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艺术史学系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Sheng

导师简介

如果你想申请作为香港大学 艺术史学博士,那今天这期文章解析可能对你 有用!今天Mason学长为大详细解析香港大学Prof.Sheng的研究领域和代表文章,同时,我们也推出了新的内容“科研想法&开题立意”为同学们的科研规划提供一些参考,并且会对如何申请该导师提出实用的建议!方便大家进行套磁!后续我们也将陆续解析其他大学和专业的导师,欢迎大家关注!

香港大学全奖博士招生 | Prof. Sheng(545)

作为香港大学艺术史系的助理教授,教授是当今跨国艺术和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导师专门研究1980年代后的当代东亚和中国艺术,她的研究深度探讨了女性、家庭性以及与跨境移动和重新安置密切相关的艺术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

导师在湖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随后在英国拉夫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最终在约克大学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深造。

导师目前担任香港大学研究生课程协调员,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更为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生产和文化认同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研究领域

导师的研究兴趣涵盖多个相互交织的理论和实践领域,形成了一个复合而深入的学术体系。她的核心研究领域包括当代中国和东亚艺术,特别关注1980年代以后的发展。

在理论框架方面,导师深入探索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中与情感、亲密关系和(去)认同相关的内容;新唯物主义;以及现代和当代艺术中的移民、散居、流亡和"安居"概念。这些理论取向反映了她对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深度理解,以及对当代全球艺术生产的敏锐洞察。

导师特别关注跨国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实践来处理身份认同的流动性和复杂性。她的研究不仅局限于艺术作品本身的分析,更扩展到艺术家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以及全球艺术市场的运作机制。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她能够从多个维度理解当代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教学方面,导师开设了《当代艺术中的身体、性别和性向》(ARTH2100 Body,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Contemporary Art)等课程,体现了她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学术理念。

研究分析

1. "Shen Yuan: Angling for 'Home' in Displacement"

这篇论文将于2024年12月在PARSE期刊发表,是导师最新的研究成果。

论文分析了中国出生的法国艺术家沈远(1959年生于福建仙游)的作品,她于1990年与丈夫黄永砯离开中国移居巴黎。导师在这篇文章中深入探讨了沈远如何通过艺术实践来处理位移经验中的"家园"概念。

沈远的代表作品包括《Un Matin du monde》(2000年)——一个在伯尔尼、巴黎和伦敦重建的传统中国房屋屋顶;《Bridge》(2004年)——由陶瓷花瓶制成的无法通行的桥梁;以及《Trampolin》(2004-2009年)系列——绣有世界各地唐人街地图的床垫。导师通过分析这些作品,揭示了移民艺术家如何在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中寻找归属感,以及艺术如何成为跨文化理解的媒介。

2. "DRC No. 12: A 'Migratory' Site of Glocal Specificity"

发表于2024年《Art Journal》第83卷第3期

这篇论文体现了导师对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的深度思考。导师通过分析DRC No. 12这一特定的"迁移"场所,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地方特殊性的保持和转换。

论文深入分析了当代艺术如何在全球流动的背景下保持其地方特色,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创作来回应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压力。导师的分析不仅关注艺术作品本身,更关注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体现了她对艺术社会学的深刻理解。

3. "Yin Xiuzhen's Portable Cities: 'Homemaking' via Domestic Preservation"

发表于2021年《Third Text》第173期,第35卷第6期

这篇论文是导师研究尹秀珍艺术实践的重要成果。论文深入分析了尹秀珍自2001年创作的《便携城市》系列,这些微型城市由重新缝制的旧衣服构建,从打开的手提箱中升起。

导师在分析中引入了Iris Marion Young关于保护的概念——这是护理和培育中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维度,对家园形成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导师探讨了尹秀珍的家庭保护艺术实践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城市化和全球化世界中使自己"安居",突出了体现居住的反复时间性。

4. "Multiple Selves: Nikki S. Lee's Projects"

发表于2020年《INDEX JOURNAL》第1期

这篇论文分析了韩国艺术家Nikki S. Lee(本名Lee Seung-hee,1970年生)最著名的身份转换摄影和视频作品。

导师深入分析了Lee的"项目"系列(1997-2001),其中她实践和表演特定美国亚文化群体的符码和视觉标志,包括雅皮士、摇摆舞者、变装皇后、嘻哈迷和老年人。Lee相信个人身份是流动的,她对其他身份的探索只是自身的延伸。

