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中,我们解析了美本Top10综合性大学在北上广宁杭五地区的录取格局。北京的顶尖优势、上海的稳步崛起、新一线城市的零星突破,共同勾勒出金字塔尖的竞争图景。而今天,我们将把目光投向其他的前三十院校:这里是更多申请者的“主攻战场”,也藏着更为灵活的录取规律。
从整体录取数据来看,Top11-20的院校为五地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窗口,地域竞争格局也呈现出与Top10截然不同的特征:上海以“全面领先”成为最大赢家,北京凭借藤校资源维持优势,广东实现显著增长,南京、杭州则在“少而精”的路径上稳步前进。
▲数据来源网络
01各城市在具体院校的录取表现
上海:多点开花,领跑多所院校
上海在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莱斯大学等院校中展现出压倒性优势。以康奈尔大学为例,2025年上海录取44人,远超北京的35人;芝加哥大学2025年上海录取28人,同样高于北京的18人。这一表现背后,既有上海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成熟度支撑,也得益于本地顶尖中学长期积累的名校口碑——持续稳定的生源质量,让这些院校对上海学生形成了明显的录取偏好。
北京:名校惯性加持,稳住核心优势
尽管在北京在Top10的绝对优势未完全延续,但在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范德堡大学等院校中仍保持领先。这种格局既反映了北京学生对小型精英院校的传统偏好,也凸显了本地头部国际高中与部分名校之间的“录取惯性”——多年积累的合作关系与申请经验,为学生提供了隐形的竞争筹码。
广东:量质齐升,局部突破显著
随着广深地区国际学校的快速扩张,广东在Top11-20院校的录取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尤其在UCLA、UCBerkeley、康奈尔大学、莱斯大学、范德堡大学等院校中表现亮眼。不过,在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圣母大学等院校中,广东的录取量仍相对较低,这可能与院校对地域生源的筛选标准有关。广东学生在申请这类院校时,需在差异化竞争力上投入更多精力。
南京、杭州:少而精,细分领域见潜力
受限于出国基数,南京、杭州的整体录取人数虽不及北上广,但亮点频出。南京除了在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莱斯大学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录取,加州系院校也呈现稳中有增长的态势;杭州今年在UCBerkeley斩获10枚录取,创下本地申请该院校的历史新高。这些突破印证了新兴地区的学生可通过“聚焦目标院校偏好、深耕特色领域”的思路实现突围。
02加州公立名校:中国学生的首选阵地
在Top11-20的院校中,加州大学系统的UCLA和UCBerkeley以“超大录取规模”成为中国学生的热门选择。其中,UCLA五年内在北上广三地的录取人数均突破200人,上海(423人)和北京(389人)合计包揽近半数名额;更值得关注的是UCBerkeley在2025年录取量迎来爆发式增长,上海单年录取126人创下历史纪录,北京(106人)、广东(96人)也实现翻倍增长。
这种“井喷式”表现背后,既是加州大学系统对中国学生“持续开放”政策的体现,也反映出中国家庭对其优质公立教育和灵活转学机制的高度认可——相较于藤校的精英化筛选,加州系院校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成长潜力,这也为不同地区的申请者提供了更平等的竞争机会。
▲数据来源网络
排名在21-30的院校的录取总量进一步扩大,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校的录取规模格外突出:纽约大学五年间北上广累计录取超2000人;北卡教堂山分校2025年单年北上广录取均突破百人;卡耐基梅隆大学、埃默里大学等校年均稳定录取北上广学生30-50人。
不过并非所有院校都同样“友好”。乔治城大学五年全国录取不足百人,佛罗里达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对部分地区的录取人数较少,择校时需结合地区情况具体分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21-2025年间部分院校排名存在较大波动,可能对数据统计的完整性产生影响,建议大家理性看待这些趋势,避免过度依赖单一数据下结论。
03结语
当我们把Top30的录取数据串联起来,会发现一条清晰的申请逻辑:最顶尖院校的竞争更依赖地域资源的沉淀,而中高段院校则为不同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灵活的突围空间。
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申请密码,数据能告诉我们哪里有更多机会,却无法定义你的可能性。
重要的不是纠结地域差异,而是读懂数据背后的信号。哪些院校更认可你的成长轨迹?哪些专业更契合你的优势领域?哪些院校能提供帮助你持续发展的资源?这才是决定入读体验的核心。
申请的本质,是让院校看见你在成长路径中淬炼出的独属于你的价值内核。愿这些数据能成为你选校时的参考,而非束缚,最终帮你找到那个真正与你同频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