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工程师学校有很多。但如果说有一所学校,把“工程师”这个词刻进了国家的战争、知识和国运里——那恐怕只有 École polytechnique。
它的校徽上画着三样东西:一门交叉大炮、一把利剑、一束从天而降的光线。
这不是装饰。这是宣言。
拿破仑打下半个欧洲,靠的不只是马背上的冲锋,而是背后那一群穿着制服、能画图纸、懂测距、懂修炮台、会挖壕沟、甚至懂地质地形的军官。他们就是综合理工最早的毕业生——“以科学治军”的第一代精英技术军官。
他们会造桥,会算抛物线轨迹,会设计攻防时城墙应抗住多少火药冲击力。他们不是冲锋的士兵,而是让士兵打得更准、更远、更稳的“幕后总工程师”。
所以这所学校的口号从来都不是“为企业培养人才”,而是:
Pour la Patrie, les Sciences et la Gloire.为祖国、为科学、为荣耀。
从炮火中诞生的学校
故事得从1794年说起。那是个风暴中的年份。法国刚刚经历大革命,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贵族将军或死或逃,年轻的共和国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内有王党起义、外有欧洲联军环伺。要想保住共和国,就必须靠科学和组织来重建一支全新的战斗机器。
在雅各宾派主政的高峰期,国民公会决定创办一所“为共和国培养工程军官”的学校。于是1794年3月11日,École centrale des travaux publics(公共工程中央学校)在巴黎创立,第二年更名为 École polytechnique。
这所学校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国家工程军团的中枢。拉普拉斯、蒙日、拉格朗日等当时的科学巨匠纷纷参与授课或制度设计。他们并不只是“做学问”的人,而是直接服务国家机器的“工程哲人”。拿破仑·波拿巴在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执政官时,第一时间就签署命令,将 École polytechnique 正式军事化,让它归入国防部管理。他说过一句话:
“Il faut que la science soit en uniforme.”
科学也该穿上制服。
这不是一句比喻,而是具体到每位学生的制度安排:
- 学生必须着军装(至今仍保留);
- 入学即被授予少尉军衔(少尉);
- 国家支付薪资,学生在校期间就有“工资”;
- 毕业后按国家指派服役于军队、兵工、矿业、桥梁等要害系统。
这个体制确立了所谓“X人”的身份模型:技术的精英、共和国的军官、国家的工具。
而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也很快在战场上证明了它的价值:
- 1800年,蒙日领导的X毕业生工程团在意大利战役中设计浮桥,使法军渡河奇袭奥军,成为战役转折点;
- 1804年,加斯帕尔·科里奥利斯(Coriolis)进入X校任教,发展出惯性力理论,为火炮轨迹精确计算奠基;
- 1812年俄国战役,X出身工程军官协助建造供给线与过冬营地,虽未能挽救败局,但方案至今仍被军事史研究。
这是一群“战地上的数学家”,也是一群“穿军装的科学家”。
正如法国诗人保罗·瓦莱里所说:
“Ce que la France a inventé de plus grand, c’est l’ingénieur en uniforme.”“法国人最伟大的发明,不是文学,不是葡萄酒,而是把理性穿上制服。”
随着共和国制度稳定,X逐步将“国家技术工程”的版图铺展开来。从19世纪中叶起,一批专业工程师学校从École polytechnique中分离出来,相继成为独立院校:
- École des Ponts(桥梁与道路学校)
- Mines ParisTech(矿业学校)
- Arts et Métiers(工艺美术学院)
- Télécom Paris(电信学院)
进入20世纪,X继续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重建中扮演国家技术中枢角色。1950年代,X校毕业生参与戴高乐政府的核工业、航空、科研体制重建。1969年,学校迁往帕莱索,标志着逐步从“军事体制”向“共和国科研官僚体系”过渡。
