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本科就读CS专业,麻烦老师帮忙分析一下以下几个硕士项目选校:1)JHU/BME;2)DUKE/MSCS;3)UCSD/CS75;另外,若选择科研型的硕士项目,以后走申博方向,美国目前的不友好政策会有什么最严重的影响?还有,UIUC芝加哥分校的MCS专业是不是很水,就是以扩招盈利为目的开设的?
这三个项目如果从留美就业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杜克的MSCS和UCSD的CS75相对更具优势,当然前提是你愿意从事软件工程师相关的工作。因为在美国,软件工程师依然是需求量最大的岗位,远远超过包括BME在内的其他领域的职位数量。在杜克和UCSD之间做比较的话,UCSD的就业优势更明显,主要得益于地理位置靠近硅谷和南加州的科技产业带,就业机会更多。但杜克的优势在于小班教学,整体学习氛围和个体关注度更高,就读体验可能会更好一些。
这三个项目本身都是适合继续读博的。如果你的目标是以读博为导向,那么首先要考虑的,是你对BME还是CS的某个细分领域更感兴趣。
比如,JHU BME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数据科学、计算药物设计、神经工程、免疫工程、医学影像与医疗器械等,这些方向与传统CS的研究重点是非常不同的。而UCSD和杜克虽然都是计算机科学项目,但研究重点上也各有侧重。杜克CS更偏理论和跨学科,特别在可解释人工智能、因果推理、算法理论以及医疗健康信息学等方向上有突出优势。整体风格是小而精,重视跨院系合作。相比之下,UCSD CS系规模庞大,研究方向全面,尤其在系统与网络、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生物信息学等方面表现出色,并且与产业界联系紧密,适合希望参与大型项目或未来进入科技行业的学生。
科研方向的选择对于读博至关重要,因为博士阶段往往是在硕士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因此我建议把研究方向的匹配度作为最优先考虑的因素。
关于美国的“不友好政策”,主要是指联邦政府在科研资助上的政策倾向,比如NSF、NIH等。有些项目确实受到了一定影响,比如AI伦理相关的研究。但就目前来看,这类影响仍属于局部,对整体领域的冲击有限。目前更多反映的是学术圈对政策的不安情绪,尤其是对特朗普政府的不满。但我认为这些影响多数是短期的和局部的,不会影响博士这条路径本身的可行性。即便未来政策持续收紧,更多体现在博士申请竞争更激烈,而不是读博这条路走不通了。
至于UIUC芝加哥校区的MCS项目,这个项目原本是面向芝加哥地区在职人士、以非全日制形式读硕士而设立的,虽然现在也招收全职学生。这个项目本身的门槛不低,课程资源与主校区类似,之所以能单独开设,是因为满足了当地明确的市场需求。不能简单理解为这是“纯粹为了盈利”而设立的项目,更应该理解为UIUC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一种战略布局。