导师的分析特别关注José Esteban Muñoz和Paul Gilroy等理论家的工作,讨论Lee的表演摄影作品如何将身份成像和想象为关系性的,通过与不同他者的认同而形成和重塑。这种分析揭示了身份构建的政治性和流动性,以及艺术如何成为探索跨文化交流的工具。

5. "Yin Xiuzhen's Fluid Sites of Participation: A Communal Space of Communication and Antagonism"

发表于《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第82期,第16卷第5期

这篇论文进一步深化了导师对尹秀珍艺术实践的研究。导师分析了尹秀珍作品中的参与性维度,探讨了艺术如何创造出沟通和对抗的共同空间。

论文深入探讨了观众参与在尹秀珍艺术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种参与如何挑战传统的艺术观看模式。导师的分析揭示了当代中国艺术中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复杂关系,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创作来构建新的社会关系。

6. "Yin Xiuzhen's Fabric Cavities: Fabricating 'Strange Encounters'"

发表于《Sculpture Journal》第23期

这是导师早期研究尹秀珍的重要论文。导师在这篇论文中引用了Sara Ahmed的后殖民主义"陌生遭遇"概念,通过"触摸经济"以身体方式讨论遭遇异地和社群的当代体验。

考虑到尹秀珍作为国际艺术家的旅行和交流经验,导师分析了这些织物空腔如何提供了一种想象主体在前所未有的流动和全球化世界中与其他身体相遇的方式。导师的分析特别关注身体性和触觉性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如何成为跨文化理解的媒介。

项目分析

1. Social Archive of Chinese Photography访问学者项目

2024年,导师获得了中国美术学院社会影像档案的访问学者身份。这个项目反映了导师对中国摄影史和视觉文化研究的深入关注。通过这个项目,导师能够接触到大量珍贵的摄影档案材料,为她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资源。

该项目不仅丰富了导师的研究材料,更为她正在进行的跨国主义艺术研究提供了本土化的视角。通过对中国摄影档案的深入研究,导师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艺术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本土文化特色。

2.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Global Fellowship

2022年,导师获得了圣安德鲁斯大学全球奖学金。这个奖学金项目体现了国际学术界对导师研究工作的认可,也为她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和学术交流机会。

通过这个奖学金项目,导师能够与英国和欧洲的学者进行深入交流,扩展她的研究网络,并为她的跨国主义艺术研究带来了欧洲的学术视角。这种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对于理解全球艺术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3. "From Local to Global: Feminist Activism and DocumentaryPhotography"会议组织项目

2025年,导师将在约克大学组织题为"从本土到全球:女性主义行动主义和纪录摄影"的学术会议面板。这个项目体现了导师对女性主义艺术理论和实践的深度关注,以及她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该会议项目将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讨论女性主义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和变化。导师通过组织这样的学术活动,不仅推进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也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

研究想法

1. 理论创新方向

  • 数字时代的跨国女性主义艺术实践研究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女性艺术家如何利用数字媒体来构建跨国身份认同?可以研究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数字平台如何改变传统的艺术创作和传播模式,以及这些变化对女性主义艺术实践的影响。这个研究可以结合导师对身份流动性的关注,探讨数字身份的构建机制。
  • 后疫情时代的"安居"概念重构 COVID-19疫情改变了人们对家园和流动性的理解。可以研究疫情如何影响跨国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以及"安居"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意义变化。这个研究可以扩展导师关于家园制造的理论,提供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分析框架。
  • 人工智能与跨文化艺术创作 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跨文化艺术创作,以及机器学习如何处理和再现文化差异。这个研究可以结合导师对新唯物主义的关注,探讨技术物质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2. 地域扩展方向

