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大学数据看“留级文化”
在法国的大学里,留级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法国高等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本科(Licence)阶段,只有34%的学生能在三年内顺利拿到学位;再多给他们一年,这个比例才升到45%。硕士(Master)阶段的情况稍好一些,74.5%的学生能在两到三年内完成学业——但这也意味着,还有四分之一的人选择,或者说被迫,走了更长的路。
如果把视线放到大学第一年,数字更直白:本科一年级的“留级率”——即重复同一年学习——长期保持在25%左右,某些专业高达三成以上。走进法国的大学教室,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前排坐着第一次选修这门课的大一新生,后排则有不少“回炉生”——他们已经听过这门课的全部内容,只是因为考试没过或者学分不足,不得不重新来一次。
这种现象,并不被视作“学业危机”,而是法国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不少学生来说,留级是一种调整步伐的方式,是学业旅程里被制度默许的停顿。
二、不止大学,中学早已种下“慢”的种子
这种“不急着到站”的节奏,并不是到了大学才出现的。在进入高等教育之前,不少法国学生早已在中学阶段经历过留级。过去的 OECD 调查显示,15 岁的法国学生中,接近三成至少留过一次级——是英国、瑞典、韩国等国的四到五倍。虽然近十年来,法国政府通过立法限制留级次数,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文化惯性依旧顽强。
这背后有一段历史。留级制度最早可追溯到 19 世纪末期的教育改革,当时的理念是通过“重复学习”来保证基础水平。20 世纪中期,留级在法国中小学已十分普遍。直到 2014 年,《教育法典》才明确规定留级应作为“例外手段”,仅在特殊情况下(比如长期生病、学业严重不达标)才允许实施,并且限制次数。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和家长仍然有相当的自由裁量权。
在很多家庭和学校的眼里,留级并不是失败,而是一种策略——所谓的“战略性留级”。有的家长会在孩子升入关键学段前,主动申请留级一年,让他们在学术、心理和社交上有更多时间成熟起来。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在必要时“多读一年”,这种观念自然一路延伸到大学阶段。
三、制度的温床与经济成本
法国的留级文化,首先得益于制度的宽容。无论中学还是大学,法律都为“再来一次”留了制度口子。大学课程按学分制(ECTS)设计,只要学生在学年末没有修满规定学分,就需要留级或部分重修。而“部分留级”是法国大学的常见做法——学生可以只重修没通过的课程,其余科目继续进入下一年级。这意味着,留级并不等于完全停滞。
更关键的是,留级的经济成本并不高。法国公立大学学费低廉,本科每年几百欧元,硕士阶段稍高一些;而且只要平均成绩和出勤率达标,学生即便留级也能继续获得国家助学金。相比英美大学动辄数万美元的学费和严格的学业淘汰制度,法国的制度显得宽松而包容。
不过,数据揭示了制度的另一面。普通高中(bac général)毕业生中,有52.2%能在三到四年内完成本科;技术高中(bac technologique)毕业生,这个比例只有17.6%;职业高中(bac professionnel)毕业生更只有7.7%。换句话说,留级的容忍度虽然普遍存在,但真正能利用这一制度调整并顺利完成学业的,往往是原本就处于优势位置的学生。
此外,留级还常与换专业挂钩。很多学生在发现自己选的专业不合适时,会利用留级年重新规划课程,转入新的方向。这种灵活性,让法国大学的学业路径显得不像直线,更像一条有多个停靠站的慢车线路。
四、二元体系的另一面:精英学校的零容忍
然而,法国教育并不是一味宽容的。在二元体系的另一端,是 grandes écoles——精英学校。这些学校通常通过严苛的预科班(classes préparatoires)筛选学生,入学之后的节奏更加紧凑。课程没过,不是留级,而是淘汰。
预科班的生活是一种高压训练: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课程与复习,周末的模拟考试,学期末的排名竞争。任何一次落后都可能意味着失去进入精英学校的机会。和大学的弹性相比,这里几乎没有缓冲地带。
有研究者形容,这种分化是法国教育体系的“双轨制”——多数大学和公立中学为学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缓冲,而精英学校则用淘汰维持标准。这背后,既有教育理念的差别,也有阶层固化的逻辑:预科班和精英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资源丰富、准备充分的家庭,他们不需要留级的安全网;而大学里的宽容制度,则更多面对的是背景多元的学生群体。
五、国际对比:不同的留级逻辑
留级并不是法国独有的现象,但在不同国家的意义差别很大。在美国和英国,大学更倾向于用学分修读的灵活性取代留级,学生可以在较宽的时间窗口内修满毕业所需的学分,但如果学业长期不达标,会面临退学风险。在中国,高中阶段基本禁止留级,大学阶段也鲜有“整年重读”的制度,延迟毕业多因论文、实习等特殊原因。教育逻辑强调的是按年级推进、集中完成学业,这种速度优先的模式在制度上几乎不留“停顿键”。
相比之下,法国的留级文化更像是一种制度化的缓冲——它既不完全放松学术要求,也不急于淘汰落后的学生,而是在规则中嵌入了时间的弹性。
六、法国人眼中的留级
在法国的社会舆论里,留级既被视为“第二次机会”,也被批评为“浪费时间”。法国国家教育评估中心(CNESCO)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留级可以帮助提高成绩,73%的学生相信它有助于学业巩固,但同时也有64%的学生觉得留级会打击学习动力,35%的留级生曾考虑过辍学。
这种分裂的态度,与法国社会的多元性相呼应。对于一些人来说,留级是一种必要的缓冲;对于另一些人,它则是效率低下的象征。但无论态度如何,留级依旧是法国教育日常的一部分。
七、硬规则与软边界
如果说精英学校代表的是法国教育的“硬规则”,那么留级文化就是它的“软边界”。前者设立门槛,不容不合格;后者留出余地,让节奏各异的学生都有机会追上来。
留级文化并不是低效的代名词,它折射出的是制度弹性、社会妥协与阶级秩序的交织。它既让一些学生有了重新起步的机会,也让另一部分人慢点掉队。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法国学生来说,这一切都是教育的日常;而对于旁观的我们,这或许是理解法国教育、乃至法国社会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