光阴荏苒,如今的X
时至今日,这所在炮火中诞生的学校,依然稳稳站在法国精英教育的金字塔顶端。
École polytechnique,如今被誉为“法国最难考、最难毕业、但也最具含金量”的工程师院校之一——无论你走进哪一个欧洲国家的科技、金融、政治高层,只要提到“X”,总能看到对方眉头一挑。
根据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2024年),Polytechnique 在数学、物理与天文学等领域稳居全球前30,在工程与技术类专业中排名欧洲前十。在法国国家科研署(CNRS)近年发布的数据中,该校教授与毕业生牵头的科研项目获得拨款密度为全国高校前3,科研转化率远高于平均水平。
校友更不必说:除了众多将军、院士与工程院成员,历任法国总统中的三位毕业于此校(包括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而在法国核能、高铁、航空、数字、航天五大支柱产业中,X校毕业生几乎都担任过部门核心岗位。
哪怕在当今法国社会对“平等”“多元”的呼声日盛之时,X依旧是那个最能象征 meritocratie(能力至上制度)的存在——它的招生规模控制在每年500人左右,却代表了法国最严密、最经典的精英选拔机制。
成为X人,不是简单的筛选
想要成为一名“X人”,远不是一场普通的升学竞赛能概括的。
在法国,École polytechnique 的传统入学路径,依旧是那个熟悉的高压系统:Classes Préparatoires aux Grandes Écoles(CPGE),也就是法国独有的“大学预科班”体系。
学生要在高中毕业后进入顶尖的CPGE科学班(如巴黎的Henri IV、Louis-le-Grand、Lakanal等),接受为期两年的魔鬼训练——每天16小时起跳的学习量,数理物理哲学全科攻坚,年年淘汰。之后参加极为严苛的“Concours X”——X校专属的全国统考。
每年约有1万人报考,录取名额仅约500人,其中大约一半来自巴黎大区的极优精英预科班,其余则要靠超常发挥的“外省逆袭者”冲刺。但这种逆袭,几率微乎其微。
考试不仅包括书面笔试,还包括“Grand Oral”,也就是著名的“口头劝退仪式”:在三四位教授面前,面对纯数学建模、物理推理或哲学问题当场作答,每一次停顿、公式推导甚至说话节奏都可能决定你是否配得上那件制服。
当然,近年 X 也开始通过国际项目(Bachelor)、国际工程师项目(Cycle ingénieur international)吸纳部分国际学生,这让“非法籍”的进入门槛在表面上看起来稍低——但课程压力、语言要求、学术密度丝毫不减。
你想进 X,不只要聪明,还要极其坚韧。
这套制度或许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但它依旧在法国社会中象征着一种稀有的结构:
高强度筛选 + 高质量训练 + 高成本培养 = 国家中枢人才。
课程与科研体系
“你们X人,是不是连刷牙都会建一个三维微积分模型?”
这是法国大学里流传的一句调侃。夸张归夸张,但它也说明了一个共识:École polytechnique 的教学体系,以严谨、基础深、跨学科、数学密集著称。
1. Cycle Ingénieur:以科学立身的工程教育
X 的传统主干项目——Cycle Ingénieur Polytechnicien(工程师文凭),历时四年,是法国最具象征性的工程精英培养路径。
前两年课程以“基础科学为核心”:高等数学、理论物理、计算建模、工程力学、经济学与人文哲学穿插进行。每位学生都要在多学科之间横向训练,建立系统思维。
第三年进入专业化分流阶段,方向包括:
- 应用数学与人工智能
- 能源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 经济政策与大数据决策
- 量子工程与信号处理
第四年则为在研究机构或大型企业实习,并可与国内外大学联合修读双文凭(HEC、ENSAE、Berkeley、ETH等)。
此外,所有工程师学生在第一年仍需参与基础军事训练与国家服务模块,这是 X校保留的“共和国记忆”之一。
2. 国际项目:Bachelor、MSc 与留学生通道
近年来,X逐渐打开校门,面向国际开设了几类英语授课项目:
Bachelor of Science(学士项目):三年制,英语授课,融合数学、物理与经济学。招生全球化,录取难度不逊牛剑理工类。