  • 东南亚女性艺术家的跨国实践比较研究 虽然东南亚艺术在当代艺术讨论中相对缺失,但该地区的复杂性具有使当代艺术理解复杂化甚至困扰的能力。可以研究来自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的女性艺术家如何处理跨国身份问题,与导师研究的东亚艺术家进行比较分析。
  •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艺术流动研究 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亚洲艺术家的跨国流动和文化交流,以及这种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这个研究可以为导师的跨国主义理论提供新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维度。
  • 非洲-亚洲艺术对话研究 研究非洲和亚洲艺术家之间的跨文化对话,特别是在全球南方的框架下,探讨南南合作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这可以扩展导师的研究视野,提供更广阔的全球艺术流动图景。

3. 方法论创新方向

  • 艺术档案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 结合导师在中国美术学院社会影像档案的研究经验,开发新的数字化艺术档案研究方法,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来分析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网络。
  • 参与式艺术史研究方法 发展新的研究方法,让艺术家直接参与到艺术史书写过程中,挑战传统的学术权威,构建更加民主和包容的艺术史叙述。
  • 跨媒体艺术分析框架 开发适用于分析跨媒体艺术作品的理论框架,特别是那些结合了传统媒介和新技术的作品,为当代艺术批评提供新的分析工具。

申请建议

1. 学术准备建议

  • 理论基础建设 申请者需要深入学习女性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新唯物主义和全球化研究等相关理论。特别要关注Iris Marion Young、Sara Ahmed、José Esteban Muñoz等学者的著作,这些是导师经常引用的理论资源。建议阅读《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Strange Encounters》等经典文献。
  • 语言能力提升 除了英语水平外,申请者如果具备中文、法语或其他亚洲语言能力将具有重要优势,因为导师的研究涉及多语言环境下的艺术家和作品。这将有助于进行原始资料的研究和跨文化分析。
  • 田野调研经验积累 导师重视艺术作品的社会文化语境,申请者应该积累相关的田野调研经验,特别是与移民社区、艺术家工作室或国际艺术机构的合作经验。这种实践经验将为博士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2. 研究方向对接

  • 关注当代亚洲艺术 申请者应该对1980年代以后的亚洲当代艺术有深入了解,特别是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艺术发展。了解相关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背景,能够进行独立的艺术分析。
  • 跨国主义视角培养 培养跨国主义的研究视角,关注艺术家的流动性、文化混杂性和身份认同的复杂性。避免单一的民族国家视角,而要从全球化的角度理解艺术现象。
  • 性别研究敏感度 发展对性别议题的敏感度,特别是理解女性艺术家在男性主导的艺术世界中的处境和策略。了解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争议。

3.学术网络建设

  • 参与国际会议 积极参与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如Association for Art History (AAH)年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Arts of the Present (ASAP)会议等。这些平台不仅能够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也是建立学术网络的重要机会。
  • 关注相关期刊 定期阅读《Art Journal》、《Third Text》、《Yishu》等导师发表论文的期刊,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趋势和学术争议。这将有助于形成对该领域的整体认识。
  • 建立实践联系 与艺术机构、策展人和艺术家建立联系,特别是那些专注于亚洲当代艺术的机构。这种实践网络将为博士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源和支持。

4. 特殊优势培养

  • 多元文化背景优势 如果申请者具有跨文化背景或移民经历,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结合个人经验来理解艺术家的跨国实践。这种切身体验将为研究提供独特的视角。
  • 技术能力提升 掌握数字人文的相关技能,如数据库建设、图像分析软件使用等。这些技能将在当代艺术档案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 策展经验积累 如果有机会,参与策展实践,特别是关于亚洲当代艺术或女性艺术家的展览。这种实践经验将增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践基础。

博士背景

Isabella,美国top学院艺术史研究所博士生,专注于东亚现代艺术与全球化研究。擅长运用数字人文方法,探索20世纪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网络中的角色和影响。在研究跨文化艺术交流与身份认同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曾获盖蒂研究所奖学金和美国艺术史学会新秀奖。研究成果发表于《The Art Bulletin》和《Artibus Asiae》等顶级期刊。擅长艺术史,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的文书写作辅导,熟悉相关领域的PhD申请流程及技巧。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从取消留学生签证到洛杉矶市中心宵禁 难怪学生纷纷转去香港…

下一篇

香港暑期AMC10培训课程正在招生中 中英双语/全英授课可选择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