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你还年轻,别焦虑”?不好意思,他们偏偏最焦虑
巴黎南郊,RER B线地铁。一个穿着牛仔裤和休闲夹克的年轻女孩,正在和朋友说:“我现在还没正式工作,但一想到以后每天打卡、写报告、拼关系,我就开始掉头发了。”
这不是段子。这是2025年法国20岁一代真实的心理写照。
据《Le Figaro》8月1日报道,法国研究机构Ipsos与公益组织Article 1联合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
在法国,70%的20岁年轻人认为“职场更让人焦虑而非充满希望”。
更细致的数据还包括:
72%的年轻人觉得自己在公共讨论中“没有发言权”,这一比例在农村地区更高(81%);
62%的人认为法国教育“并不能保障人人平等的机会”;
仅有39%的人认为“高等教育对所有人开放”;
63%担心“进入职场后被年长一代误解”;
58%担心“无法适应职场文化”。
也就是说:一代人尚未入场,已经心力交瘁。
02、他们怕什么?三大系统性焦虑正在积累
焦虑一:“我们说话没人听”
比起“卷不动”或“拼不过”,法国青年最直接的感受是——社会听不见他们的声音。当一个国家的政治、职场、媒体与教育体制都由更年长的一代主导时,年轻人的语言、价值、节奏很容易被误解,甚至被否定。
这不是孤例:法国退休制度改革、气候政策、大学改革等议题中,年轻人的声音多次“被代表”,却少有真正参与。
焦虑二:“教育的梯子不好爬了”
法国一向标榜“教育平等”,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信这一套。
国家数据(Insee)显示:来自工薪家庭的年轻人进入高收入岗位的概率比中产家庭少30%,即便学业成绩相当;
大学注册率也呈阶层差异:两个父母都拥有高等教育文凭的青年中,有87%认为自己“得到了制度照顾”,而父母学历不高的青年中,这一比例仅为66%。
在“精英预科班”系统中,城乡、信息差与经济门槛让不少年轻人感受到:拼搏,不再等于机会。
焦虑三:“职场不只不好混,更没意义”
法国年轻人不是不愿工作,而是怀疑工作是否值得。
Dares(法国劳动部研究机构)2024年数据显示:
有**63%**的法国青年希望工作“能体现个人价值”;
但只有**23%**的人表示“现实中做到了”。
一句话:
“不是怕苦,是怕苦得不值。”
03、肯定不是法国独有,中国、德国、美国青年都感同身受
这种对职场“未入场即质疑”的态度,并非法国独有。
🇨🇳 中国:稳定,是唯一的意义?
根据《智联招聘》2024年Z世代就业报告:
72%的中国应届生看重“工作与生活平衡”;
但60%以上表示“现实并不允许”。
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的一份调研中,“进体制”热潮卷土重来,是一种被“安全感”倒逼的理性选择。
一句话总结:中国青年怕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被定义为失败。
🇩🇪 德国:怕的不是失业,是庸碌一生
德国青年失业率相对较低(2024年为5.7%),但他们也焦虑:
Bertelsmann Stiftung(贝塔斯曼基金会)2024报告显示,超**60%**德国青年担心“陷入稳定但无意义的劳动”;
尽管德国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但“蓝领”职业社会认同低下,依旧被贴上“失败”标签。
🇺🇸 美国:美国梦失焦,青年转向“副业+低欲望”组合
Deloitte《2024全球Z世代报告》指出:
美国、英国Z世代中,**52%**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而90年代这一数字不足20%;
“Quit quitting(不辞职也不努力)”成为TikTok热词,连“奋斗”都成了贬义词。
《财富》杂志评论道:
“千禧一代问如何升职,Z世代问这份工作值不值得做。”
04、制度没有坏,只是时代换了方向盘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的也许不是一份“糟糕的工作”,而是一种工作意义被稀释的时代。
昔日的“工作—晋升—安稳”路径,变得不再线性;
职场与学校之间的连接被技术冲击重构;
AI、远程办公、碎片任务经济,让“工作”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仅是生活的一部分。
法国Z世代的焦虑,本质上是对一个旧系统运行方式的集体怀疑。而这种怀疑,并不是脆弱,而是清醒。
05、写在最后:20岁的你,对工作有什么期待?
这篇调查的最后一句话,是一个青年说的:
“我不是不努力,我只是想知道这份努力有没有回音。”
我们不做过度乐观,也不刻意煽情。只是想把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站在起点处的犹疑与挣扎,写下来。因为某种意义上,他们代表的正是我们共同的未来:
一个对“意义”更敏感、对“标签”更警觉、也对“选择”更谨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