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读博大多是导师制,欧陆岗位制博士更为普遍。一般来说,导师获得项目资助后,会在学校平台发布博士职位空缺,申请人可直接投递材料申请。申请这类岗位通常无需提交研究计划,也不用提前与导师“套磁”。
相比之下,其他实行申请制的国家,申请流程有所不同。前期除了要按照学校官网流程操作,通常还需提前与意向导师“套磁”,争取获得导师认可。因为在这些国家,导师在招生中拥有很大话语权,若能得到导师的接纳,基本就能顺利拿到录取通知。
这篇文章将为同学们详细介绍海外博士申请时,如何选择国家/地区以及挑选导师的全面攻略。
01、留学国家与地区的选择
同学们在规划博士留学申请时,通常会综合考量家庭预算、气候条件、学术氛围、学制长短以及奖学金申请难度等多方面因素。
当下,博士留学的热门地区涵盖英国、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
美国
美国博士学制通常为5年,前两年主要进行课程学习,后三年则专注于实验与科研工作。
美国高校教育质量卓越,院校知名度普遍较高,并且多数博士项目都提供奖学金支持。
英国
英国博士学制一般为3 - 4年,其中第四年主要用于完善博士论文,与导师沟通并准备答辩,且这一年免收学费。
不过,英国可供留学生申请的奖学金类型相对较少,CSC奖学金是较为常见的选择,日常学习生活开销相对较高。
欧洲
欧洲博士学制大多在3 - 4年。不少同学青睐欧洲读博,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欧洲国家读博免学费,能有效降低留学成本;
另一方面,欧洲大多数博士项目为岗位制博士项目,读博期间可获得薪资,还能享受带薪休假、年假等工作福利。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博士学制为3 - 4年,其移民制度较为完善,澳洲八大院校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知名度颇高。
新西兰
新西兰博士学制为3 - 4年,国际学生能够享受与本地学生相同的低廉学费标准。
加拿大
加拿大博士学制一般为3年,奖学金种类丰富多样,同时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中国香港
中国香港博士学制为3 - 4年,很多内地学生选择赴港留学,无需出国即可体验国际化教育。
但近年来,香港博士申请竞争愈发激烈,申请难度不断增大。
同学们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博士留学地区。
02、院校及课题组筛选方法
院校排名考量
在选择院校时,可参考 QS 排名、U.S. News 排名、软科世界大学排名等权威榜单。
不过,选校不能仅看院校综合排名,专业排名同样重要,二者需综合考量。
研究方向筛选
确定目标院校后,要登录其官方网站,查找与自身研究兴趣契合的博士专业或研究方向。
可结合个人兴趣、所学课程、科研经历以及工作经验等因素,进一步缩小院校选择范围。之后,访问院校网站的 department/school 页面,详细了解各个科研团队和教授的信息。
院校与导师的权衡
不少同学在申请博士时会纠结,究竟是更看重院校整体实力,还是科研组/博导的能力。实际上,这并非申请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院校质量与导师水平呈正相关。因此,申请优质院校,往往也意味着有机会跟随优秀的导师学习。
不过,也存在特殊情况。比如,申请时可能面临优质院校的助理教授与普通院校的知名导师(大牛导师)的选择。这种情况,我们一般建议优先选择大牛导师。若是在优质院校的普通导师和普通院校的普通导师之间抉择,则应优先选择优质院校。
此外,如果申请人没有出色的教育背景、高 GPA 以及高质量的科研和论文发表经历,想要进入大牛导师的科研团队难度较大。这种情况下,选择优质院校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合理定位选校
至于具体能申请到哪些院校,可参考与自身情况相近的学长老师的申请结果,以此为依据,合理、客观地选择自己有把握申请成功的院校。
03、合适导师筛选方法
导师检索途径
1.目标院校官网查询
登录目标院校的官方网站,从中搜集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契合的导师信息,并根据个人兴趣程度,标记出重点套磁的导师。
2.第三方平台搜索
借助Google Scholar、Find a PhD等网站,能够快速定位到感兴趣的导师。在选择导师时,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学术活跃度:留意导师近几年的学术活动频率,具体可查看其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
- 研究契合度:仔细研读导师最近发表的论文内容,判断是否与自己的研究兴趣相符。
- 学生评价:通过学术平台或直接联系导师指导过的博士生,了解他们对该导师的评价。
- 资助情况:查看导师曾获得的赞助和资助情况,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研究实力。
导师类型分析
不同类型的导师各有特点,具体如下:
1.学术大牛且担任行政岗位:
这类导师学术造诣深厚,能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术指导。然而,由于行政事务繁忙,在博士学习初期,学生可能更多由同组的学长老师带领。
2.学术大牛(无行政岗位):
未担任行政职务的大牛导师时间相对充裕,能够投入更多精力指导学生。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更为严格。
3.担任行政岗位且不再从事研究:
这类导师学术能力较强,但因忙于行政工作,无暇顾及科研。加入其团队后,学生可能较少见到导师,更多时间由学长老师指导,申请时需留意组内氛围。
4.终身教职导师:
这类导师在院校中数量较多,教学风格各异。其中,年龄较大的导师通常较为佛系。
5.助理教授:
助理教授处于科研一线,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了解并辅导学生,其教学风格因人而异。
6.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博导:
这类导师的项目组通常经费充足,申请时可能附带项目资助。但同时,他们对学生的能力和成果要求较高,管理可能较为严格。
心仪导师选择考量
确定几个心仪的导师后,需思考以下问题:
1.学业地点规划:
明确自己希望在特定国家、城市、学校或实验室完成未来 3 - 5 年的学业。
2.科研组吸引力:
分析心仪导师的科研组吸引自己的原因,以及可利用的资源。
3.导师类型偏好:
考虑自己更倾向于选择学科领域的权威人士,还是新兴的有潜力导师。避免盲目追求学术巨头,因为有些知名教授可能人脉广泛,但回复邮件速度慢,或指导学生时间有限。
4.工作节奏适配:
思考自己更倾向于紧迫处理问题,还是从容应对挑战,从而判断更适合与有紧迫感的导师,还是从容的老师合作。同时,回顾过往经验,思考与哪种类型的合作者合作更令人放心。
以上就是机构的分享。想要申请的小伙伴要开始着手准备啦!希望能帮助到正在申博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