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IBM裁撤8000人,微软砍掉7000岗位——科技巨头断臂求生,计算机毕业生的“金饭碗”正在碎裂。22岁CS应届生发出血泪控诉:“5月以荣誉学位毕业,投递1000份简历颗粒无收!四年寒窗换来HR的已读不回。”冰冷数据揭穿行业谎言:
- 计算机科学毕业生失业率飙至6.1%,高居全美专业失业榜TOP3
- 计算机工程更惨烈—— 7.5%失业率冲上第7名
当裁员潮撞上毕业季,这些曾被热捧为“铁饭碗”的专业,正沦为就业市场的头号重灾区。
失业率全美第7CS专业从神坛跌落
事情是这样的,22岁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Alex正准备求职,希望能够进入大厂大展拳脚,结果投出1000份简历,最终收获0个offer。后来他愿意降薪去做IT客服,但HR却冷漠回应:你的简历不如一个修电脑的。现在连进厂拧螺丝的资格都没有。
无独有偶。湾区学生Lisa熬夜刷LeetCode(全球最大的在线编程判题平台,程序员刷题必备神器),拼命提升技术水平,却依旧收到了近千封拒信。拒绝的理由大同小异,“您不符合我司初级程序员岗位要求”。这样的故事,在CS毕业生群体中屡见不鲜。
图源:网络
近10年来,最红红火火的专业莫过于计算机专业。CS专业是无数家庭眼中的“金饭碗”,是理工学生心中的白月光,也是高考志愿填报和留学申请中最激烈的争夺战场。
在国内大学想要被计算机专业录取,几乎是全校最高的分数线,留学申请更是如此,无论是英美还是港新,计算机学院不仅门槛极高,录取率也是全校最低。很多学生想要曲线转码,通常先申请一个冷门专业,然后再转到计算机专业。但走的人多了,这条路就被封上了。
前两年,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都纷纷禁止其他专业入学后转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近这条路又重新打开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放开了转专业申请,或许这已经在意味着计算机专业的黄金时代已经到头了。
图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考研、申研转码也是前两年的热潮,很多文科生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不惜跨专业转码,而很多大学也针对这部分学生开辟了无编程基础可申的项目。那段时间,几乎每一个文科生相关的讨论区都在热烈地讨论文科转码的各种事宜。
图源:知乎
有数据统计,过去十年计算机专业录取人数暴涨216%,如今全美三分之一的大学生都在攻读CS相关课程。但现实早已不是那个会写代码就能进大厂的年代。
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最新发布的数据:计算机科学本科毕业生的失业率已飙升至6.1%,位列全美第七,而计算机工程专业更是高达7.5%。相比之下,那些曾被视为就业冷门的专业,如艺术史(失业率3%)、营养科学(0.4%)如今反而显得更稳健。
图源:Newsweek
程序员制造了AI最后却被AI取代
大厂在疯狂扩招,大学在疯狂招生,学生涌入CS赛道。一片欣欣向荣之下,危机悄然出现。AI的降维打击直接影响到CS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GitHub Copilot、ChatGPT等AI工具,能在几分钟内完成初级代码生成,测试流程被自动化覆盖,基础开发岗位大幅萎缩。硅谷大厂也不再需要成百上千的码农,只需要少量精英算法工程师。另外,外包的价格优势进一步压缩CS专业生的就业机会。
菲律宾、印度等地的外包团队报价低至每小时3美元,很多大厂直接将基础开发工作转交海外。美国本土CS毕业生陷入尴尬境地,他们既没经验优势,也不够便宜。那些本以为毕业就能进大厂的年轻人,连面试都成了奢侈品。
图源:网络
学历贬值和债务危机也在拷打着CS专业毕业生,数据统计,CS硕士毕业生的平均贷款达到8.2万美元,但其中7%依旧找不到工作,剩下不少人靠送外卖、开Uber维持生活。在三重压迫之外,科技行业的寒冬还没有真正过去。
自2020年以来,硅谷裁员浪潮一波接一波。2024年5月,微软宣布将在全球裁员6000人。这是自2023年裁掉1万人、游戏部门削减1900人后的又一轮裁员。看起来是降本增效,实际上是为AI战略腾出空间。
图源:X@Gabriela de Queiroz她是微软为初创企业提供AI服务的主管微软CEO纳德拉透露,当前公司20%至30%的代码由AI生成,未来还将继续扩张。
2025财年,微软计划投入80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和模型研发,并在全球设立AI创新中心。而AI巨头Anthropic的CEO更是放话:3至6个月内,AI将能写出90%的代码。
图源:Business Insider
这场剧变的讽刺之处在于:程序猿制造了AI,最后却被AI取代。短短几年间,CS专业最好就业变成了最难翻身的专业。它不再是技术精英的通道,而是技术浪潮下最先被淘汰的一环。
曾经热捧的转码潮、全民编程,如今正经历最残酷的清算时刻。科技行业的泡沫终于破了,押注CS的年轻人,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毕业,就已经被现实推下了牌桌。
在技术周期中如何找到教育的落脚点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已经数不清有多少“金饭碗”专业被拍死在沙滩上。曾经风光无限的热门专业,如今一个接一个倒下。之前是土木,然后是金融,现在轮到了CS。
推荐阅读:红圈所降薪,哈佛MBA就业率下跌,精英专业正在跌落神坛专业在变,风口在变,但我们似乎一直在用一个思路选专业:哪里有前途,就往哪里挤。但技术的发展不是线性的,社会的结构也不是静止的。当某个专业红到谁都知道它好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它的红利期已经快要结束了。
回头看,曾经被贴上“天坑”标签的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这四大传统理工类专业,早年因“读研难、转行多、起薪低”处于鄙视链低端。但近年来,它们已经翻身。尤其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碳中和、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崛起后,“生化环材”的科研与应用价值得到重视。
在产业创新、卡脖子技术突破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始高薪招揽这些专业的博士和高端工程师。虽然这类专业想要实现毕业即找到高薪工作依旧艰难,但一旦进入科研、工程核心环节,职业路径反而更稳定、天花板也更高。
图源:Frost&Sullivan
CS泡沫破裂反而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一直以来我们是否误把职业培训当成了教育本身?
教育,从来不是就业保障。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帮助个体建构认知世界的能力,是在技术更迭与社会变迁中依然保持判断力的底气。教育应该是教会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告诉他该学什么工具,让孩子具备适应和再成长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满足眼前的一纸文凭、一个好职业。
专业,也不是用金饭碗来衡量的,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可能永远吃香。今天的AI,也许就是下一个泡沫。当所有人都在讨论转码、搞AI、学大模型的时候,真正的机会通常藏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
图源:猎聘大数据
如果说教育应该要有一个落脚点,那应该是让人持续成为有价值的人,而不是押中下一个风口。因为再安全、再红火的专业,也敌不过时代的大拐弯。所以与其纠结选哪个专业最稳妥,不如让孩子找到真正愿意长期投入的方向。
不是因为它容易就业,而是因为它值得一生学习。高考结束了,人生的路径才刚开始。不要再迷信热门,也别一味看不起冷门。在技术浪潮滚滚向前的时代,唯有具备独立思考力、终身学习力和价值创造力的人,才能不被风口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