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结束一个多月了,估计有不少同学正在放松度假,也有一部分同学会考虑到大学专业的报考。
我们后台也收到了不少学员将目标锚定了中德合作办学,本科及以上的都有。
其实对于部分学生想要去德国留学,但又想要逐步适应国外学习环境或者未达到海外名校门槛的学生来说,报考中德合办是很不错的解决方式。
但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门道,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国内的中德合办项目和要求,以及一些选择上的注意事项叭。
中德合办项目院校有哪些?
近年来,中德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重庆、浙江、广东、山东等省份。单从分布方面,东中西部分布不均衡,中西部地区相对偏少。
各机构与项目以单独的本科或硕士教育为主,部分兼有本科和硕士教育,少有博士教育。主要采用双文凭形式,即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即可获得中德双方院校文凭,部分机构和项目则仅授予中方文凭或德方文凭。
以下是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查询到的中德两国合作院校名单(具体信息以官网为准):
向下滑动查看
上述信息可以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jsj.edu.cn)查看备案
👉️中德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外方合作办学者类型:
51个中德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的外方合作办学者共85个单位,其中德国机构1个,其他类型大学4所,应用技术大学72所,综合性大学8所。应用技术大学占比最高,为84.7%,其次为综合性大学,占比9.4%,德国机构占比最低,为1.2%。
本科层次机构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与德国28所应用技术大学、1所其他类型大学合作,是外方合作办学者最多的机构。
总体上,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是中德合作办学的主要参与者,综合性大学也是重要参与者。
👉️中德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开设专业类型:
工学和管理学是中德高校之间最常合作的两大学科。近年来,涉及学科还包括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文学等。
(数据样本来源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
👉️中德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开设具体专业:
向下滑动查看
中德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开设的具体专业中,本科层次专业64个,硕士研究生层次14个,博士研究生层次1个。
具体专业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多,其次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中德合办有哪些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
- “2+2”分段培养模式
- “3+1”分段培养模式
- “4+0”培养模式
- 混合培养模式
✅“2+2”分段培养模式
通常是学生需要在国内院校完成第一和第二学年的学习,后两年可自主选择在国内或国外院校完成学习,所学专业不变。一部分学生想要体验留学生活,会选择后两年出国完成学业,但也有学生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在国内完成剩下学业。
✅“3+1”分段培养模式
指学生需要在国内院校完成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习,大四时可自主选择在国内或国外院校学习,所学专业不变。这是中德合作办学的最主要的办学形势。
✅“4+0”培养模式
是指大学四年都在国内完成学业,不需要出国,通常采用这种模式的院校会将外方原版教材和教授引进,保证国内学生不出国也能接触与国外相同的教育资源。
✅混合培养模式
是指进入大学后还会进行二次选拔,在选拔通过后在进行2+2、3+1的分段培养。如果没有通过选拔,则按照4+0的模式。
除了以上常见的模式外,还有其他培养模式,具体需要根据各院校的招生章程确定。另外,部分院校的《招生章程》中指出,如果学生达不到出国条件或是不愿出国,可以申请4年都在国内完成学习。
👉️中德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培养模式:
中德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中,除去未明确获取外方证书条件的机构与项目(这也是下面我们规避风险中会讲到的)外,3+1模式的机构与项目14个占比最多。
除了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2个机构主要采用4+0模式,其余明确获取外方证书条件的机构与项目均有0.5年至2年不等的赴外方高校学习的时间要求。
当然,不管是哪一种模式,既然选择中德合办的的专业,英语和德语水平越高越好,尤其是后面会到德国学习的同学,提前储备或者学好德语的应用能力,对你到德国生活学习都是极好的。
中德合作专业的德语要求
中德合作的专业,对学生德语有什么要求吗?
首先我在这里明确的告诉你,大多数本科学校的中德合作项目对德语是不做要求的,德语是第一外语,英语是第二外语。入学后学生将从零基础开始学德语,在去德国前,大多数同学可以达到德语B1或B2水平。硕士院校则大部分对语言有要求,最少也要达到A2级别。
但是呢,根据以往的类似的学员反馈说,他们在学校往往是全外教授课德语,上课听不懂下课还要补课,倒不如趁着暑假给突击德语,给德语打好基础。若是申请硕士院校更要学好德语。
中德合办存在的问题及规避
👉️1.存在较大数量的停办项目
中德合作办学存在不少停办项目,停止招生或停办项目大部分仅招生一个周期,一般为5年,后续便没有继续招生。高比例的停止招生或停办项目,说明上述项目在合作外方、合作专业的选择上,还存在明显的项目申报时论证不充分的问题。
👉️2. 中德合作办学缺乏新的德国高校参与
近年来,从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德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数据来看,总体趋势下行明显。考虑到2021、2022年获批机构与项目总数没有明显下降,说明国内高校参与中外合作办学热情较高,而新获批中德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数量趋势下行,则是德国高校参与热情不高的体现。
除了学校方的问题,我们在选择合作项目之前,也需要慎重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
🔎看清学分认证:
标准的学分转化模式:国内的课程培养计划一般是90个学分,国外也是90个学分。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获得一张完整的成绩单,记录国内大一大二的所有成绩和学分。在德国完成后续两年学习后,学生会获得包含所有学分的完整成绩单。
特点:学分转化合理、完整。确保学生在德国完成学业后可以顺利毕业,获得完整的学位证书。
🔎避免坑人的项目:
例如:某学校对外宣称自己是2+2的,学生在国内读了两年之后,让学生自己再去申请一个高考程序,拿着高考程序的那张证书,再申请德国的某类大学。然后还让学生自己做学分认证,做完之后,学生国内修了90个学分,但是在德国那边只认20个学分。到了德国本来应该是2+2的,结果到德国又上了三年甚至四年的本科,这就是典型的坑人项目。
避免项目要求学生自行申请高考程序,再做学分认证。另外合理的学分设置,工科类大学如土木、机械专业,数学和基础工科类课程学分应充足。项目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德国大学的要求,以确保研究生申请时匹配度足够。
🔎看清认可度:
选择认可度高的合作项目,避免被目标大学拒绝。例如,某州有个合作项目在德国TU9高校中是不被认可。
🔎如何获取真实信息:
向已参加过该项目的学长老师咨询,加入项目群获取第一手信息。
通过机构或校方了解的内容可能不够全面,需多方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