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后脱欧时代“的技术自立战略中,布里斯托大学的工程基底与AI新翼成为不可或缺的创新极,前景是否繁荣,还是多高天际。
这个布里斯托大学在英国人的心目中是什么地位呢?红砖大学布里斯托大学成立于1876年,因为校舍大量采用工业红砖,把这个时代的6所大学称为红砖大学。
建校的初衷是男女平等,打破阶级壁垒,奠定革新精神的,和牛剑模式培养神职人员和政治家不同,布里斯托是培养工程师、医生和企业家,讲究的应用科学至上的价值观,打开平民子女的上升通道。
他们就是想打破牛剑长期垄断的精英教育模式,这个创举被视为对传统教育体系的挑战,奠定了其“平民精英”的定位。特别是前首相丘吉尔在布里斯托担任校监长达36年(1929-1965),他说:我们要教学生造锅炉而非读荷马,这才是大英帝国的未来。
丘吉尔极大提升了学校的公共影响力和社会声誉。红砖精神就是用砖石与蒸汽写就的英国式的奋斗史诗。已经成为英国工业文明黄金时代的象征,代表一种务实、革新、推动社会流动的力量。
这场维多利亚时代的”教育平民化运动" 影响深远,意味着对技术人才的尊重,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对城市发展的忠诚。
布里斯托的爆发从1990-2014年是布里斯托大学的科技爆发期。首先是从1990年代起和劳斯莱斯、空客等企业深度合作,建立6大工程研究中心,力压牛剑帝国,成为排名全英第一,工程学确立王国地位。被称为:英国工科土皇帝。
尤其是航空航天、土木工程、机械工程领域顶尖,多参与国际航天项目,被称为欧洲的MIT。在生物科学、法学、统计和心理学也是世界百强之列。也获得12个诺贝尔奖。
2014年的时候REF官方科研排名中83%的研究世界领先,科研实力和牛剑比肩。
博士培养中心数量也碾压牛剑:在全英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中全英100个博士中心,布大独占15,超过牛津14,剑桥10,现实交叉学科优势。
1999年威廉王子曾计划就读布里斯托艺术史专业,可惜因为与传统安全的压力被迫放弃,因为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是皇室惯例,布里斯托的现代化、开放式的校园环境与皇室偏好“历史封闭感”不符,剑桥学院制更符合皇室期待的隔离感和仪式感。
威廉此举打破皇室教育传统被称为“王室现代化的象征”,最后折中方案是选择圣安德鲁斯大学,兼顾学术自由、低曝光及脱离传统束缚-称为实际选择。
牛剑之外的第一选择2010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多次表述:布里斯托大学是牛剑外的首选。这一评价被广泛转载,成为英国公众认知的核心标签。过去牛剑备胎的杜伦大学被抛弃。
但事实是早在20世纪的科研突破与教育革新中已然奠定。正如英媒评价:“它虽非剑桥,却以砖石与蒸汽写就英国高等教育的另一种卓越。”
重塑圈层认同与热爱国际学生的王曼爱华不同,现在的英国中产阶级更倾向技术导向专业,布大集中大量技术型中产家庭。类似中国那一波互联网和科技创富者,与“老钱”热爱文史哲的富裕家庭精英差别很大。
传统喜欢杜伦那种是讲究封闭、贵族气质和精英标签。而布大讲究的是务实创新、技术精英。布大在最受顶级雇主青睐大学中排英国第2-3位,多次超越牛剑,毕业生薪水(5-10年)达到8.2万镑,与牛剑并列全英第三,雇主偏好于毕业生薪资直接反应人才输出质量,被中产家庭视为“务实精英”的代名词。
布大还称为欧洲硅谷,聚集了空客、BBC、劳斯莱斯等企业总部,学校和产业界深度合作,提供大量实习资源,尤其在工程和科技领域。布大的学科设置与中产务实需求高度匹配,校友网络以本土精英为主,强化圈层资源与人脉积累。
加上布里斯托也是英国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之一,以白人为主的富人区环境安全,社区优质,相比伦敦的喧嚣或乡村的闭塞,布里斯托兼具城市便捷与自然宁静,被称为绿色城市。
这种“非伦敦但胜似伦敦”的精致感,深受中产家庭青睐。
英国媒体评价:“虽非牛剑,却浸透学术之气;虽无伦敦之大,尽得其精致与动感。”,这种独特魅力,使其成为英国教育版图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中国学生吐槽教学体验:热门专业商科和计算机等热门普遍大班授课,300人以上无师生互动,连教授名字也记不住,课后提问和推荐信很困难,对申请研究生不利。行政邮件回复慢(7个工作日),官僚化运作,互相踢皮球,学生需反复奔波仍然难解决。
挂科风险高,部分不开设补考机会,挂科直接导致延毕或退学,工科难度高,控分严格,一等学位比例全英最低之一。
白人聚居地,物价高,是全英最高生活费之一。学校位置依山而建,每天通勤戏称”无痛减肥营“,叠加学业导致身心疲惫。
本地就业资源匮乏,布里斯托也称为”养老城市“,岗位少,商科支持弱,留英比例低,商科扩招严重,生源质量参差,被HR与伯明翰和格拉斯哥同属于QS50-100梯队,无明显薪资溢价。
师生比恶化,中国学生扎堆,反向留学,商科专业大量录取国内财经院校定向班,同学出现全班中国人现象,小组讨论用中文,削弱留学价值。
校友吐槽:布里斯托是所好大学,但它先教会你自立,再教会你学科“选择前需要自问:能否在爬坡、熬夜、与行政纠缠中,炼成”学术孤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