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底校”是博士申请的最大谎言!为什么申博士没有保底?

在准备博士申请时,“保底校”的概念常被提及,人们觉得“要是主力申请项目都没录取,得有几所学校兜底”。若申请的是硕士,这种想法或许可行。

然而,大量博士申请案例表明,根本不存在所谓的“safe school”,它更像是一种看似稳妥,实则具有误导性的幻想。

我们整理了多个博士申请论坛中关于“保底校”的实际讨论,发现学者们观点高度统一:PhD申请本质上是被项目挑选,而非自己挑选学校,“安全”与否并非由申请者决定 。

01、你觉得好进的学校,不一定想要你

一位在哲学系负责招生工作的委员讲道,他们项目每年都会收到不少“明显是将本校作为保底选择”的申请。然而,他留意到,这类申请递交的材料大多敷衍了事、不够用心,而且申请者与项目的研究契合度也普遍偏低。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他们最终录取的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此前被排名更高的项目拒之门外的申请者。这一现象充分说明,问题的关键并非你如何看待这所学校,而在于学校项目如何审视你。

在博士录取的考量中,核心要素从来都不是申请者的条件有多突出,而是申请者与项目当下的适配程度。

即便你有着极为出色的背景,但倘若项目中没有老师从事你所关注的研究领域,或者导师当下并没有招生的计划,那么这份申请对于项目而言就是不契合的。

你原本设想中作为“保底”的学校,很可能会连一个面试的机会都不给你。

02、排名越低越“安全”?这是一种误解

在博士申请的赛道上,不少申请人习惯性地将排名相对靠后的学校自动划入“保底”阵营。然而,在PhD申请的规则里,能否被录取,与学校的所谓“层次”毫无关联。

一位正在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的同学就分享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当年,他投递了一个排名在50名左右的项目,内心笃定“肯定能被录取”,可结果却石沉大海,连一封拒信都没收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反而被一个排名更高的项目录取了。

这其中的缘由其实并不复杂。高排名的那所学校,恰好有与他研究方向相契合的团队。他在申请前就主动联系了相关导师,并且针对该项目做了充分且具有针对性的准备。反观那个被他当作“保底”的项目,仅仅是他主观“觉得可能比较容易进”,但实际上研究方向与他不匹配,而且当时项目里也没有招人的计划。

申请博士,从来都不是简单地考量能否被某所学校录取,而是要看学校是否有适合你的发展空间。倘若这样的空间根本不存在,即便学校的排名再低,对于你而言也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03、很多“保底校”,你自己其实也不想去

曾有一位申请人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申博经历,他当年广撒网,一共投递了15所学校,其中有几所被他视为“救生艇”——想着万一前面心仪的学校都把自己拒了,这几所好歹能留条后路。

可真到了撰写申请材料的时候,他却像泄了气的皮球,完全提不起精神。那些个人陈述(SoP)写得残缺不全,也根本没有针对各个项目的特点去做深入了解,不过是东拼西凑、敷衍了事。

结果不出所料,这些被他当作“保底校”的学校,连面试邀请都没给他发一个,有的甚至都没给出正式的拒信,就这么不了了之。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你对待申请不上心、随便应付,对方自然也不会认真对待你的申请。

更值得深思的是,假如你不幸真的遭遇了“主力申请学校全拒”的糟糕局面,拿到了这些备胎型项目的录取通知,你会心甘情愿地去吗?你愿意耗费五年的宝贵时光,去完成一个从一开始就兴致缺缺、压根不想开启的项目吗?

倘若连你自己在内心深处都不愿意面对这样的结果,那么这所学校或许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出现在你的申请名单之上。

04、真正的安全感,是你亲手创造出来的

不少成功拿到博士录取的申请者都分享过这样的经验:在博士申请中,压根不存在天然的“安全校”(Safe School),所谓的“安全”是通过前期大量的投入与精心的筹备换来的。

一位在计算机科学(CS)领域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员回忆起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申请人极具前瞻性,提前一年就开始与目标导师取得联系。在这期间,他积极投入研究,发表了几篇与导师研究方向相近的论文。

在撰写个人陈述(SoP)时,他更是条理清晰地阐述了自己与导师的合作构想,展现出对未来研究的清晰规划。尽管这位申请人的本科并非出自名校,但凭借着充分的准备以及研究内容与项目的高度契合,最终该项目招生委员会全票通过了他的录取申请。

由此可见,只有经过这样的精心筹备,你才有机会将某所学校转化为自己申请中的“相对安全”之选。要知道,PhD录取意味着一段长期学术关系的开启,没有导师会仅仅因为你条件不错,就愿意为一个长达五年的培养周期承担风险。

05、如果你压根不想去,那就别申

这一点在各类申博讨论中被再三提及、反复强调。

在申请博士时,有些人秉持“广撒网,多几条路”的想法,把一些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学校也一股脑地塞进申请列表。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带来令人糟心的后果:那些你精心筹备、认真对待的项目,最终都与你失之交臂;反倒是那些你原本就没抱多大期待、并不真心想去的“保底”学校,给你发来了录取通知。

这时,你便会陷入两难的纠结境地:到底要不要咬咬牙、硬着头皮去读呢?一位公共政策领域的博士曾说过一句极具参考意义的话:“读博是一个至少持续五年以上的重大选择,绝不能抱着‘先上车再说’的侥幸心态。要是你对所申请的项目缺乏热情,那么读不满两年就选择退学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仔细想想,你提交的申请材料中敷衍了事的,通常都是那些你原本就没打算认真考虑的项目;而最终收到的录取通知,却往往来自你最缺乏兴趣的那一批学校。这种“反选”情况,成了很多申请者最为痛苦和无奈的部分。

06、如何判断什么才算“相对安全”?

若真要给“safe school”(相对稳妥的申请学校)下一个明确的定义,那么它至少得同时满足以下几个关键条件:

其一,项目所聚焦的研究方向必须与你自身的研究兴趣和规划高度契合,就像齿轮精准咬合一般,确保你在该项目中能深入探索自己热爱的领域。

其二,系里得确实有导师正在招募从事你这一研究方向的学生。这就好比你要登船远航,得确认船上有适合你的位置和掌舵人。

其三,你需要提前与相关导师或项目负责人建立联系,或者在个人陈述(SoP)中针对该项目进行深度定制,展现出你对项目的充分了解和真诚渴望,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用心与诚意。

其四,即便这所学校是你最终拿到的唯一一份录取通知,你也得打心底里愿意前往就读,而不是将其视为无奈之下的妥协选择。

倘若上述条件有任何一条缺失,那么这所学校都无法真正成为你的“保底”之选,它和其他普通申请学校一样,同样潜藏着各种不确定的风险。

以上就是机构编辑部老师分享。想要申请的小伙伴要开始着手准备啦!希望能帮助到正在申博的同学~

【竞赛报名/项目咨询+微信:mollywei007】

上一篇

DSE截止报名倒计时 报考新政+60%淘汰率 你的Plan B在哪里?

下一篇

全奖博士岗位—悉尼大学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招募海洋/地球科学方向博士

你也可能喜欢

  • 暂无相关文章!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