- MSc Programs(理学硕士):如AI与数据科学、能源转型、智能系统、生物工程等领域,课程结合理论训练与企业项目。
- Double Degrees(双硕士项目):与HEC、ESCP、ENS等联合开设,培养具有管理与科学双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这些国际项目虽然课程密度略低于主线工程师项目,但更强调产业转化能力、全球视野与英语科研表达,在国际排名中持续提升。
3. 科研布局:与巴黎-萨克雷的融合与进化
2014年起,X校加入新建的Université Paris-Saclay(巴黎-萨克雷大学联盟),与ENS Paris-Saclay、HEC、CentraleSupélec 等共构科研生态圈。
这标志着 X 不再是“独行”的精英孤岛,而成为法国国家级科研集群的一环。
如今,X与国家科研中心(CNRS、CEA)共建实验室,重点发力于:
- 人工智能与算法安全
- 气候建模与新能源工程
- 生物系统与计算医学
- 量子通信与半导体芯片
2023年,X在QS世界“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排名全球第28位,连续5年进入前30,是欧洲表现最强的非综合性理工院校之一。
改革与挑战
1. X的坚持与妥协:从共和国堡垒到巴黎-萨克雷“共同体”
法国的教育改革,从来不是线性演进,而是一场长期的拉锯。在不同政府轮替下,左派强调教育平等与社会融合,右派强调精英选拔与效率竞争。每一次政权更迭,教育理念随之转向——“去精英化”与“卓越计划”轮番上演,也让像 École polytechnique 这样的学校,始终处在“坚持传统”与“适应新局”之间。
X 的确在坚持——它坚持独立招生,坚持工程师项目的选拔性与国家使命,坚持“科学是共和国核心权力”的理念;它坚持不做大、不做泛、不做排名挂帅的“国际通用大学”。
但它也在妥协——面对法国国家科研结构重组、巴黎高教生态整合、全球大学排名竞争压力,X 开始缓慢而克制地调整自己的位置。
2014年起,法国政府提出打造世界级大学联盟,X 被纳入 Université Paris-Saclay(巴黎-萨克雷大学),与ENS、HEC、CentraleSupélec 等共同构建“法兰西科研旗舰”。
这一安排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校内争议:
- 反对者认为:X可能因此失去制度主权,沦为“科研工厂的一部分”;
- 支持者则说:“如果不主动并入战略核心,未来只会被边缘化。”
最终,X 选择了一种“半步融合”的做法:在科研资源、项目合作、博士培养等方面融入Saclay体系,但保留招生权、自主管理权与文化象征权。
2. 面对的挑战:法国、欧洲、全球
- 在法国本土,X受到来自高商(HEC)、综合大学(PSL、Sorbonne)的吸引力竞争。
- 学生越来越在意“国际化 + 实用性”,而不是“体制荣耀 + 工程象征”。
- 在欧洲范围内,瑞士的ETH、英国的Imperial、德国的TU慕尼黑,已在理工学科上形成区域新中心。X的“CPGE入学+军训+法语壁垒”体系,让很多欧洲学生望而却步。
- 在全球层面,面对斯坦福、MIT、清华等动辄百亿级投入的“科技超大学”,X的体量、灵活性与数字化转型仍显缓慢。尽管科研质量依旧顶尖,但转化效率、学术开放性正在成为隐忧。
3. X正在改革,但依然谨慎
为了回应挑战,X这些年确实在调整——
扩展国际项目:Bachelor与MSc课程规模翻倍,招生结构更趋多元;
推进科研企业转化:成立 X-Tech、X-Fab 等孵化平台,与Start-up法国项目接轨;
开放“人文+科技”课程:强化语言、哲学、社会学等“软学科”,试图打破“数理孤岛”标签。
但这些改革仍十分克制。X的管理层始终在维持一个底线:“我们可以变国际化,但不能变成普通大学。”
École polytechnique 的校徽上,那束光、那门炮和那把剑,自1794年起就没有换过。
两个多世纪过去了,欧洲战场早已沉寂,科学边疆却仍在延展。X校的身份也在军人与学者、传统与改革、孤岛与联盟之间不断调适。
但有一点始终未变——
它仍是法国工程理性与共和国权力的交汇点。
而那束光,还在照着法兰西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