 与硕士课程。现在 HEC 的学生不仅要学财务建模,还要上“AI 伦理”和“机器学习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ESSEC与 CentraleSupélec 联合开设的“Data Sciences & Business Analytics”硕士,已经连续几年跻身 QS 全球前三。该项目的毕业生起薪中位数超过5.5 万欧元,申请人数比 2018 年翻了一倍。

EDHECTBS Education等商学院,也都在近三年推出了 AI 与数据科学相关的管理硕士,全英文授课,直接面向国际就业市场。

事实上,金融时报调查显示,如今欧洲八成以上的商学院已经把 AI 模块写进课程大纲。换句话说,在法国,高商学生如果完全不了解人工智能,已经会被视为“不合格的经理人”。


四、综合大学:从冷门理科到热门AI

法国的综合大学过去常被贴上“学费低、出路窄”的标签。但在这波浪潮中,它们也快速“翻身”。

巴黎-萨克雷大学在 2025 年新开设的“AI 与社会”跨学科硕士,把哲学、法律和数据科学放在一张课表里。索邦大学在数学系里嵌入了“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方向。蒙彼利埃大学则把绿色能源与数据优化结合起来,推出可再生能源数据化管理硕士。

根据 Campus France 的统计,法国大学层面的数据科学硕士项目在 2025 年已经超过 150 个,比 2015 年翻了整整三倍。而在全国硕士申请系统里,AI 与数据科学类项目是增长最快的方向,每年的申请人数保持着近 30% 的涨幅

这意味着,在法国高校的版图中,AI 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选择,而成为整个大学体系的增长引擎。


五、背后的推力:经济与地缘政治的“捐”

这一切并不是学科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国家战略的直接投射。

经济层面,法国过去二十年在制造业被德国和中国超越,在服务业则缺乏全球竞争优势。如今,AI 与绿色科技被视为重塑增长的“新引擎”。

地缘政治层面,美中在 AI 和半导体上的角力,让法国更担心“技术依赖”。因此法国大力推动本土半导体生产、数据中心建设,以及欧洲 AI Act 的立法主导权。换句话说,这不仅是大学间的竞争,而是国家在大国博弈下的自保。


六、人文的焦虑:文科生何去何从?

在巴黎的咖啡馆里,哲学系学生常常苦笑:“工程师们一年的研究经费,可能比我们整个学院的预算都多。”这种落差是真实的。政府科研拨款大部分流向 STEM,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的预算增幅几乎为零。就业市场上,文科毕业生的失业率比理工科高出一倍。

但与此同时,也有新的尝试。比如巴黎-萨克雷、索邦大学开始在 AI 项目中嵌入伦理、社会学课程,培养所谓“技术哲学家”。AI 带来的风险和监管需求,反而让人文学科找到了新的价值。

或许这就是未来文科生的出路:不再与工科正面竞争,而是守住 AI 无法替代的“思想盲区”。


七、结语

法国高校的新工科浪潮,本质上是国家战略、经济转型与学生焦虑的交汇点。工程师学校是先锋,高商加速转身,综合大学努力翻身,人文学科则在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对这种处境感同身受。我们常常觉得无力:预算被 STEM 吸走,社会舆论推着学生奔向“热门工科”,哲学、文学、历史仿佛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但回望历史,每一次技术革新,最终都不是为了摧毁思想,而是为了解放思想

  • 印刷术的普及,让自由思想走出修道院和王宫;
  • 打字机的普及,让草根作家也能留下足迹;
  • 电脑的普及,让知识生产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
  • 互联网的普及,更让全球交流成为可能。

今天的新工科,乃至 AI,也会是如此。它们不该是文科生的威胁,而应成为我们必须学习、掌握并善用的思想延伸器

所以,比起抱怨“文科的消失”,我们更该以最大的包容去理解这些工具,把它们拉进自己的书桌,成为我们继续表达、继续思考的伙伴。

这,才是新工科浪潮真正能给予人文的启示。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DSE自修生报名没有学籍怎么办?考评局最新回应!

下一篇

36万全奖+跨学科王牌!港大气候治理与风险管理硕士(MCGRM)转社科学院后重磅回归!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